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 No.8 插入排序 希尔排序

比较

名称 数据对象 稳定性 时间复杂度 额外空间复杂度 描述
平均 最坏
冒泡排序 数组 {\displaystyle O(n^{2})}O(n^{2}) {\displaystyle O(1)}O(1) (无序区,有序区)。
从无序区通过交换找出最大元素放到有序区前端。
选择排序 数组 {\displaystyle O(n^{2})}O(n^{2}) {\displaystyle O(1)}O(1) (有序区,无序区)。
在无序区里找一个最小的元素跟在有序区的后面。对数组:比较得多,换得少。
链表
插入排序 数组、链表 {\displaystyle O(n^{2})}O(n^{2}) {\displaystyle O(1)}O(1) (有序区,无序区)。
把无序区的第一个元素插入到有序区的合适的位置。对数组:比较得少,换得多。
堆排序 数组 {\displaystyle O(n\log n)}O(n\log n) {\displaystyle O(1)}O(1) (最大堆,有序区)。
从堆顶把根卸出来放在有序区之前,再恢复堆。
归并排序 数组 {\displaystyle O(n\log ^{2}n)}{\displaystyle O(n\log ^{2}n)} {\displaystyle O(1)}{\displaystyle O(1)} 把数据分为两段,从两段中逐个选最小的元素移入新数据段的末尾。
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进行。
{\displaystyle O(n\log n)}O(n\log n) {\displaystyle O(n)+O(\log n)}O(n)+O(\log n)
如果不是从下到上
链表 {\displaystyle O(1)}O(1)
快速排序 数组 {\displaystyle O(n\log n)}O(n\log n) {\displaystyle O(n^{2})}O(n^{2}) {\displaystyle O(\log n)}O(\log n) (小数,基准元素,大数)。
在区间中随机挑选一个元素作基准,将小于基准的元素放在基准之前,大于基准的元素放在基准之后,再分别对小数区与大数区进行排序。
希尔排序 数组 {\displaystyle O(n\log ^{2}n)}O(n\log ^{2}n) {\displaystyle O(n^{2})}O(n^{2}) {\displaystyle O(1)}O(1) 每一轮按照事先决定的间隔进行插入排序,间隔会依次缩小,最后一次一定要是1。

计数排序 数组、链表 {\displaystyle O(n+m)}O(n+m) {\displaystyle O(n+m)}O(n+m) 统计小于等于该元素值的元素的个数i,于是该元素就放在目标数组的索引i位(i≥0)。
桶排序 数组、链表 {\displaystyle O(n)}O(n) {\displaystyle O(m)}O(m) 将值为i的元素放入i号桶,最后依次把桶里的元素倒出来。
基数排序 数组、链表 {\displaystyle O(k\times n)}O(k\times n) {\displaystyle O(n^{2})}O(n^{2})
一种多关键字的排序算法,可用桶排序实现。
   本次介绍的排序有两种、希尔排序和快速排序

希尔排序

    定义

希尔排序按其设计者 希尔(Donald Shell)的名字命名,该算法由1959年公布。一些老版本教科书和参考手册把该算法命名为Shell-Metzner,即包含Marlene Metzner Norton的名字,但是根据Metzner本人的说法,“我没有为这种算法做任何事,我的名字不应该出现在算法的名字中。”
希尔排序是基于插入排序的以下两点性质而提出改进方法的:
  1. 插入排序在对几乎已经排好序的数据操作时,效率高,即可以达到线性排序的效率。
  2. 但插入排序一般来说是低效的,因为插入排序每次只能将数据移动一位。

     基本思想

先取一个小于n的整数d1作为第一个 增量,把文件的全部记录分组。所有距离为d1的倍数的记录放在同一个组中。先在各组内进行 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取第二个增量d2<d1重复上述的分组和排序,直至所取的增量
   
=1(
   
<
   
…<d2<d1),即所有记录放在同一组中进行直接插入排序为止。
该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分组插入方法
比较相隔较远距离(称为 增量)的数,使得数移动时能跨过多个元素,则进行一次比较就可能消除多个元素交换。D.L.shell于1959年在以他名字命名的 排序算法中实现了这一思想。算法先将要排序的一组数按某个 增量d分成若干组,每组中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对它进行,在每组中再进行排序。当 增量减到1时,整个要排序的数被分成一组,排序完成。
一般的初次取序列的一半为 增量,以后每次减半,直到增量为1。
给定实例的shell排序的排序过程
假设待排序文件有10个记录,其关键字分别是:
49,38,65,97,76,13,27,49,55,04。
增量序列的取值依次为:
5,3,1
希尔排序实例 希尔排序实例

