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三国志》之话说关羽——【istrangeboy精品史评】

                                       谈读《三国志》之话说关羽

                                                                                                                                                              written by istrangeboy 


 可以这样说,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差别比较大的英雄人物之一。
从关羽的生平和时间表来看,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主要有以下区别:
大家所熟知的经典事例主要有以下几个:


 1.虎牢关之战,华雄是不是被关羽所斩?

 在《三国演义》中,专门有一章写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描写,仅这一个故事就给关羽的形象塑造增辉不少。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关张黄赵传》是如何来写关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很明显上面这段话在介绍关羽的时候只字未提虎牢关之战关公斩华雄之事,那么华雄是被谁斩的呢?答案是乌程侯孙坚。我们再看《三国志·孙破虏传》对于孙坚其中一段话的描述“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罗贯中先生这样写的目的是增加关公的名誉和声望,使以忠义著称的武圣关羽更深入人心。
 

 2.河北名将颜良、文丑是否为关羽所杀?

 在《三国演义》中关公在斩杀了颜良之后,继续神勇地斩了文丑,令袁绍怒而恨,让曹操深为敬服。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是怎样来描写的。“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下邳之战关羽降曹之事基本和《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降曹的出入不大。然而接着写到官渡之战关羽的表现,只写了关公斩了颜良,未提到文丑的下落,那么河北第二名将文丑是被谁所杀呢?说来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因为《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载“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从这里我们只知道文丑被斩,但不知被何人所斩,我们再来看《三国志·武帝纪》中的一段文学“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这两处涉及文丑的下落,交代了其被斩。那么文丑究竟是怎么被斩的呢?我们再来看《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中关于官渡之战中徐晃的描写“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意思是说追袭文丑的队伍是徐晃部,但是文丑非徐晃也非裨将所杀,即在官渡之战中文丑死于乱军之中,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作为河北袁绍阵营中第二名将的文丑死于无名小辈之手。假如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按史实写,那么关羽在官渡之战中的光华至少要减少一半。
 

 3.关公在官渡之战后离开曹操后是否过五关斩六将?

 在《三国演义》中第二十七回为“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候五关斩六将”,在这回里我们看到了关羽为了兄弟之义毅然放弃了曹公给的高官厚禄、良宅骏马,然后骑着赤兔马追赶皇叔,一路上斩了东岭关孔秀、洛阳太守韩福、汜水关卞喜、荥阳太守王植、夏侯惇部将秦琪,临末还自叹“吾非沿途杀人,奈何事不得已也。曹公知之,必以我负恩之人矣”。那么关羽有没有过五关斩六将呢?答案是没有,我们来看《三国志·关张黄赵传》中对应这一段时间关于关羽的描述。“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也就是说五关斩六将完全是罗贯中先生根据关羽的史实进行了加工创作出来的,目的还是衬托出关公不为名利所动,义薄云天。
 

 4.关公是否长沙义释黄忠?

 在《三国演义》中第五十三回中有“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在这一回里关公表现了志气高节,不欺马失前蹄的老黄忠,终于感动了黄忠投桃报李。这一切看来似乎非常合理,毫无破绽。我们再来看《三国志·关张黄赵传》中关于对应刘备收长沙、桂阳、武陵这段时间对当事人黄忠的叙述。“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黄忠在刘备征长沙时投降,但是具体过程不详。好,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时期对于关羽的描述。《三国志·关张黄赵传》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这里也是只字未提关公义释黄忠之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历史上并无关公义释黄忠之事。那么罗贯中先生为何特地创作“关公义释黄忠”这一事迹呢?原因是突显关公作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的高大形象,当然在《三国志》中,也是首先写关羽,表明关羽作为蜀汉最重要的武将、智勇双全,位列第一是毫列疑问的。
 

 5.华佗是否为关公刮骨疗毒?

