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书院首场学术讲座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800713/article/details/102758876

伤寒书院首场学术讲座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
主讲人:王庆国教授
2019年10月12日

王庆国教授:各位同学,各位同仁,仲景书院的各位学员,大家上午好!能在我们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书院揭牌之际做第一场的学术报告,感到非常的荣幸。我和长春中医药大学有缘,已经来过好多次。原来之前很早的院长,夏洪生先生,也跟我们刘老先生相交甚深,也是我们伤寒的一个名家。跟之虹校长,我们也是非常好的朋友。王军教授是伤寒教研室的同仁,接触的就更多了。多次来过长春中医药大学,也学习了好多的东西。今天能再次来到这,做学术报告,当然也是第一场学术报告。我原来没在这做过学术报告,主要是工作上的一些交流。非常高兴。刚才王军介绍那么多,你们不要听那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自己本身就是个仲景的学人,就是一个大夫。

现在我们中医界有好多的一些说法,我们在座的学生和同仁们可能也能够听得到,但是我想这些说法可能有时候会干扰我们自己的一些学识。比如我们中医到底是养生的还是看病的?好像我们现在养生的讲的特别多,我们真正讲治病的,尤其在这些电视台讲的比较少,其实我们中医主要还是看病,养生的事情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医学院的大夫也好,作为中医者也好,主要还是解决人民现在的疾苦。那我们到底是治已病的还是治未病的?也一样。虽然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但是我们这些人只能充其量是个“下工”,我们还是先把已病治好,再说治未病的问题。那么中医到底是一个文化?中医文化炒得特别热。到底还是个医学?我告诉你们,如果没有这个医学,中医文化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不是先有文化后有中医,而是先有中医后有文化。那么中医是急病还是治慢病的?我们中医应该是治急病的,不应该是治慢病的。如果我们中医老净整点慢病的时候,逐渐逐渐的我们就是慢病医了,就不叫中医了。中医其实急病慢病都应该治。那么中医的疗效是不是都要很长很长才能够显现?其实不是的。确实有很多效如桴鼓的,“一剂知,二剂已”。咱不说“二剂已”吧,“三剂已”的比比皆是。前两天我治了我们附属医院的一个妇科大夫的腰疼。她就是大病之后,其实也不是大病,伤寒本没大病。她是高热之后受寒湿,冰凉,就是腰背脊这一块全都是冰凉,出汗也是凉的,一摸起来都是凉的,下肢凉,身上也是凉。舌质淡淡的,有很多的齿痕,舌苔伸出来以后恨不得滴水,舌苔水滑。来找我看病,因为她是妇科,不知自己这个病。然后我就开了一个方子,有这么几味药。当然她腰疼,“腰重如带五千钱”“如坐水中”,这是甘姜苓术汤证,就是肾着汤证。你们学方剂的时候应该学过。用茯苓30克,干姜30克,白术30克,炙甘草20克。接下来就是她全身的阳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克,细辛10克,附子15克。因为担心有姜附太燥,用的附子、细辛、麻黄、白术都30克嘛,干姜30克,太燥,加了20克的白芍。时方当中取了两味药,杜仲、川断,因为她腰疼,引着所有的药到达于腰部。“一剂知”。她当时拿着我的药的时候,说,“第一我平常大便干,你给我用了这么多的药,我会不会大便更加秘结?第二我经常出现口疮,我是不是吃完了这个会上火?”我说,“你把那‘吗’字都去掉。”“不会上火吗”,就是不会上火;“不会起口疮吗”,把“吗”去掉,就是不会起口疮。吃完了之后,就是一服,《伤寒论》当中的一服,就是她吃的颗粒剂,一袋,吃完之后觉得胃部暖暖的,腰部就开始发热,晚上手脚就开始有点温。第二天早晨,手足全温,只是腰部还微有不适。两剂就全部结束,所有症状去除。三剂就如初。最可喜的是,她自己不仅没有上火、口疮,不仅没有大便更加干燥,大便一天一次,反而大便下来了。这就是中医的功效,是经方的功效。

那么我们说学经方,还有一个奇谈怪论,就是经方以不加减为上。你们听过这样的说法吗?用经方不要加减。这更是一个大错而特错的谬论。张仲景自己本身的经方,它的特点就是加减变化,灵活多变,全在一个巧字。刚才我开那个方子,有没有加减?看来是没有加减,其实有很多的加减。这一个方子里面有N多个经方,有甘姜苓术汤,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大家可以看得见的。有芍药甘草附子汤,有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你要是细看里面,起码有八九个的经方在里面。这就是经方要加减变化,要灵活地运用。只有到了这种程度,才能够达到张仲景所说的“虽未能尽愈诸病……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才能举一反三。

据我自己不完全的统计,研究不深,《伤寒论》中张仲景示范给我们的加减变化的途径就有十种之多。比如方后的加减,小柴胡汤后面有七个加减法。你们光背了“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注:语出《长沙方歌括》),那不行的。后面还有七个加减法呢。七个加减法,简单一想有七种变化,可以加减变化七个方。可是那样的吗?你们都学过高等数学的,我是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我这个人学识非常得浅陋,上了初一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一下就上大学了。我就只会一元二次方程,再往上真的我没学过,但是也不耽误我攻读博士,当名医,当全国名中医,这都不耽误。不是说这(高等数学)都没用,你们学了当然有用,所有的学问都是有用的。比如这七个加减法的变化我就算不过来。它其实是七的七次方。这七种的加减变化有七的七次方的组合,你们学过数学的应该知道。我不是没学过数学,我是学过低等数学,没学过高等数学,我弄不清楚。你想想它有多种变化的,它可以加一味,也可以加两味,也可以加三味……它是一个灵活变化的组合。而张仲景方后注的加减变化,我告诉同学们,一定要记!那都是张仲景的用药心法所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用好了一个方子就可以成名,一个药就可以成名。张介宾用的好,熟地,当然有他理论总结。张锡纯那么大的大家,当然他基础好,跟他一样基础的人有的是,但是他的石膏,他的山药,他的山萸肉用得是出神入化,别人根本没法跟他比,就他有成名。而张仲景教的我们都是他用药心法所在。大家可能说,不至于吧?你去试试。我曾经有一个教训。我背《伤寒论》的东西也比较多吧,背得比较熟,但是背完了不一定能够用的到,不一定能够悟得到。可是你要不背,你就根本悟不到。前年的时候,也就是我在64岁的时候,我对张仲景方后加减法有一个感悟。你想我行医50年,今年我是行医50年了。我回去还要开一个我行医50年的座谈会。现在不让庆典嘛,我们自己座谈座谈,印了一本册子。因为我是先当赤脚医生、卫生员那样的,先会“一根银针一把草”,然后就上了大学,所以我行医的时间比较长,已经50年了。《伤寒论》学了这么多年了,背得都很熟了,但是有一味药背得很熟,就不知道怎么用。到六十五岁,前年的时候,有一个病人来了,就是直肠粘膜脱垂这么一个病,就像胃下垂、子宫脱垂那样。那是男士,他是直肠粘膜脱垂综合征。他唯一的症状就是下重,就是大便老结不完,老下重,老觉得肛门那有东西。天南地北,从上海到黑龙江,到北京,找了N多个大夫,很多个名医,包括我们的国医大师、名中医,地方名中医都看过,有小效,不是没效果。吃了补中益气汤,加枳实,加白术,这些升提的药都没有用。找我,我也没有办法,我想,这从哪下手啊?我所知道的别人都知道,都已经用过了。他说:“我已经困苦有五六年了,你得救救我,听过你治得不错。”我心里话,脑子里面也一头雾水,怎么弄呢?突然灵机一动,想起来了,有那么一个方子治下重的,四逆散后面加减法,“下重薤白秘尿苓”(注:语出《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后面的加减法你们肯定没人记,“下重薤白秘尿苓”,就是如果下重者加薤白。对那个方子的病机,大家有歧义,但是没关系,它是个实用的东西。气机不畅的时候下重,下重用薤白来通阳。按照张仲景的说法,就用四逆散,重用薤白30克,五味药。加了点50克的黄芪,10克的升麻。其实升阳最好的药,一会我们要讲的,是麻黄,根本不是别的。升麻是一个清热解毒的药,然后麻黄是升阳的药。加了10克的麻黄。就这么几味药,回去了。一周以后回来了,说,“哎呀,你这个药太神了!吃完一剂药之后,下重基本消除。我现在根本就没什么感觉了。你这个方子从哪来的?我为什么找了半天别人都不会?”我说,“其实大家都知道。”谁都背过四逆散,我估计学完方剂的都会背四逆散,但是真正没用过,不会。光知道(四逆散)疏肝去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蛮不是疏肝的事。这就是经方,应该“一剂知,二剂已”。后面的加减法大家好好地研究,不是经方以不加减为上。

那什么我要今天讲麻黄附子细辛汤?我们学《伤寒论》,要知道条文怎么样把它拓展。因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就一个条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你要按照我们现在有些人说的“方证相对”来看,有一派就日本鬼子,不是日本鬼子,日本友人弄的,(众笑)传回来的,我们现在经方当中有一些人也是按照那个,说不用辨证,我们方证相对就得了,按照《伤寒论》的方和证对上了。那就根本没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去找“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呢?不分析病机根本没法用。所以我们不能够拿方去对症状,还是强调要抓病机。我们要知道怎么样地拓展应用。在病机对了之后,怎么样加,怎么样减,怎么用张仲景的合方治病。合方治病也是张仲景示范给我们的一个经方拓展应用的办法。光麻黄附子细辛汤,它可能有效,但是你找那么对症的病,它没有那么典型的。你上哪找阳明四大证,白虎汤证?为啥张仲景还教给我们典型的?不告诉你典型的,你见到不典型的那更不会了。你得先知道典型的,才能够知道不典型的。就像你们学数学,我老拿数学举例子,因为我没学过数学,我就特别喜欢学数学。你们小的时候学的那个追击应用题,这个人一小时行十里,那个人一小时行八里;这个人提前走了一会,那个人又后出来多少一会,等过一段时间,什么时间能够赶上。典型吧?很典型。但是在实际当中,谁没事算算走多少里?而且他走得快、走得慢,一会在路边上歇会。我们学的典型是为了应对非典型。