     代码实现

/*
 * 希尔排序
 */
public class ShellSort {
	/**
	 * 排序方法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long[] arr) {
		//初始化一个间隔
		int h = 1;
		//计算最大间隔
		while(h < arr.length / 3) {
			h = h * 3 + 1;
		}
		
		while(h > 0) {
			//进行插入排序
			long tmp = 0;
			for(int i = h; i < arr.length; i++) {
				tmp = arr[i];
				int j = i;
				while(j > h - 1 && arr[j - h] >= tmp) {
					arr[j] = arr[j - h];
					j -= h;
				}
				arr[j] = tmp;
			}
			//减小间隔
			h = (h - 1) / 3;
		}
	}
}

快速排序

    简介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 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
快速排序由C. A. R. Hoare在1962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 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 序列

    思路分析

设要排序的 数组是A[0]……A[N-1],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数组的第一个数)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小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值得注意的是,快速排序不是一种稳定的 排序算法,也就是说,多个相同的值的相对位置也许会在算法结束时产生变动。
一趟快速排序的算法是:
1)设置两个变量i、j, 排序开始的时候:i=0,j=N-1;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 key,即 key=A[0];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找到第一个小于 key的值A[j],将A[j]和A[i]互换;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找到第一个大于 key的A[i],将A[i]和A[j]互换;
5)重复第3、4步,直到i=j; (3,4步中,没找到符合条件的值,即3中A[j]不小于 key,4中A[i]不大于 key的时候改变j、i的值,使得j=j-1,i=i+1,直至找到为止。找到符合条件的值,进行交换的时候i, j指针位置不变。另外,i==j这一过程一定正好是i+或j-完成的时候,此时令循环结束)。
排序演示

      

假设用户输入了如下数组:
下标
0
1
2
3
4
5
数据
6
2
7
3
8
9
创建变量i=0(指向第一个数据), j=5(指向最后一个数据), k=6( 赋值为第一个数据的值)。
我们要把所有比k小的数移动到k的左面,所以我们可以开始寻找比6小的数,从j开始,从右往左找,不断递减变量j的值,我们找到第一个下标3的数据比6小,于是把数据3移到下标0的位置,把下标0的数据6移到下标3,完成第一次比较:
下标
0
1
2
3
4
5
数据
3
2
7
6
8
9
i=0 j=3 k=6
接着,开始第二次比较,这次要变成找比k大的了,而且要从前往后找了。递加变量i,发现下标2的数据是第一个比k大的,于是用下标2的数据7和j指向的下标3的数据的6做交换,数据状态变成下表:
下标
0
1
2
3
4
5
数据
3
2
6
7
8
9
i=2 j=3 k=6
称上面两次比较为一个循环。
接着,再递减变量j,不断重复进行上面的循环比较。
在本例中,我们进行一次循环,就发现i和j“碰头”了:他们都指向了下标2。于是,第一遍比较结束。得到结果如下,凡是k(=6)左边的数都比它小,凡是k右边的数都比它大:
下标
0
1
2
3
4
5
数据
3
2
6
7
8
9
如果i和j没有碰头的话,就递加i找大的,还没有,就再递减j找小的,如此反复,不断循环。注意判断和寻找是同时进行的。
然后,对k两边的数据,再分组分别进行上述的过程,直到不能再分组为止。
注意:第一遍快速排序不会直接得到最终结果,只会把比k大和比k小的数分到k的两边。为了得到最后结果,需要再次对下标2两边的数组分别执行此步骤,然后再分解数组,直到数组不能再分解为止(只有一个数据),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代码实现

/*
 * 快速排序
 */
public class QuickSort {

	/**
	 * 划分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partition(long arr[],int left, int right,long point) {
		int leftPtr = left - 1;
		int rightPtr = right;
		while(true) {
			//循环,将比关键字小的留在左端
			while(leftPtr < rightPtr && arr[++leftPtr] < point);
			//循环,将比关键字大的留在右端
			while(rightPtr > leftPtr && arr[--rightPtr] > point);
			if(leftPtr >= rightPtr) {
				break;
			} else {
				long tmp = arr[leftPtr];
				arr[leftPtr] =  arr[rightPtr];
				arr[rightPtr] = tmp;
			}
		}
		//将关键字和当前leftPtr所指的这一个进行交换
		long tmp = arr[leftPtr];
		arr[leftPtr] =  arr[right];
		arr[right] = tmp;
		return leftPtr;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long[] arr, int left, int right) {
		if(right - left <= 0) {
			return;
		} else {
			//设置关键字
			long point = arr[right];
			//获得切入点,同时对数组进行划分
			int partition = partition(arr, left, right, point);
			//对左边的子数组进行快速排序
			sort(arr,left,partition - 1);
			//对右边的子数组进行快速排序
			sort(arr,partition + 1, right);
		}
	}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9923425/article/details/7971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