在市场发展中寻变革,马上消费金融树行业发展“风向标”

11月11日,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大会“金融科技创新与合规安全”平行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马上消费金融副总经理孙磊就数据对金融的赋能作用、数据安全治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度讨论。

公开信息显示,马上消费金融是一家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始终将“科技让生活更轻松”作为企业使命,聚焦普惠金融,通过科技赋能进行创新。

站在金融领域“数字革命”的时代转折点,马上消费金融在顺应市场趋势,推进产品结构多元化的同时,肩负起促进金融安全合规与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责任,继续助力消费升级、拉动内需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大模型孵化,数据赋能金融转型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数字产业化基础更加坚实,产业数字化步伐持续加快。

孙磊认为,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引入金融领域的作用是革命性的,累计到一定程度将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应,在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产生作用,甚至可能推进新业务模式和业务活动的产生。

在孙磊看来,数据对金融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分析作用、辅助功能作用和生成式服务作用。首先,引用数据可以更完善地对金融趋势、业务情况和客户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产品,惠及民生。

其次,数字化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得出最优解并自动执行,运用到金融领域便成为了运营体系之中的一环,通过算法和数据,在进一步发挥价值的同时提升金融企业的决策效率。

此外,数据衍生的大模型技术可用于金融资讯、产品营销等领域的文本自动生成,并实现在线交流和对话,向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推动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贝多财经了解到,马上消费金融的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于8月面世。据马上消费金融副总经理兼CTO蒋宁介绍,这款大模型具备安全可控、个性化决策和体验、持续学习的特点,并已在自动化营销、风控等实际业务场景应用近6个月。

蒋宁曾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指出,由于金融行业具有“数据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特点,而这个行业一直希望将数据资产化,但同时也面临着如银行线下网点的价值传递效率和用户体验等问题,需要机构持续创新。

截至目前,马上消费金融股整体模型系统每天能基于用户1000万个行为做出个性化的营销和风险判断,每天做上亿次模型计算,每秒可以处理150万特征的计算,这依托于庞大的数据积累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他透露道,目前数据每个月以将近20%的速度增加,对芯片、机房、网络带宽、算力等要求巨大。

二、落实防伪检测,数据安全任重道远

相较于其他领域,金融行业对于专业性、私密性、合规性层面的要求都更高。因此,数据在垂直渗透金融领域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管理和数据隐私保护的新挑战。

聚焦到马上消费金融本身,孙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目前的数据采集遵循坚持“最小必要性”和“最小合理性”原则,即在经过客户允许的范围内采集对应产品所需的合理信息,杜绝过多数据采集。

贝多财经了解到,马上消费金融自主研发了“通用深伪检测算法服务MSXF-Antideepfake-V2”,即一款防范金融欺诈行为的产品。目前,该产品已完成中国信通院深度伪造视频检测服务能力评估,并获优秀级认证。

据介绍,马上消费金融的这款深度伪造检测系统可以用在金融行业的授信申请、用信审批、敏感信息查询等核心业务办理场景中,有效保障核身确权环节的安全性,抵御图像伪造、合成声音、翻拍屏幕等30余种类型欺诈攻击。

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存储的大量个人信息,往往都是敏感且高附加值的信息。金融机构要采取技术手段来确保内部数据资产绝对安全。

孙磊认为,这个问题将会长期困扰金融业,尤其在现有的数字化金融转型背景下,越来越突出。第一,数字化金融要求对数据广泛的利用、深度的挖掘,这天生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是有冲突、有挑战的。第二,现在数据高度分散,但是要集中应用,自然就会导致大量的数据传输,这个对安全也有极大挑战。第三,现在的金融业越来越互联网化,越来越开放化,业务系统大都是在互联网上开放的,这导致受攻击的概率会增加。第四,数据的大量应用导致单一机构存储了大量客户的敏感数据,而这个敏感数据的精度、维度和挖掘的深度都非常高,一旦泄露它的危害性就比以前要大得多。

数据治理作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一家数据安全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的治理分级分类一直是难题,目前也处于摸索阶段。

“数据治理”已在多家银行的财报中被频繁提及。交通银行提出“深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支撑能力”;中信银行表示要“持续构建企业级数据能力,持续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招商银行表态“持续加强企业级数据治理,让数据资产发挥更大效用”。

从消金行业了解到,马上消费将数据进行分级分类,通过生命周期管理,管控数据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eiduocaijing/article/details/13445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