那么我们也看看《伤寒论》当中怎么来拓展应用条文、理解病机,拓展应用经方来应对古代当中没有的那些病。前边都是闲言,我们闲言少叙,书归正传。麻黄附子细辛汤大家都会背,“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是经方。经方应该大家都会用,但是有几个大夫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看看你们那些老师们,一年当中开过几个麻黄附子细辛汤?你们实习的病房里头,有几个病房里面开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它少,好多人终生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偶尔用附子,偶尔用细辛,偶尔用麻黄,但是这三个搁在一起不太容易用,为啥?第一,是不会用。为什么不会用呢?原文记载,只有一条,没法方证相对,对不上。你要想找能找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但是一辈子不见得能碰上一回。什么样的时候有?比如说,这个人九十岁高龄,感冒了,阳气一虚,微微发热,身体还不是太虚,如果太虚就是少阴“脉微细,但欲寐”了。但阳气已虚,感寒,机体免疫功能差,想发烧发不出来,脉不是微细,脉沉,阳虚,阳气还不通达。这样的找能找到,年高体弱大病之后的这种阳虚感冒,可能能碰得上,但是毕竟这个太少了。要想对症状对不上。不能正确认识方证病机。少阴寒化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病机,没问题。或者是少阴寒化的太少两感证,既有太阳的表,又有少阴的里。要是这样的也不好找。没有很好的拓展、分析它背后的病机。第二,所含药物均为有毒之品,不易掌控。附子,大毒。当然现在扶阳派崛起,大家吃附子,一整用100克、200克,常常地用。但是好多扶阳派的大夫在底下惹的祸不少,包括著名医家,非常著名,老在地方讲的那些。你到他那地方问问去、到他那单位问问去,说给我们惹了好多娄子,吃完药之后送到我们医院来抢救的不少。我本人也用200克附子,有的病人用到200克的附子,60克的吴茱萸。但是你得会用。大家可能说,王老师你也扶阳派。我说,你没看我用180克石膏治疗牛皮癣的。我要用180克石膏那我就是寒冰派。(众笑)不能因为谁用多少药……咱啥派都不是,咱就是仲景学人。就这些玩意都是张仲景玩剩下的。好多人把某一个法上升到很高的高度,这个不对的。两千年前《内经》就说过这句话……大家学过《内经》的应该知道,《内经》当中有两篇,《征四失论》《疏五过论》,告诉当大夫有哪些事不能干,哪些事干是不应该的。其中就批评了一种现象,叫做“受师不卒……”,就是你学习老师这个没学好。“受师不卒”不丢人,老师(学问)那么高,我哪能把老师东西都学完呐。当然好学生必须要超过老师,要不然咱这中医学术就完蛋了。可是你要光学一个老师,永远超不过他。因为他也好好教你,你也真心地学,他认为这玩意你应该知道,其实你心里就不知道,就是隐性的东西。他觉得太容易了。谁知道他看了多少书才悟到那么一点道。他不知道我这个必须教给我的学生。那天有个学生问,问到我一个事,我一想,他可能不知道,我给他讲讲。问到有一个病就是晚上重,我就加了一个药,加了20克的当归。他说,“老师,为什么要加当归?”我说,“你不知道当归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靶向性治疗是‘诸病夜甚’,凡是病晚上重就是用当归。”这条是从《伤寒论》来的,就是“夜而安静,不呕不渴”,白天烦躁,它倒过来看。这就是学伤寒的好处,从源到头,这东西是从哪来的,一眼就看出来。大家都觉得叶天士是温热派的一个大家,其实在我来看,叶天士最重要的是一个经方的传人。他的《临证指南医案》,里面对经方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地。任何一个大夫、任何一个伤寒大家跟叶天士学伤寒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一个半夏泻心汤,有几十种变化,治疗二十多种病。一个炙甘草汤,变化成为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二甲复脉、三甲复脉、大定风珠全是炙甘草汤的变化(注:方剂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那年上海中医药大学聘我当客座教授,张静云(音译,存疑待考)老先生学的是温热学派的,他们集体学《临证指南医案》,评这个药怎么好。我说:“我从《伤寒论》的角度评一评你们讲的这几个医案。”这是哪个《伤寒论》经方变来的。他们说:“啊!原来是这样!”他(叶天士)首先是一个经方的大家,学了《伤寒论》的东西,一不小心在船上跟弟子聊天,就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你看人家说的,“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他认为卫气营血这种辨证方法是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四个不同层次。“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论治法的时候,跟伤寒不一样,辨证(跟伤寒)一样的。还有,他讲“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怎么“透热”?怎么“转气”?没展开说。其实他里面说的东西都是《伤寒论》的原则。你们都认为阳明白虎证是阳明气分,表里俱热,热邪弥漫,是不是这样的?咱讲义上都这样说,我编的讲义也是这样说的。但是张仲景是这样看吗?仲景原文怎么说的?仲景原文是“热结在里”,热结在里面,表里俱热。阳明白虎尚且是“热结在里”,本来热应该往外来,谁家的热在里边呆在?烧壶热水还得往外冒热气呢。张仲景认为是“热结在里”形成的阳明白虎证。热邪本来就往外跑,凭啥在营分呆着?是因为有东西挡住它了。所以《金匮要略》猪苓汤那条,要攻结的时候,“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得者,和也,相得益彰就是两个人和起来才能更好。所得这个东西把它去掉就可以了,“透热转气”,无非一法。有湿的祛湿,有水的利水,有血瘀的破血瘀,有燥屎的攻热屎。哪怕是血比较干的时候、养阴的时候,也是不让它挡住,让它出来,这就是“透热转气”最根本的环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所以张仲景的治热之法全是透热。我在硕士阶段写了一篇文章,叫《<伤寒论>“开郁泄热”法析要》,就是讲的这个事。还有叶天士创造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从哪学来的?五苓散不是那种阳郁,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把桂枝去了,加茯苓、白术,那是个利尿药。所以那种阳气郁滞要用通阳的法都是来自《伤寒论》的。所以“受师不卒”不要紧。中医的整个学术或者老师的学术都是“道、法、术、器”四个层面。“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拿其中的一点,比如温阳,比如用石膏,把“术”提到“道”的高度,这个就有点错了。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论。遇到这个病可以用这个,把所有的、大部分的病都用这个就不行了,那就错了。更缺德是后面,“更名自功”,把“妄作杂术”的事升到“道”的层面,而且说是自己创立的新的东西,这就有点恬不知耻了。而咱们现在的中医界不乏如此之辈。所以我们大家还是好好当仲景的学人就行了。那么附子、细辛这些都是有毒之品。“细辛不过钱”,“过钱”吃完了,出了事是有问题的。附子真有出事的。我用过9克附子,就出现肾功损害的。那个病人如果我一下弄到250克附子或者50克附子,这就不可逆了。那个病人用9克附子,两天之后就出现管型蛋白尿,就像风水一样脸都肿了。好在那病人跟我关系挺好,他家那些人都找我看病,他爹他妈都让我给看死了,因为送走了嘛,看好几十年(病)才死了。(众笑)他儿子是我看的(病),现在他孙子也开始找我看(病)了,一家四代人都找我看(病)。他没找我麻烦,只是说,“王老师,咱怎么办呐?我去上中日友好医院化(验)尿,2+蛋白,又管型,我没跟他们说就回来了。”因为国医堂不能化验。我说:“这没关系,就按风水治,越婢加术汤,加石膏。”一周所有东西全消了。这是用9克(附子),如果用50克(附子),还能活下来吗?即便活下来要弄个肾病综合征出来怎么办?所以附子要从小量慢慢开始。有的时候(病人对附子)敏感。还有吃完了附子就眄眩的,一米八大个子吃了10克附子站不起来了,靠门框那了。但是细辛3克也是不让多用。再有就是麻黄,好多人畏麻黄如虎,认为麻黄可以发汗太过,伤人心阳,导致一些弊端。当然这种说法不对的。第三就是对仲景思想未能深刻领悟,不能扩大应用。第四就是不知求通求变。所以这样使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量不大。

张仲景所有的东西都是给我们示范性的讲解,绝对不能像我现在掰开揉碎给你们讲,因为他写的是书。讲义上也没这样讲,书也讲不透。再者,那时候的书非常难,现在弄一个优盘把咱图书馆的书全都能带走,那时候行吗?写竹片上。一尺二十三(三十三)公分的小竹片,做竹片也挺难的,弄完刮刮,刮完了再写上,写不了太小的字,在竹子上写字能像写在宣纸上或者绢子上的蝇头小楷吗?不可能啊。所以要言简意赅,示范性地写。汉代的文章都特别特别的简单。古人讲究炼字,不说废话。不像现在洋洋一百万字的著作,著作等身,看了看有九十九万是废话。张仲景的《伤寒论》不算方子两万多字。《医林改错》这么小薄一本,就那几个方子要比好多人的好多了。它(《伤寒论》)是示范性的东西,要举一反三。