 在《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五回中有“关云长刮骨疗毒”,写到关公正在樊城与曹仁相持被曹仁毒箭射中,华佗闻关公中箭从江东赶往军寨为关公治疗箭伤,关公一面让华佗为其割皮肉以刮骨上剧毒,一面与马良弈棋,刮骨之毒悉悉有声,血流盈盆,而关公谈笑自若,华佗称赞其“君侯真天神也”。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我们再来看《三国志·关张黄赵传》中关于对应关羽刮骨疗毒的史事“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关羽确实中过毒箭,但并非曹仁所射,医者是一位普通的医生并非大名鼎鼎的华佗。我们再来看《三国志·方技传》,方技传的第一篇就是介绍华佗,“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其中有为许多怪异疑难症状进行医治,但是并无任何关于与关公有交集的事迹。由些我们可以知道“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也是罗贯中先生故意在文中安排两个具有相似悲剧的英雄人物的惺惺相惜,然而关羽在刮骨疗毒时的勇敢是确实的,罗贯中先生假借名医华佗之口“君侯真天神也”来称赞关公也是恰如其份的。


最后,本文再分析下关羽身殁的原因及历史地位对罗贯中先生编辑《三国演义》的影响。


 一、关羽身殁的原因

 1.刘备及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早在《隆中对》中诸葛孔明就充分分析了荆州对于刘备完成汉室复兴的重要,“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是当刘备取得了益州后未加强荆州的防备,亦未派遣重要的谋士往荆州协助关公助守。很明显在强大和曹魏、孙吴边境上,仅靠关羽一人不能在力量和智谋上抵抗两个国家,这是关公身殁的根本原因。

 2.蜀汉与东吴关系因荆州归属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交恶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一面是东吴的鲁肃屡次出使蜀汉请求刘备还荆州,但是每次都被诸葛亮以计驳回,历史上东吴第二谋臣鲁肃当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就有“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中谈及孙权对周瑜、鲁肃、吕蒙的评价中鲁肃到死后也因此被孙权诟病“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后来因为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不得以而与孙权划分三郡的界线,权且稳住了东吴。但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以至后面东吴和曹魏私下和好共同对付关羽,在关羽和曹仁进行襄樊决战时背后捅刀,终致使关羽兵败麦城,失身被擒。
 

 3.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三回中“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我们看到在刘备称汉中王后,孙权曾使诸葛谨为子向关羽求婚,“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可以看出关羽是多么地傲慢无理且自矜,并且失策。。《三国志·关张黄赵传》中是这样说的“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我们现在替关羽分析下:孙权堂堂的吴侯好意和你结成亲家共同抗曹,对于你个人,对于和你结义的皇叔,甚至对于整个蜀汉都是一个天大的好事,你竟然想不到这一层,还过分地辱骂人家的使节。这样的性格及做法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并且间接导致了《隆中对》中诸葛亮为蜀汉规划好的兴复汉室的路线和目标无法完成。
 

 4.糜芳、博士仁的背叛是关公身殁的直接原因
《三国志·关张黄赵传》载“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博士仁这个人我们不好评判,然而糜芳是刘禅的舅舅,他哥哥麋竺从刘备多年,后拜安汉将军,地位为蜀汉群臣之最,仅次于诸葛亮。按理说就算关羽背叛蜀汉,糜芳也不可能背背叛蜀国,可想而知关羽与糜芳的关系是如何的差。然后关羽的失策终于导致他的大后方完全暴露在东吴的面前,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身没,如今我们看待关羽的失败有一种很深的无奈,但是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


二、历代对关羽的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武将的名誉没有超过关羽的,他一直是忠义的代表,无论是统治者、武将、文人学士、商人、普通群众甚至是帮会老大都对关羽极为推崇,他被称为武圣、被当作武财神,民间尊其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被人们祭祀着、歌颂着。
附历代对关羽的追封:
1.公元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
2.北宋徽宗崇宁元年,追封为“忠惠公”;
3.大观二年,复封“武安王”;
4.宣和五年,再封为“义勇武安王”;
5.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6.南宋淳熙十四年,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7.元文宗天历元年,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8.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敕建首都(今南京)关庙
9.明神宗万历十年,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后敕赐解州关帝庙“英烈 庙”号;
10.万历四十二年,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11.清世祖顺治元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12.世宗雍正三年,追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父亲为“成忠公”。
13.德宗光绪五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因此罗贯中先生对关羽进行再次包装和塑造也很合乎逻辑了,他的《三国演义》再次将关羽的声望提高到了极致。

原创文章 46 获赞 36 访问量 8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istrangeboy/article/details/941503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