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魏延杨仪传》笔记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魏延在刘备入蜀前已投刘备,多有战功。刘备问魏延如何应对曹操,魏延回答,曹操举国来犯可以拒之国门外;如命一将领十万众来,可以吞之。魏延自视其才可拒一国之兵,可灭十万之众,志向远大,从一开始就不将自己定位一位普通将领,而是要统一国之兵。刘备委以重任,拜将封侯。魏延大破郭淮费瑶,事实证明他有将才,但也不至于可以使十万众有来无回。】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多次请命诸葛亮,带兵万人走小道,正路异道一起出兵,然后会师潼关,效仿韩信暗渡陈仓故事。诸葛亮用兵谨慎,不采纳这一险招,于是自叹其才志得不到施展。诸葛亮不采纳此法的原因,不可得知,但可以看到魏延作战,不仅勇猛,也有韬略。那么出兵异道到底是奇谋还是下策,也不可得知,因为没有发生过,只能说成则奇谋,败则下策。魏延善待士卒,作战勇猛,但心高气傲,人缘一般。结合上段,魏延的将一国之兵的雄才大志,到这里请命奇兵被拒,已对诸葛亮的统帅地位极为不满。这给后来发生夺权事件埋下伏笔。】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杨仪一直容不得魏延,有如水火。魏延梦头上生角,赵直在魏延面前说是麒麟吉象,退而告人是砍头凶兆。占卜本来就投机造化,赵直并不希望魏延有好下场。从这事件,可以看出魏延无知交,幕僚们与他关系极不和谐,最后魏延之所以争权失败被杀,这是重要原因。】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诸葛亮死前命杨仪,费祎,姜维作退军节度,魏延断后。诸葛亮交代的一切,都是如何退兵,没有明确以后的总兵权归谁,诸葛亮也无法直接把兵权交给谁,总兵权是需要皇帝下达的,也就是说杨仪,姜维,魏延都有机会。】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从命,也由他而去。只是这样就很矛盾,如果魏延不同意退兵,那是要他何去何从,独立一支去北伐?如果不由他去,那是要将他正法?】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杨仪先发制人,派费祎去探口风】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此语果然飞扬跋扈,但听着又觉得不无道理,丞相虽亡,但北伐之志未亡,为何要退兵,是何道理?我有白起韩信之才,丞相你能北伐,我就不能北伐,为何给杨仪老儿逃兵断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刚好你费祎来了,正找你商量大事,来来来,联名手书通知诸将继续北伐】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忽悠一番,溜之大吉,跟赵直玩的都是一样套路,先哄着回头将你一军】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得知诸将全部按照诸葛亮的布署退兵,魏延怒火中烧,先引兵南归,烧阁道,拦截杨仪大军。这是真的豁出去了!】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此时魏延基本上是输定了,朝廷上下都反对魏延,已经将魏延逼进了绝路。】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一语瓦解魏延部,果然高手!打不赢你,说总能赢你吧。】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独与其子数人,围都被围死,你马岱跟我单挑试试?】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小人行径,然延活则仪死,奈何?】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听到魏延已死,就回去复命。如果听到杨仪已死呢?肯定也是乃旋。赴难就算了吧,王平一句话的工夫,你还赴什么难?】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盖棺定论,魏延不算谋反,一心北伐,成就大业,怎会向北降魏?不甘心受杨仪老儿指指点点,想说服众将杀掉杨仪,继续北进,奈何平时跟幕僚们不合睦,谁又会唯他马首是瞻。于是不惜一切代价,誓要火拼了杨仪,出一口恶气。只能说魏延的结局以悲剧收场,且不能说悲壮。如果他选择孤军北伐,像石达开那样最后粉身碎骨,那就是悲壮,朝廷是不能定为谋反并灭族的。只是他无法释怀对杨仪的仇恨,引兵拦截挑起内斗,最后被杀,被定罪谋反,被灭族,还被仇人踩踏首级,就真是不折不扣的悲惨结局了。】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剌史傅群主薄,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

  羽命为功曹,遣奉命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是军事计策,有政治才能】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不单对魏延,跟其他人也是不那么和谐】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

  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军队后勤工作出色,本可与魏延互补长短,奈何相杀?】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权利欲望与魏延的功利欲望相当,一个贪权一个贪功】宜当代亮秉政,【诛延,你有啥功劳,没有王平嘴炮,你可能被反杀了!】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与延问梦如同一辙,再次强调占卜本来就投机造化,得上上卦那还不飘上天了,赵正给个《家人》卦,就是要你安分勤政,还可以活久些】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诸葛亮也深知其人格缺陷】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剌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结合魏延传,此处可见诸葛亮的无奈,蜀汉人才稀零,难得有魏延杨仪这样有才干的将臣,偏偏德行上都是不尽人意。总不能都罢免了吧。在临终时的托付,命杨仪节度退军,魏延断后,如不听命,军使自发。只希望能够顺利退兵,保存实力,后人以图再进,能做的也只能如此。既不愿见仪灭延,也不愿见延灭仪,也无力操控二人,是相爱还是相杀,各安天命矣!】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此处与魏延又是如出一辙,诸葛亮是怎么做到,让他的手人一个两个都觉得是接班人?有时画饼画得太圆太像,是要出大事的!】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整天怨天尤人,说话没分没寸,反心酝酿】惟后军师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此语一出,晚节不保,反形毕露!阴险小人嘴脸溢于纸上,相比之下,魏延是非爱恨分明清清楚楚】祎密表其言。【探口风和告密专业户,总能套到猛料】十三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不作不死】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囗、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史官短评:魏延只以勇略去做事情,而杨仪爱当官爱显摆,虽然都是贬义,但相比之下,对魏延的评语显得中性】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总体来说,二人(包括刘封李严等)都是招祸取咎的反面教材】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wikiz/p/12193091.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