我们本来要讲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些内容,有的详讲,有的略讲。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就是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对于这个病机,其实有两种最通行的解释。注家一种观点是,六经都有表证,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阳明有阳明之表,少阳有少阳之表,太阴有太阴之表,少阴有少阴之表,厥阴有厥阴之表。绝对不是像我们讲义上写的只有太阳之表。大家可能说,“王老师你写的讲义”,是我编的讲义。因为这种观点要延续原来讲义上的一些观点,另外,共识性的东西。有人老批讲义,说少阳不是半表半里,有一条上面写着“此半在表半在里半在外也”,就是“阳微结”那一条。张仲景说的那是小柴胡汤证,可不是说的少阳证。少阳证和小柴胡汤证是两码事。柴胡汤证所包者广,不光治少阳,好多病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病瘥后的发热不是少阳一样可以用小柴胡汤。我们这么大的一片人,都是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但是仲景书院的就这么点;这些人都是学中医的,但是仲景书院学中医的跟这不一样。这就是大集合和小集合的区分。只不过少阳证的集合和小柴胡汤的集合重合度大而已,就是这么一个大圈都是小柴胡汤证,其中有这么一圈比它小点小不多是少阳证。不能把少阳证和小柴胡汤证等同起来。少阳病致“阳微结”,不能说“阳微结”就是少阳病。“阳微结”是半在里半在外,从里到外都有病,所以才出现“阳微结”,它和在中间是两码事,不能把这两个等同起来。为什么我们说少阴之表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有这么一种观点。太阳之表大家都知道。阳明之表是葛根汤证。你看张仲景原文,张仲景原文是有的,只是我们把它列入到备考条文当中去了。还有,少阳有少阳表证的,“伤寒,脉弦细,欲头痛发热者,属少阳”,那是少阳表证。“耳聋目赤”那是少阳表证,跟96条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那个不一样。太阴有表证,厥阴也有表证,只是条文比较少而已。而我们现在讲义上是另外一种注家的观点,是所有的表证都归于太阳。其实这些说法没有谁真正太对太错,只是划分的标准不一样。我建议你们学生去学点逻辑学,逻辑学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两个事,一个是概念,第二就是划分。划分的标准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咱们现在开始分,分两拨,男的一拨,女的一拨。这次分两拨,划分标准变了,30岁以上的算一拨,30岁以下的算一拨。把所有的表证都归到太阳去,那是一种说法,一种划分的标准。你要看张仲景怎么样地划分,张仲景本来的划分就是六经都有表证。如果是把所有的表证都搁到太阳去,那就太容易学了。为什么说给本科生学的就比较容易呢?本科生只能学容易的,到博士后还这样就完了。你当一个老师还限定在讲义上告诉的那点东西就不行了。所以这(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少阴阳虚之表,第二是少阴阳虚兼有太阳之表,是太少两感证。这个都没有错误。但不管怎么划分,它里面有少阴的阳虚,外面有表证,就可以了。这是它基本的病机。治则治法是表里同治,温经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助阳,细辛以其性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以治里,又能佐麻黄以通表。三药合用,可以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温阳中兼有发散,解表中而兼补虚,共同发挥扶正祛邪、温经解表的作用。

但是光看少阴阳虚,太少两感,少阴兼表还不能够拓展应用经方。要更进一步的挖掘它阳虚的内容,它病机的根本,这样才可以把麻黄附子细辛汤用到更广的范畴。在了解这个之前,我们还要说到三个问题。一个就是细辛的用量。细辛的用量,药典规定不超过5克。这是来自于一个说法,就是“细辛不过钱”,但是这个“细辛不过钱”是指细辛研末吞服的话,不能够超过一钱,它本身有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吃完令人胸闷,喘不过来气。可是我们现在用的是煎剂。张仲景用细辛用多少啊?三两、四两的用。张仲景当时候一两多少呢?一两,15.625克,15到16克之间。他经常用到60克的细辛这样煎方子。大家说“怎么用量这么大”。他不是光这个药用的大,他别的药用的也大。柴胡八两,120克,解热的时候。如果换算,原来煎一煎,现在煎三煎,原来不如现在吃得这么勤,所以我们现在用量应该大一点。古人用量少,味数少。张仲景包一包(药)也就二三百克,开五味药、七味药算比较大方子了,十味药以上算超大方子。你看麻黄升麻汤每味药就用一点,那一包(药)并不大,十四味药。可是我们现在动不动十八味药、二十味药,这算好的。统计统计三甲医院大处方,就普通处方,广安门医院平均二十多味,广安门医院中医传承算比较好的。好多大夫这一页打不下,见下一页。我曾经见了一个人的方子,民间医生治疗肿瘤,开了一百三十多味药。他们在网上说,“你看怎么怎么……”我说:“你是不是把人家进药的药单子拿来了?”(众笑)说“不是进药的单子,上面写着10克20克的,怎么拿这样进药?”“这怎么熬啊?”“人家告诉拿水桶熬。”(众笑)我说:“有效吗?”“还有点效”。我说:“这个大夫水平真不错啊。”(众笑)有的人想都想不来一百多味药,要不除了照书抄。张仲景当时候方子小,味数少,药味重。所以他(张仲景)的方子并不是太大。就算过去的一两,我们按照现在的一钱,3到5克来算,张仲景用柴胡的量依旧挺大的。小柴胡汤(当中的柴胡量)24克到40克,解热的时候。有几个用这样量的?就是换算回来以后,一个方开到40克柴胡,少吧。可是长期不退热的,要想一剂、两剂退热还真得那么多。我前些日子(治了一个患者),石家庄省二医院的,高热两个月不退,38、39(度),(体温)下来了,(又)38、39(度),(体温)下来了。所有的抗生素都用了,但是(反复)不明原因(高热)。我一看,柴胡桂枝汤证,就重用柴胡桂枝汤。吃完了之后,一周退到正常,也是慢慢退烧,再也没烧。然后他把病房里的病友介绍一堆给我,(对他们)说“我住了这么多月,花这么多钱也不好,关键不是花钱,我这难受,到人家那很快就给解决了。”那时候就用了40克的柴胡。我看过有一个老先生用过50克柴胡退热。第二个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证。主要是温经通阳、散寒通利。临床不限于太少两感证,也不拘泥于到底是脉沉,还是有没有发热、恶寒、身痛。凡是风寒身痛,暴哑咽痛,(就是)突然出现说不出来话,冷风头疼,风寒齿痛等,属于表里俱寒、阳气不通的,都可以用。第三个问题,麻黄附子细辛汤很多情况下是和别的方子合方应用,就刚才我讲的那个腰疼的例子一样。大家可能说,你怎么一下给人开那么多的干姜、附子的那些东西?是因为我经常这样用,因为我自己吃过肾着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子吃完了并不是太热。其实你们老认为很热。附子热不热?我告诉你,附子一点不热。附子主要是温阳气,它不助热,不像干姜和桂枝。桂枝吃多了会上火,嗓子疼,牙疼。干姜也是那样的。但是附子没有这个副作用,只不过可以出现迷糊,出现麻,出现呼吸的衰竭、心脏的瞎跳。附子没有使人上火的作用,中毒的时候也不热。而其中干姜比桂枝还要润,书上从来不写这个。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我的临床经验,不一定(对)。

关于历代医家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我查了一下,基本上用的不多,没有多少特别的拓展。反而是解放之后用的多,逐渐拓展应用。那么我们要想进一步分析它的病机,要通过这几个药来分析。《伤寒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以药测证,以方测证。他(张仲景)有时候没说,(比如)简单说一下“不呕不渴”。“不呕不渴”的人多了,我们谁也“不呕不渴”,谁天天没事老呕又渴?人家是以“不呕”代表没有少阳,“不渴”代表没有阳明。因为不能写这么详细,他(张仲景)不能写“没有少阳证,没有柴胡证”。“无大热”(代表)没有太阳证,那么肯定到三阴了。这种用代替性的笔法。有的时候说的就更简单,就出一个方,这时候就需要以方测证。我们现在就看看麻黄附子细辛汤到底是治啥病的。附子是温补阳气的。附子是温哪的阳?你们讲义上写的温脾肾之阳,错了。因为张仲景不是这样用,拿附子温五脏六腑之阳,通行十二经络,无处不温。(温)脾阳肯定没问题,(温)肾阳肯定没问题,心阳虚一样用附子。胸痹,大家都知道瓜蒌薤白打底子,薤白是通阳的。张仲景说胸痹是“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我们老说气虚,血瘀,那是标,本是阳虚阴寒内盛。加桂枝,加半夏,一个是温阳的,一个是祛痰的,痰阻要通阳。后面再厉害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的特别厉害怎么办?要用附子和乌头!温心阳。过敏性鼻炎是阳虚肺寒,光用麻黄行吗?本来就没点阳气,“哗”一下就给透出去、发出去了。也是要用附子。所以(温)五脏六腑之阳都用附子,附子是温补阳气最重要的药。其实(附子)就是添油加火的。人体必须要有火,没火整个生命机能、免疫力、抗病力、生活能力全都不行。这天,有的人穿短袖,人家火力盛。有的人,三伏天时候,棉袄、棉裤、大皮袄穿过来了,他火力不足了。麻黄是升发阳气的。大家说,不是升发阳气的。(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讲义上是这样讲的。一点没错,挺好的。但是张仲景说“麻黄发其阳故也”。麻黄是发阳气的,使阳气向上、向外透发,这是麻黄的功效。张仲景在哪说的?自己上《金匮要略》找去。刘老说麻黄是发越阳气的。为什么十个月,一岁的小孩,可以用10克麻黄,20克麻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小孩吃麻黄一点事都没有。大家可能说,王老师你用多少麻黄?最多的没多少,生麻黄45克。我自己吃过30克麻黄,没那么大的发汗作用。那些长得比较壮实、像我这样阳气比较充盛的人,吃上麻黄连汗都不出。别弄一个天天老胃疼,像林黛玉行走“似弱柳扶风”的那种人,去吃麻黄那不行,她阳虚。中老年,年高体弱不行。如果这人心阳不足,再有点心房纤颤,或者频发性室早,用点10克麻黄,那就真的……本来老年人就是夕阳,“最美不过夕阳红”,其实真不是。“最美不过朝阳红”。“夕阳红”那就是一抹余晖,很快就完蛋了。毛主席说的好,帝国主义“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细辛是通达阳气的,通阳之功最强,无处不到,到处窜,辛温雄窜之力比较大。这三味药组合起来,就是阳气虚损的,阳气升发不足的,阳气阻滞不通的这样的人都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现在放眼望去,阳虚的,阳郁的,阳气不足的那比比皆是,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阴盛阳衰的时代。老说美国中情局为了让中国喜欢这帮娘炮,花了多少多少钱,真那么回事。现在这帮男孩阳刚之气太少了,那些小鲜肉一个像男人的都没有,我估计你们性取向有问题。(众笑)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大家说,你为什么说阴盛阳衰?你看看,在国际上大部分都是女子给我们争光。女排十连胜,是吧。女足起码铿锵玫瑰,男足冲出国门的时候都少。(众笑)(女足)虽然没有问鼎冠军,但起码能在世界赛场上争争。我们乒乓球还是不错的,可以一统天下。为啥阳虚之证多?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可以归纳为十个。

第一,非时作息,阳不归根。有多少人十一点之前睡觉的?(有人举手)还真不少。是不你们提前关灯?(众笑)这是宋校长规定的,是吧。这太对了。我当(副)校长的时候,跟我们校长建议过,十点钟之后,教室就可以关灯了,回去洗洗,十点半全校断电断网。(众笑)你们这不用安空调,是吧。我们都给学生安空调。我要是当校长,绝对不给安空调。空调伤阳。你们这夏天用不着空调。他们不听我的,都给安上了,说为了让学生好点。学生就应该好好锻炼。你们这没电梯最好,天天没事爬到六楼挺好的。我每天没事都去走步,走到一万到两万步,走了好几十年了,我现在快70了,阳气还是不错了,脸上皱纹都很少。非时作息最伤阳。子时一定要睡觉,这是阴阳交替的过程。不然,长此以往,全都够呛。搞IT的,超过十年编程的,基本没有正常人。如果是个正常人,起码是个中医或者会打坐。(众笑)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可以四十八小时不睡觉。熬夜,我刚毕业,结果真的受不了,弄得我“鬼剃头”,掉一块头发。我看这样真不行。那时候大学生少,十年没有大学生。好不容易出了工农兵学员,使劲用,老师们可喜欢你了,这也叫着你,那也叫着你,我教给你这个,他又教给你那个,弄得我疲于奔命。四十八小时不睡觉,结果弄成这样了。那时候还可以顶得住,现在看着我阳气盛,你让我熬二十四小时,那不知道得休息多长时间能休息过来,是因为我现在阳气不足了,看着还行,其实也是外强中干了,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快赶上张仲景年岁,张仲景六十九、七十岁,当然那时候平均年龄二三十岁。(众笑)我们现在你要说七十死了,大家说你还中医七十岁死了,夭亡。(众笑)颜正华老先生一百岁了,还能出诊呢,写毛笔字写得还好好的,手不抖。有时候我请路路志正老师吃饭,一年有那么两次,说“路老,咱喝点啊。”“要不就喝点。”“咱少喝点,喝黄的吧。”不能喝白的,喝白的喝多了怎么办。一百岁了,二两黄酒。活到一百岁不容易,活到一百岁能出来吃饭也不容易,活到一百岁能正常吃饭再能喝上二两黄酒就更不容易。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大家,“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帮人还不敢谈这个,所以还是好好治现在的病。

第二,嗜食寒凉,兼好辛辣。天天吃凉的,东北就更是,冬天还吃冰棍呢,夏天也吃。原来这都是皇帝才能吃的,冰镇西瓜。冬天弄点冰,藏到冰库里,夏天给皇帝冰西瓜。现在任何一个家里面,捡破烂的家里都有冰箱,开开就可以吃了。太凉了伤阳。本来火锅是劳苦大众(吃的)。其实我们医生就是下三流,下三流人们吃火锅。现在随着我们中华民族改革开放,凡是有人类的地方都有我们中华民族,凡是有人类的地方都有火锅、川菜。到北京都能吃到。走出国门了。这也伤阳。

(第三,)过用空调,夏月伤寒。新加坡那么热,调空调二十来度不到。我们每年“岐黄国医班”每年都要上他们那交换学生,西医在那边学,用英文教课。他们去了,说在实验室冻得我们都穿羽绒服。超市里面,还有电影院,都特别特别冷。本来夏天,阳气应该向外发散的,(开空调)一下给你憋回去,肯定要生病。暑汗胜玉津,暑天一定要出汗,别弄那么凉。
(第四,)还有生育延迟,产房受寒。十八岁生小孩和三十八岁生小孩,恢复起来不一样的。所以要二苔的注意了,好好坐月子。别听方舟子说的不用坐月子,谁不坐月子谁吃亏。我估计他要是有女儿,将来也得让他女儿坐月子,他只是在那瞎说而已。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巴西生小孩,她不高,一米五八左右,本来挺瘦的。看人家生完小孩吃大冰淇淋,她们产房的人都吃了,她也吃了,说这玩意挺好的。看人家洗凉水澡,她也洗凉水澡。结果就觉得身上不舒服。月子期间还不错,等过了三四个月,别人月经都来了,她还没来,说可能身体不好,一年之后恢复恢复就来了吧,一年之后还没来。觉得身上越来越疼,周身冰凉,月经也不到,小肚子冷如冰。本来想怀二苔,就老也怀不上。别在这呆着了,也没药治。西医说,你没病啊,回去呆着去。等回国来,我一看,脉沉细如丝,舌质淡暗发蓝色,水滑苔,典型的阳虚。我问,你以为你谁啊,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你跟人家那些混血的人、杂种的那些人(怎么比?)(众笑)人家都是黑人和白人农场主的传人。那个人就是吃100克附子,60克吴茱萸,吃了一年,才把月经吃下来。那可不是“一剂知,二剂已”,吃得都想吐,但也没办法。最后还是缓过来了。一年,肝功、肾功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药要用对证。

第五,运动不当,得不偿失。好多人去健身,你们老板要注意,别拿着钱上(健身房),那边开着空调,这边使劲出大汗。练健身的人,包括健美的那些人,大部分人舌质都特别淡,有齿痕。看着他挺壮实的,胳膊这么粗,其实阳气已衰于内,没有几个身体好的。还有那些演员们,你看演员都挺光鲜,都是抹的。我见过那演员素颜多了,一号脉都摸不着,减肥减肥,为了弄成骨感。然后再加睡不着觉,舌尖小的像辣椒似的,根本就没苔。所以那些人都是阴阳不正常的,但不一定阳虚。

(第六,)当然还有房事不节,肾阳亏损。现在中国的男性不育和女性不育的人占到适龄夫妇的百分之二十几了。精子的正常值一再往下调,还是不正常。这当然和很多的方面有关系,(比如)和转基因有关系。

(第七,)再有,工作烦劳,阳气则张。你们现在还有好多人在十一点前睡觉的。到医院的时候,有多少人十一点前睡觉。当了大夫了,在病房里面转,十一点前睡觉的绝无仅有。我有一个外甥女,妹妹家孩子,在附属医院妇科。我们家学中医的人挺多了,我才是真正的典型的铁杆中医。虽然我也做SCI,发8分以上的文章,咱干啥事咱都得干,既然校长要求。你们校长要求的不严,我们西医来的校长要求必须(发),不然二级教授不给你聘了,当然他不敢不聘我。咱得达到人家要求,让咱发文章,咱又不是不会,咱多发点,一年弄个十篇二十篇的肯定没问题,不是有学生嘛。(众笑)你以为我再去做实验?肯定不是。研究生永远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老师只是在那吹吧,给你出思路。拿课题目回来大部分都是学生做。但是我真是铁杆中医。我女儿也是传人,是我的徒弟。我一共没收几个徒弟,我女儿算一个。我不教给她,教给别人不有点神经不正常。(众笑)她的学历非常好,是北中医,七年制,当时没九年制,然后在清华上了两年的生物系,回来上五年的中医。她本来已经保送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博士。她说:“我要不上西医那转转去?”一考就考上了北大的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到那学了三年。回来,我说:“你留在北医?”她说:“我不愿意呆在北医,北医天天没事做实验、发文章。”我说:“你想干啥?”“我想像你一样,又能讲学,又能看病,还能发实验文章。”我说:“那你就竞聘上我们学校来。”她竞聘没我的关系,因为她从小就是学霸,来了就弄上了,哪有这么流利英文呐。回来说还觉得不过瘾,上哈佛又做了几年的访问学者。所以她回来发SCI文章就特别容易了。三十五岁就正高、博导了。需要她知识结构全,但是她现在病人数就挺多。(因为)她得天独厚。没事她回家就跟我说,“爸,我这个病看的不好。”有的时候她不这样,给我发个微信,说“爸,我这个病人吃了什么什么方,治了半个多月,效果不好。”我说改哪个方,用什么药,加重哪个药。她回来就给人用,有的有效,有的也不见得有效。但我回来我告诉她,别老以为咱中医能包打天下,啥病都治得了,不是那样的,有些病干脆就说我不能治,你爱找谁找谁去。小年轻嘛,不像我们,人家说我们找着你了。我们第三代开始已经坚决要学中医,十岁现在开始。王军老说应该从小时候背,她现在就可以了,背点汤头啥的,看看脉。“这个药不能这样”,她有时候也掺和意见。我这个人比较铁杆中医,我外甥女也是。她妇科累到啥程度?回家十一点了,累的时候坐在门厅里边就睡着了。她十一点之前睡觉有可能吗?压力都挺大的。

第八,物欲难止。就是老想这个那个,要求太多。但是(要求)不多也不行啊,不能没房子吧。攒房子(钱)北京压力太大了,十万块钱一平。所以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搬到良乡校区,虽然我们老先生远点,年轻老师买房子压力可就小多了,便宜多了。如果是政策房子,两万多块钱(一平),就算商品房四万多块钱(一平),要比市中心二十来万块钱一平。现在中央想着把二环里面的人,政策鼓励往外搬,搬出一平米房子(奖励)三十万。没人往外搬,寸土寸金之地,谁不想离着皇城近点。
第九,滥用寒冷,抗生伐正。现在中国的抗生素用量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以上。别跟非洲比,非洲连这个数都没有。现在不怎么输液了。凡是一发烧,就灌凉水。谁家血液里面没事老滴凉水,伤阳气。抗生素非常凉。现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给吃抗生素,造了一种说法,“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以传染的癌症”。有好多本来没有胃病,吃完吹气的药之后,就开始胃疼。我曾经见了一个七十五岁的老头,体检一吹气,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还不是太强阳,就吃(抗生素)。吃到那个人阳气虚到“振振欲擗地”,原来走路挺好的,现在走路都哆嗦。调理了很长时间才好。

(第十,)再有清热养阴,中医流弊。该养阴不养阴不对,但是不能所有就用养阴清热的药。凉药好用,它毒副作用小,不会突然出现像附子、麻黄、吴茱萸这些反应那么快(的毒副作用),但是它是“慢刀子杀人”。用点双花、连翘看不出什么,但是造成的影响更厉害。不要过于用寒凉(药),这一点我的另外一个老师……当然我主要是刘渡舟老师的学生。因为我们那年考了两个研究生,二百六多个人考试。第一年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北中医考了俩,八一年研究生,一个年级一张表,那表(上)就我们俩。因为那年出题出太难了。你们现在研究生考研的时候三十多分就可以及格,偏远地区的(考)中医二十八分就可以及格。我们那年全国统考英语六十分及格,有几个人考六十分啊。我考了六十,不是考英语,考英语我绝对考不了(六十),我考日语考的及格了。大家老认为古文容易,(其实)古文比英语难多了。我们那年任应秋老师出题。任应秋老师说,七七、七八明年就要毕业了,现在这帮学生要不就是“文革”期间毕业的,就是“打砸抢”那波,要不就是工农兵学员,连高中都没上,他们水平太差,古文就考难点。结果七个外语及格的吧,古文有几个人及格?五个人及格!既古文和外语都及格的就我们俩。中医咱考不了那么高,教研室那些留校的人跟我们一块考,他们专业课都考九十多分。专业课必须六十五分及格,我考六十七分,正好压线两分。这么一交叉就剩下我们俩了。那个同学就更厉害,比我厉害多了,学问绝对比我长,临床疗效比我强,名气没我大。我师弟,高飞,现在他的爱好是开着个越野,到长城以北没有光污染的(地方),夜观天象,五运六气玩得太熟了。真正懂五运六气的人很少,他在上学的时候就自制罗盘。我记东西特别快,但是很快就忘了。他是“妖魔化”的记忆,(众笑)他记得慢。我看了三篇书,他还没看完一篇,但他只要看了就不忘,这太厉害了。五运六气要是记不住根本就没法算、没法推演。清热养阴也是因为温热学派的崛起,这一派用的多。不是说不应该用,对温热病肯定要用清热的,不要太过。
我们下面谈一些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

(第一,)过敏性鼻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治性疾病。一到春秋交替,就开始流鼻涕、打喷嚏,清涕如水。这个病确实不好治,西药就是吃抗过敏药,吃完了有效,停了药就没效。我看过很多治过敏性鼻炎的方子,就是介绍经验,都赶不上我这方,我这方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最典型的是我们附属医院的两个科主任他们家女儿,一个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是中医的。有一次我们在饭店里,我在这个包间里,他在那边路过看到我,就过来敬酒,当然我首先声明这是“八项规定”之前。(众笑)其实“八项规定”之后也没事,我要吃饭咱自己花钱嘛,请学生吃饭,或者请同事吃饭,不花公家的钱,咱就别喝太好的酒,五粮液凑合了。(众笑)他是来敬酒的,顺便说,“王老,过敏性鼻炎有什么好法治吗?我们家的女儿从小到大过敏性鼻炎,大学都毕业了,一直没治好,中医西医都看遍了,到了同仁医院做鼻子神经阻断,阻断好了俩月,还不行。中国空气污染,把她送到美国去,到了美国更重了。(众笑)真是太难治了,可糟心了。”我说:“那你让她来治疗吧,我们认为这个特好治。”她暑假过来了,暑假比咱们放得早。就给她吃麻黄附子细辛汤,基本上是这个方子(指PPT上的),(合)过敏煎、玉屏风散。我有一个实验室,自己做的麻芥平喘巴布剂。我在她的在背腧上和膻中穴贴了一剂,开了七副药。她回来之后说,“确实你的方子特别有效,三天已经没有症状,现在一点事没有。”在这一共治了三周回去了。为了怕复发,就带了三十天的颗粒剂,三年没犯。有一年终于犯了,仍然吃带的那个药,三年来没过期,就又好了。所以过敏性鼻炎常用的方子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玉屏风散、柴胡桂枝汤,整体体质调理。这(指PPP上)是所有的病案,没有改过一个药、一个字,连克数都是如此。还治疗一个人,他们家五口人,三个男士全过敏性鼻炎,早上起来全躺着擤鼻涕,每个人床前一个三百抽的面巾盒,那两个女士都没事,就他仨遗传性的。先给他治好了,他说:“我儿子也过敏性鼻炎。”我说:“你也顺便分一杯‘羹’给他吃就行了。”小孩也好了,他说:“我爸吃这个方子行吗?”我说:“你爸跟你不一样,还是让他来看看吧。”最后也治好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率在85%左右。如果有郁热的,就把黄芩的量加大,加鱼腥草。

第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这个人五十五岁,在西藏工作了二十余年,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率是35到38次(/min),低的时候31次,血压90/60(mmHg)。西医准备要给他安起搏器,他一个朋友介绍来了。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四末失温,后背怕冷尤甚,舌质淡紫发蓝,苔薄白水滑,脉沉迟。长期在高原生活,高原对于人体心脏的伤害挺大的。咱们学校有援藏的老师吗?没有,还真不错。哈尔滨那边有一个,跟我们一样援助藏医学院。我去了七次西藏,西藏人好多没去的地方我都去了,包括阿里、古格王朝。我快退下来之前去了一趟,到那转了一圈,确实风光无限,特别好。但是谁的心脏不好真不行,如果在那长期呆,一年心脏就有功能性的损害,超过两年就有器质性损害,心脏大而肥厚,血压高。给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他典型的阳虚。生麻黄,附子,细辛,瓜蒌,薤白,生晒参,麦冬,五味子……其实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瓜蒌薤白加桂枝汤,还有生脉饮。五剂后,即感心胸畅快而精神大振,心率增至50次(/min)。原方既效,加黄芪20克,丹参20克,守方续服14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调理半年多,心率恢复正常。他09年(来诊),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身上一直很好,但是一直吃丸药,这个方子加了仙鹤草、仙茅、仙灵脾这三仙汤,提升整体机能的三个药。我曾经还治过最慢的心率,22次(/min),最长RR间期,这一跳到下一跳最长5.6秒,他长期(这样产生)耐受。用的苓桂术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加黄芪、丹参。还有一个病人,这么大个心脏,扩心病,被阜外医院“判死刑”了,(阜外医院)说“你这个是‘不死的癌症’,该回家吃啥吃啥吧,我们没办法。”主动脉瓣、二尖瓣大量返流,三尖瓣中量返流。走二十里,拿轮椅推来的,她的三个姑娘特别孝顺,说“无论如何我们得找中医给她看看,哪怕中医也看不了,我们就没办法了。”推到国医堂去了,半个月自己走来了,半年之后心脏开始缩小,一年之后只剩下二尖瓣微量返流。我想你们在座的这些同学们很多就二尖瓣微量返流,这个根本就不算病了。心脏射血分数从20%恢复到56%,这都有片子。阜外的一看,说“你从哪治的?”这是她已经开始见好的时候。她说:“我们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找谁谁(指王老自己)。”(阜外医院)说“那行,你去找他去吧,我们根本就没办法,他治的已经很好了。”我们跟阜外(医院)原来搞“973”的时候有合作,就是搞小型猪心衰的那个,我们还获过“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后我带那个人上《养生堂》(注:2018-07-14期《书中自有长寿法——经方篇2》)了,你们可以看一下《养生堂》的视频,有一个老太太叫赵顺芝,那里面都有她的片子。也是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和生脉饮。

(第三,)产后身痛。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产后身痛也是跟条文搭不上什么样的关系。这个人是四十岁,2010年4月8号初诊,产后身痛5年,全身各关节疼痛,特别怕风,虽厚衣重被不减其寒,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黑,大便溏,食欲可,口干不欲饮,舌暗红苔白腻,脉沉无力。也是一派阳虚之症。一开始的时候,(因为)她身痛、舌暗红,就用身痛逐瘀汤,吃完之后不减轻。所以不是说我们看一个病,辨证就那么好,不是那样的。你们可能说,王老师你看病看的都那么好啊。我们看刘老的医案那么神奇,其实在这讲的、教给大家的都是最典型的医案,谁也不说我哪个病没看好。但是我告诉你们,这个病确实我没看好。有的时候人多了或者脑子一走神,给人家辨证辨错了。吃了半个月药没效,或者是以为自己上次辨证(辨对了),算守方再治治吧,吃一个月还没效,这样的病人也不少。别把这些脑袋上带光环的人想的那么完美,其实一点也不完美,也有好多看不好的病,我跟大家说实话,别神化这些人。我跟过的老师们多了。(因为就)俩学生,得天独厚,那时候把全国各地名医都给我们弄来了,有一个从抗战来的老太太。那时候研究生科管着我们,给我们到处请名医,像祝谌予、史振生、步玉如、李金庸、岳美中、方药中……那些老先生全给请来,灌我们俩。我是三十岁上研究生,眼睛特别好,学习没有费过劲,真不跟大家吹,我学习确实挺好的。但是上硕士阶段,三年眼镜就戴上了。一个老师加俩学生,轮番“轰炸”这俩学生,我们不能干别的事。刚才有个学生睡觉了,当然睡觉的很少。你们可以随便睡,看个手机,背个单词都行。我上课从来这样,第一不点名,第二不提问,第三可以睡觉,你肯定昨天晚上没睡好,因为听我讲课睡着了也不太容易。本来想让陈明来,就是我那个师弟比我还能够忽悠,(众笑)讲得也特别好,非常风趣。但是你不能够跟别人说话,省着影响别人。还有不能吃东西,喝水可以,别我在这讲着课你在底下吃东西,我也挺饿的,弄得让我流口水就不太好意思了。再有,你学的好坏跟我有啥关系,不想学拉倒!又不是你爹你妈,我这老师好好教给你们就行了,你自己不想学,我又不能打你。我倒是主张老师可以打学生,别使劲打,拿个尺板打打手板。但是现在敢打吗?一打跳楼了,(众笑)不行。所以有好多辨证失误的时候。我曾经有这么一个病人,那个病人也是特别难辨,就是起淡红色的荨麻疹,六七年都不好。我就一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寒性的荨麻疹,就给他用桂麻各半汤来治,用一些补气的药,但是治了一个多月也不好,我就仔细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到云南旅游的时候,刚在底下一个特别热的地方,一下就给拉到玉龙雪山上去了,回来之后就开始起荨麻疹。他其实是寒包住火了,透不出来。(之前)治了一个月没效,转过头来换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有另外一个跟着冉雪峰的徒弟学的方子,叫旱莲槐芷汤(音译,存疑待考)。这两个方子一合,一周就见效了。所以只要辨对了证,往往很能有效;辨不对证,肯定没有效。这个人(指PPT医案中的人)就是身痛,一开始用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结果不行。回过头来一看,她是沉寒痼冷,非大剂温阳散寒之品不能奏其功,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活络效灵丹,麻黄、附子、细辛、黄芪、生晒参、当归、白芍、丹参、草乌、乳香、没药、鸡血藤、甘草。因为用附片了,(所以)没有川乌。14剂之后,(恶寒怕风)明显减轻。到夏天了,原方稍事加减,35剂后基本上痊愈,然后用这个方子泡酒收功。

(第四,)抑郁症。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抑郁症,想都想不到。这事是“搂草打兔子,带捎的”,撞上了。给我们一个感悟,这个人姓霍,她是黑龙江鹤岗的,47岁,2010年12月21号初诊。她患抑郁症,服抗抑郁西药,效果不佳。刻诊时,心慌胆怯,胸闷不舒,情绪低落,健忘失眠,前胸后背汗出多。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肺结核病史,外用激素喷雾剂,。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弦紧。她来的时候不是以治抑郁症(为主),她没说。她来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肺结核,周身怕冷这些(病症)。治疗过敏性鼻炎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黄芪、生晒参、麦冬、五味子、干姜,当归、苏子都是平喘的,是苏子降气汤的那两味药。大家可能说,我们书上没说当归平喘治咳嗽,这是《中药学》把原来当归最主要功效给忘了,类似这个事太多了。本来张仲景这样用,《神农本草经》这样用,《名医别录》这样用,我们传来传去传忘了。最近我写一本书,叫《临证密钥》,是我这五十年一些用药的特色。不是说用好一味药就可以成名医吗?其实那是夸张。有好多我是从别人那学的一味药的特殊经验,最后我写着写着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前人说的很清楚我们给忘了的。比如,白芍,可以通便,可以利尿,结果我们现在光知道它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我写了已经有六十多味了,我算了算大概有一百六十味左右,写了三分之一了。我写完了,徒弟们说,“王老师,这书咱别出了,我们先学好了你再出。”我说:“你算了吧,哪有这样的,咱还是让更多的人来学。”当归在《神农本草经》(上的功效),第一条就是“主咳逆上气”。“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用当归止咳嗽。因为她睡不着觉,给加点夜交藤;有点脏躁,用的甘麦大枣汤。没给她治抑郁症。七天之后她来了,我说:“怎么样?过敏性鼻炎,咳喘好点了吗?”“好点了,但是还在打喷嚏、流鼻涕。”我说:“你睡觉好点了吗?”“睡觉也好点了,但是还是……”我说:“那你就基本上没啥改善呗。”她说:“那可不是。”我说:“怎么的了?哪改善了?你咳嗽也没怎么好,过敏性鼻炎也么怎么好,睡觉也没怎么好。”她说:“我没告诉你……”她是东北人,咱东北人其实语言天赋都比较好。我虽然是河北人,但是我从17岁就来到东北,在沈阳念的书,东北是我的第二故乡,到了31岁才回到那边去,所以我这个口才在东北练出来的。咱东北人都侃大山、白呼、忽悠,(众笑)你看说评书的基本上都是辽南那一带的,单田芳、田连元都是沈阳的。刘老讲课讲得特别好,慢条斯理的,跟说评书差不多。越到北方的人,语言天赋越好,辽宁的像赵本山。她说:“我没告诉你,我抑郁症。你知道有句话叫‘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我心里面就像那样一样,老憋屈的慌,老觉得压抑。吃了你这个药,那太舒服了,就像一阵风吹来,马上就风吹云散,晴朗无比。这个药特别好,比我吃的所有抗抑郁的药都好。”我心想,麻黄附子细辛汤还能抗抑郁症?所以病人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我还学了一个方子,治疗糖尿病的,降糖的方,是一个病人跟我说的,“我看那么多大夫,哪个方都不如我这个方好。”告诉我了,我就试了试,治疗那些中年比较胖的、阳气偏虚的、血糖高的、心脏病的人,非常好用,连降糖带治疗心脏病。我一想,确实是这样。军科院开发了一个治疗抑郁症的一类药,中药当中的提取物,中科院云南植物所也开发出了一个治疗抑郁症的药。他们新开发的这种药物对抗抑郁症非常有效,但是通路跟现代医学不一样,就是跟现在常用的抗抑郁药不一样。从哪弄出来的?一个是巴戟天,一个是淫羊藿,都是壮阳药,这两味药温阳和壮阳的作用和麻黄附子细辛汤比较,真是不及其十分之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阳痿,又温阳又通阳。冰毒都是拿麻黄提出来的。所以它的兴奋作用很强,治阳痿比巴戟天强多了。那两个药提出来都可以治(抑郁症),所以它也有这个作用。而抑郁症的病人基本上都是反应慢,思维迟,脑袋里面的神经通路接不上……而(麻黄附子细辛汤)使阳气振发出来。那些都是阳虚,走路慢,觉得任何事都没意思。“食色性也”,这是圣人说的。“食”都不想吃了,“色”就更甭想了。动不动觉得太没意思了,像张国荣都跳下去了。好多人跳楼不是因为老师批评两句,基本上都是抑郁症,焦虑抑郁。像我这样的,老师骂我一顿,我也不跳楼去。生命多重要啊!每天太阳都从东方升起,生命非常美好,你们千万不要去跳楼。老师骂你一顿,打了两下也没啥,老师打两下其实很正常。当然现在不行。都是为了让你们成才,要不是气得特别厉害,谁去批评你?还是关怀。不要怕老师批评。从此之后,她觉得非常好,出汗也少了,但是脚凉依旧,睡眠差,大便不爽,舌仍然是暗紫的,苔黄厚腻,脉沉紧。这回知道她抑郁症,就在原方的基础上,加菖蒲、郁金,把附子加到15克。服了两个多月,诸症大减。在北京租着房子,住了两个多月,这人多有决心、有毅力。两个多月以后基本上平稳,然后回去了。以后我对这些抑郁症,上手就麻黄附子细辛汤了,只要是有阳虚。

(第五,)尿床。尿床基本上是阳虚。这是7岁女孩尿床,用这个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缩泉丸,益智仁、乌药、补骨脂、菟丝子、山芋肉、生麻黄、生附片、细辛、甘草、桑螵蛸……这个不典型。有一个堂哥家的外孙女,我们家是两个特别大的村庄,都是姓王的,是明永乐年间立的村子,传承到现在有六百多年了。我们祖上在嘉靖年间的时候就有医学的训科,到了四世祖的时候在太医院当中当过吏目,太医院有院使、副院使(院判)、太医、副太医、吏目,除了院长之外,太医就是一级教授,副太医是二级教授,吏目就是三级教授。太医院本来就没几品官,吏目是六品(注:从九品)官,那时候就不容易了。大家可能不知道吏目是多大官,我跟你们说个人就知道了,李时珍他爸是太医院吏目。传下来我们族里面有好多人学医。他(王老堂哥)就在当地开了一个诊所,方圆百十里路的都经常找他看病。他自己生了六个姑娘,六个姑娘都没儿子。他二姑娘的一个女儿当时上高中了,准备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一个对一些老中医的自主招生,当时可以加20分,20分可是能消好多好多人。那时候不对外开放,只对中医这些开放,到现在特别特长的也开放。五一放假的时候她(王老堂哥的二姑娘)就咨询说,我(女儿)怎么样能考你们学校的自主招生。我跟她说完了,然后她就说:“你给我们这孩子再看看她的病。”我说:“我堂哥是当地一方名医,你家好几个学医的,你找我干啥呀?”她妈领她来的。(我跟她妈说)“你找你爸,让她姥爷给她看。”她说她姥爷还不行,“赶不上你这个姥爷,你毕竟是大地方来的。”咱不是赵本山那个大城市铁岭的,咱北京来的嘛。不是没给她吃药,从小就吃药,上初中之前在家里不要紧,尿炕就晒被子,但是到了高中她要住校。河北非常恐怖,妖魔化的教育,出了一个衡中,把河北的孩子们给苦死了,一整700分以上的衡中十来个。但是他们智商不一定好,就是刷题刷得好。有一个著名的学校也有衡中考进去的,他们经常说,“衡中的明白了吗?”“明白了。”“行,那大家都明白了。”(众笑)考分高不一定其他高。我一看那方子都是这类似的药,缩泉丸,补肾的药,吃了这些不好使。我心里话,她吃了不好使,我也没什么好招。这孩子阳虚,舌质淡,手脚冰凉,原方一味药没动,麻黄、附子、细辛各10克,开14副药。等到七月份了,还来说这个事(自主招生),没跟我说(尿床的事),我就问,“尿床怎么样了?”“好了!就这14副药。你这姥爷确实比我爸强。”结果最后她也没考上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她的分不够一本线,考到三本,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考进去了,刻苦学习五年,考研真是逆袭,从三本一下就进入北中医了。她考我的(研究生)考不上,我的分太高了,考到我一个学生的(研究生),学习各方面都挺好的。

(第六,)痿证。这个人是32岁,他是多发性神经元病,脑袋里面多发病变,“脱髓鞘病变”。他站着的时候,“振振欲擗地”,身上抖,最怕下楼梯,下楼梯站不住,上楼梯可以拽着(楼梯把手)上去。协和基本已经确诊了,没什么办法。精神不振,肌肉萎缩,不能久立,纳食、二便、睡眠还行,舌红苔薄黄,不是阳虚,脉沉滑。抖动基本上有这么几种情况,大家一想到的就是动风,有的热盛(极)生风,阴虚风动,肝阳化风,书上都有。第四是土(脾)虚木摇,土虚了树站不住,古人“取类比象”很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第五个是阳虚水泛。这个病人有阴虚有阳虚。“身瞤动”就是肌肉抖,舌头也颤。最近我又治了一个这样的病人,河南的,现在走路一点事都没有了,舌头都不颤了。他家祖传这个病,他们上辈的人,还有他们叔伯的人,从来没有活过56岁的,都死了,遗传病。结果这个人到了50岁的时候开始发病,52岁开始重了,现在吃着药挺好的,基本走路自己来了。那时候正好赵本山让范伟走两步,我说你也走两步。他走着像鸭子走路一样。肾阴亏虚,肾阳不振,精血不足,给他用地黄饮子,阴虚风动用地黄饮子,他舌质红,然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附桂巴戟天……”茯苓、白术、白芍、制附片、生晒参、生黄芪,里面加黄柏,麻黄、附子、细辛……有一个方子叫五痿汤,里面就有黄柏,既有阴虚又有湿热阻着。所以中医看病,捅开这层膜,就医学实在易。有风就祛风,有水就利水,有啥难的?没什么难的。有的时候念的特别书多了,书读的越多越蠢了,陷在里面转不过来,一会考虑这个一会考虑那个,考虑太多了,反而有时候把问题弄复杂了。同时叮嘱这个病人,附子需要先煎40分钟以上,分早晚两次服。服药两次之后,他爸爸领他来的,他爸爸说:“不管中药、西药,我们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药!”这个人吃完了之后,走路有力了,四肢无力、关节活动大有好转,尤其早上起来就跟没事人似的,我说,“再给我们走两步吧。”走路示范的时候腿脚有力,走路还是颤,但较初诊已经大为改观,精神也好,唯诉服药后口干,口中稍有麻木的感觉,煎40分钟还不行,就再煎时间更长一点,把附子量减少。为什么(附子)对他反应大?因为他既有阴虚也有阳虚,还有湿热,不像那些纯阳虚的人、寒湿的人,吃上100克附子。前两天我开了180克附子,一个老头,就这时候,我那天穿一个背心和一个真丝的短袖汉服,他穿的毛衣、羽绒坎肩,外面套了一个很厚的呢子衣服,来看病。他一直在吃着中药,天突然一凉受不了。原来附子120克,我加到160。好多症状都缓解了,原来他指甲全都像灰指甲一样都剥脱了,长不出来,又没有真菌感染,现在都已经长得满满的了。手指肚原来都是瘪的,就像原来女同志洗衣服洗了半天都瘪了。现在你们年轻太好了,有几个洗衣服的?基本上男生都扔(洗衣房),有洗衣房吧?有洗衣房。刷鞋子送到刷鞋店去。你们应该好好地自己锻炼。我们上学的时候厕所都是自己打扫的,哪有阿姨给我们(打扫)。所以我老觉得对学生还是应该严格点为好。这方子基本没改,就把附片减少一部分,继续好转,这个病人最后可以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了,32岁又生了一个男孩,传宗接代了,但是(孩子)将来是不是有这样的病遗传,就不好说了。现在一直也挺好的,也是吃丸药调理。我还要跟大家说,将来你们看病的时候,除急性病以外,所有的慢性病吃到好了之后,不要骤然停药。别吃着吃着这药都挺好的,“咵嚓”一下这药就停了。还没好,要巩固一段(时间),最好先两天吃一副药,就像减激素似的,以后泡酒或者丸药巩固,散剂也挺好。

(第七,)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按说是阴虚的多,但是阳虚也一样出现,不要说口干、干燥、没水就是阴虚,不是。这个病人干燥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类风湿因子96,抗SSA阳性,抗核抗体阳性。她平常服羟氯喹、来氟米特、骨化三醇胶丸,患者有口水,但恶寒怕冷,手脚凉,关节疼痛,头昏乏力,情绪急躁,脱发,舌红苔薄,脉弦滑。肾阳不足,肝火偏旺。“肾阳不足”和“肝火偏旺”完全可以在一起。用滋水清肝饮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柴胡、黄芩、山药、山芋肉、大熟地、丹皮、当归、白芍、生薏仁、苍术、枇杷叶、荆芥、茯苓、制附片、细辛、麻黄、水牛角丝。为什么用辛味的药可以升津液?《内经》讲得很清楚,“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光补阴有时候不行,阳不化阴。本来就没多少火,锅底下只剩下两块蜂窝煤了,弄一大锅水,还老没事往上添水,能烧开吗?阳不化阴就要温阳,原来阴不足是因为化不开。服药之后,呕吐、怕冷已有改善,有眼泪,有口水,大便数日一次,月经偏少,仍然掉头发。她可能吃完14剂药就可以不掉头发了。心情改善,情绪也向好,抑郁吃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好了,舌红苔白黄,脉弦细。方证相对,药已中的,调方如下:柴胡、黄芩、山药、山芋肉、大熟地、丹皮、当归……其实这仍然是滋水清肝饮,生薏仁、枇杷叶、荆芥、水牛角丝、制附片、细辛、生麻黄、生晒参,加了一些制首乌,生发的药,清清上面的火,寒热并用。三诊之后就挺好了,已经没有怕冷了,关节不疼,手脚转温,还有月经量少,不痛经,就再开一个方,继续服药巩固。这个病人现在每年来一趟,病情非常稳定,恢复地很好。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这些免疫性疾病也挺好的,现在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自免肝当中大部分也是类风湿因子高、抗核抗体高、GGT高,自身免疫造成的,西医就是吃熊去氧胆酸,没什么办法,而中药效果很好。

(第八,)三叉神经痛。49岁,三叉神经痛,持续性面部肌肉抽搐,遇风冷加重。也去看西医了,止不住。西医说:“要不给你拿酒精封闭,在神经上打酒精。”她说:“我不行。”说“要不切掉。”她说:“切掉将来我这半边脸感觉不好,再加上偏怎么办?”说“那我们没什么办法,你自己找别的医院看看吧。”她说:“正好我对面就是国医堂,我上那看看吧。”来找我们了。给她辨证,属于少阳不利,风火上攻,寒包住火。一遇冷风就疼痛,但她是攻冲样疼痛。用柴胡、黄芩、升麻、黄连、制附片、麻黄、细辛、当归、生地、元胡、防风、白术、丹皮,这是少阳阳明同病,小柴胡汤合清胃散。说“那半夏、生姜、党参、甘草、大枣呢?”她没有那个病机,又不吐又不恶心,用那个干啥?就用柴胡、黄芩两个药。三剂。为什么给她吃三剂呢?不是为了让她花三百块钱挂号费再来,是要我给她针灸。张仲景就是针药同治。针灸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原来历代都是绝学,都是老师得很好的传才能传的了。针灸可不像开方子,我这样一讲你们都会了,针灸不是,它必须要怎么样地用针。都是这个眼,给你画好了,你扎进去没效。人家那针法好的,扎太溪,一针上去,梅核气下去了,针感到这样。你刚毕业或者刚接触针灸就慢慢弄吧,根本就不成。所以针灸,搞医的一定要学。我得天独厚,一开始根本不会开中药,先从针灸开始。上研究生期间,我也得挣点外快,贴补家用,也不发工资那时候,现在当教授了也得去看病,弄点诊费。我是六十抒怀的时候,“自此织耕勤不辍”,就是没事老天天拿手指头去“耕地”看病,意思是换点喝酒的钱。为了给她扎针,我说:“你下回不用来挂号,主要是给你开方子,给你扎针,三天来一次。”结果来了之后就明显减轻,仍有攻冲样疼痛,恶风怕冷改善,口水减少。调方,药已见效,再扎针,开4剂。两周,快过年了,这个病人基本就不疼了。三叉神经痛基本消失,正常饮食。

(第九,)慢性疲劳综合症。这就是搞IT的,慢性疲劳综合症,倦怠乏力,精力不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不解乏,焦虑烦躁,眼睛干涩,晨起口干口苦,手脚凉。他平素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每天都三四点、两三点(方能休息)。吃中药效果也不太好,伴有肛门潮湿,下半身汗出多。肛门潮湿,很多抑郁症的病人是一个很重要的症状。阴阳两虚,脾肾不足,阳气不能振奋,用十全大补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桑叶。为啥要加桑叶呢?黄柏是治疗下身冷湿的一个很重要的药,脾胃虚,肾阳不足,阴火下注,所以肛门都不好。桑叶这个药是止汗的。桑叶10克以下可以解表、可以清肺,但是用到30克的时候,它可以补肾涩精、止血,治崩漏,治疗阳痿早泄之类的。这也是《临证密钥》的重要内容。但这个不是《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弄的,是傅青主对桑叶应用地特别好。大家知道有一个老妇血崩汤,治疗更年期前后的不排卵性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其中就用到桑叶。桑叶这时候可不是解表、清利咽喉,而是固涩止血的。这个病人就是吃完之后挺不错。这个病人现在是什么情况呢?他每年要调理一个来月,这一个来月吃完了又生龙活虎了,再去拼十来个月,又不行了就再来。他是我的老病号了,把他自己家的病人也像那一家似的、不管啥病都找来了,小孩弄来了,妇科的也弄来了,哪科都来找我,当然动手术他不来找咱。

(第十,)巅顶怕风。这个人47岁,10月20号来的,就这个时候,她戴着一个很厚的貂皮帽子,我看着就有点……长得可精神了,特别有气质,本来是外交部的,之后到了一个大企业管外事。原因就是夏天吹空调受风,遗留下全身怕冷,尤以巅顶为甚,平时戴一顶帽子,夏天带呢子帽子,冬天带貂皮帽子,晚上带一个毛线帽子。(众笑)你们摸摸自己的脑袋百会穴,基本上都是热的。谁一摸百会穴是凉的,没有一股热气往上来……百会穴是百脉交汇之处,阳气都要上升的。如果你那地方是凉的,或者没有温热感,对不起,就吃下面的方。(众笑)她就是戴着帽子,手脚凉,腰部怕风,大便不下,三日一次,这是阳气不能化、不能推动。月经各方面都还不错,47岁了还有月经。舌淡暗苔白黄,脉沉细。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加上干姜、附子,就成了苓桂术甘和真武汤的合方,后面有白芍。加上细辛、麻黄、益智仁、当归、白芍、菟丝子、(黄芩、)藁本、炒枣仁、煅龙骨,也全是经方加减。水煎服,7剂,日一剂。服药后,恶寒怕冷减轻,后背冷已无。“背寒冷如掌大”是苓桂术甘汤最重要的一个靶向性、特异性症状。那天我看了一个人,心率慢,平常就四十来次,一摸他的脉就特别迟滞,舌质淡淡的,我说:“你后背凉吗?”“哎!你怎么知道?”我说:“你就是后背凉,你阳虚啊。”我说:“多大?”他告诉我:“一巴掌。”但腰部仍然怕风,仍需戴帽子,晨起流鼻涕,如感冒状,饭后胃气上涌,睡眠转好,脉仍然沉细。肾阳不足,沉寒内积,非短期内完全消除,应该坚持服药一段时间。山芋肉、干姜、制附片、藁本、防风、白术……仍然是上面的方,稍作加减,加生晒参……10剂吃完了之后,大为改观,全身恶寒感明显减轻,但腰部仍然怕风,服完药后口唇没有麻木,汗出不多,食欲不佳。在二诊方子上,用附子20(克)、干姜15(克)、甘草20(克)、白芍、麻黄、牡蛎、生黄芪、川芎、当归、菟丝子、细辛……吃完药之后,巅顶疼痛感就基本消失,不再戴帽子,这时已经到了十二月份,身恶寒、腰怕风症状明显改善,一直没有犯。这是我做PPT的时候没有犯,去年的时候犯了。她这之后特别怕空调,本来就是吹空调吹的。她在国内从来不坐飞机,高铁都不愿意坐,坐绿皮火车,或者短途就开车去。但是去年的时候,年初或者前年的时候,公司一定让她上美国一趟。她说:“不行,我这个有病。”“那也不行,这个事你必须去。”她是搞外事的。她就硬着头皮去了,因为坐洲际时间长,到了飞机上也不能因为她把空调关了,外航的飞机弄得还比较凉。回来就犯了病,仍然用这个方子,然后调理很快就好了。从此之后,她给我弄了一堆脑袋上戴帽子的、怕风的(病人)。(众笑)我发现现在好多病人有病友群。有伪艾滋病的,不是艾滋病,自己老认为得艾滋病,症状跟艾滋病一样,有那么一帮人,有时候一个人有效,他们全来(看病)。我还有一个病人他们的群,是子宫内膜癌的病人,或者宫颈癌切除的,我手里有一帮这样的病人。首先就是因为治了一个人,她化疗之后很快复发了,没办法就到这来,我给她配了一些药,里面有雄黄、麝香、牛黄啥的。她一直没事,快五年了,挺年轻的,她把她那些病友群的人给我最少弄了十个人不下。但是好在这十个人没有一个人复发。子宫内膜癌挺容易复发的。她们管我那个药叫“仙丹”,说“你那个仙丹吃没吃?”老天天吃那个,里面有雄黄。

(第十一,)痤疮。痤疮按说是属热的多,但是痤疮属于阳虚上热下寒的很多,难治性的全是这个。这个病人30岁,30岁再长痤疮就不是“青春美丽痘”。所以你们年轻时候长点痘别老看,看啥呀?男孩子谁还不长俩痘,女孩子长俩也行,男孩子要是不长痘基本上发育不起来,所以长几个没啥。但是到了三十来岁长得满脸都是疙瘩,那就绝对不是“青春美丽痘”了,第一不青春,第二也不美丽了,基本上都是内分泌失调了。这人30岁,颜面部痤疮反复发作一年,加重半月,曾中药治疗,时好时坏,效果不佳。额头、面颊、鼻周、下巴等处暗红色丘疹及结节,囊肿聚集,那脸都看不得,上面都是白头,内有脓液,间有凹陷性疤痕。可是她这个痤疮和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痤疮加重,满布颜面,并延及后背。你看她长一脸痘,都是大脓包,平时恶寒怕风,痛经,来月经的时候小腹凉,有血块,冬天手脚冰凉,纳食一般,大便可,舌淡红苔白黄,脉弦细。辨证:肺经血分毒热,兼以肾阳不足,其实就是上面热下面寒,整个就像大黄附子汤证一样,上面有热,下面还凉,有阳虚。用枇杷清肺饮、五味消毒饮、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细辛、附片、连翘、当归、白芍,主要是兼有调经,桂枝、川芎、白芷、枇杷叶、桑白皮,枇杷清肺汤主要两个药就是枇杷叶和桑白皮,公英、地丁,这是枇杷清肺汤主要的药,就是有清热解毒的药、升降肺气的药,但是要温阳、要通阳、要升阳,使阳气能够动起来,什么时候底下热了,上面就下去了。她这个药吃完了,来了之后,痘痘没改善,仍为丘疹性脓疱疹,但是没有新起。有的时候要守方,有的时候要变方。像刚才我说身痛的那个,辨个证之后七天吃完药没有小效,那时候需要变方。有的时候虽然没有效,如果辨证无误,一定要知道守方,就是还没有到那个时候,药还没有积攒到那个药效。前两天有一个病人也是,他是一个老板,过敏性鼻炎,我就是给他开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柴胡桂枝汤等等这些药。给他开完之后,吃了第一个10副,说“效果还不太好”,守方,再吃了第二个14副,吃完一个月,基本上就没有这些个症状了,明显减轻。他说:“那我为啥当时吃药没见效呢?”我说:“你本来吃了两个馒头、喝了一碗汤好了,你是最后喝了那一碗汤好了,还是你把那两个馒头吃完了再喝一碗汤好了。”他说:“是。”它有一个积攒的过程。她已经不起(新痘)就算不错了。手脚凉改善了 ,怕冷恶风好转了,这就是小效。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我们辨证是药虽对症,但该患者痤疮病延日久,颇为顽固,当坚持守方治疗。在此基础上,加鸡血藤15克行血散结,通经活络。服药7剂。到三诊,部分痘痘改善了,脓疱疹子减轻了,脓头减少,硬结变软,皮损好转,手脚就热了,也不再痛经。仍然守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连翘、当归、白芍、桂枝、白芷……加上忍冬藤、鸡血藤。复诊,(痘痘)消散,皮损趋平,硬结已软。又14剂,痤疮消了大半。这时开始减量,两天一副,三月后痤疮已基本消失,全部痊愈。治疗痤疮也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只要对症就是有效的。

(第十二,)哮喘。刚才我们讲了一个哮喘的了。这个比那个更重一些。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当归止咳平喘,款冬花平喘止咳,五味子也是效果很不错。

好,今天我们利用一(两)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讲了一下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也对我们中医当前面临的、存在的、不太正常的一些说法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还是这句话,上面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是自己学习仲景的一点心得,如果给大家能有所帮助是最好,没有帮助只能说浪费大家时间了。好,谢谢大家!(众热烈鼓掌)

王军院长:谢谢王庆国教授非常风趣幽默的精彩报告,请在座的老师同学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众热烈鼓掌)王教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诠释了这个汤证的病机,从辨证析机、因机立法、因法施治等方面,在临证方面,王教授既运用自如,又能够触类旁通,可以说是核心地抓住了病机,才能拓展经方的运用。王教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谈了对合方的认识,多次谈到了合方,我们看到他在临证时是惯用合方的。合方不单纯是两方功效的简单相加,合方可以产生新的功效,可以扬长避短,因此合方可以对复杂多变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通过王教授的临证病案的讲解,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经方的魅力,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更坚持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念。感谢王教授精彩的报告!(众热烈鼓掌)下面是互动的环节,请大家珍惜宝贵的机会,有问题的同学或者老师请举手向王教授请教。

学生:老师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走向临床、成为一个医生之后的几十年里,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医术,让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融合贯通,成为一个好医生?

王庆国教授:这个事问得就比较大了,但是也是每一个学医者都要想得到的回答,得到一个答案。说“我现在年纪比较小,什么时候我能尽快地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医生?一来是我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第二来我们可以为病人更快更早地解除疾苦。”是这样的,中医的成才的周期比较长,不要想“一下吃个胖子”。有的人统计过,中医最佳成才年龄是60岁,(众笑)就是平均这些人到成名成才的时候要60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也就刚刚成才。但是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这样。要是按部就班就是这样,从一点点这样摸索,确实如此。因为需要慢慢地感悟,好多东西需要经过多诊施病、屡用达药,才能对……比如刚才我介绍一些东西,有的是我自己的体会,有的是大量阅读文献(才得到),不是很快就能得到的,哪那么快?中医的书汗牛充栋,所以需要一个过程。还有的时候,书上没记载,比如香附治疗腰疼,哪个书上都没说。香附治疗腰疼,不是气滞的腰疼,它对N多种腰疼都有效,就是对这个症状有效。这也是我偶然的发现。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少年成才的呢?不是。它需要有几个要素。比如我有几个学生,包括我女儿,三十多岁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了,病人挺多。有一个病人治了好几个月的阑尾周围脓肿的疼痛,她三剂药下去就不疼了,主要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她还是以科研为主,做SCI为主。我还有两个学生,病人不比我少,年收入绝对在150万左右,这在北京。孙晓光(音译,存疑待考),他是刘渡舟的徒孙,也是赵绍琴的徒孙,因为我教给他,他还有另外一个老师是赵绍琴老师的嫡传弟子彭建中,一开始跟他(彭建中)学,然后到了我这来,所以他临床挺厉害的,挂号一诊就是一百多人一天。还有一个也是,叫李成倍(音译,存疑待考),他是文献好。他俩都不做实验,一个文献好,一个临床好,教学他们也是年轻的佼佼者。分析他们成才的这些规律,当然还有好多年轻的人,比如殷慧贺(音译,存疑待考)老师,刚刚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时候,三十多岁就江南一代名医。为什么?大概有这么几个重要的要素。

第一,必须要爱好这个事。像这些人,他们痴迷于看病,享受看病,觉得看病是最好的事,做SCI那事他们就不想。除了看病之外,他们就看书,钻研中医学问。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就到处去看书,去拜师,去学习。

第二,一定要跟名师。名师一句话,刚才其实我讲了一(两)个多小时,可能你们感受不到,好多东西你自己查了N多的书查不到,比如我讲了几种药,书上是没有的,是我看了好多好多的书,我把它带到这来。名师是说他几十年的经验可以瞬间就告诉你,不要这样再去走那个弯路了。跟名师有这么几条:第一,跟名师是学他的理论还是学他的经验?我告诉你们,最重要的是他治病的套路,先把套路学会了,才能够知道它后面所隐藏的他的思维模式,别一开始就想学他的思维模式,那是不行的,先把老师这个经验一定要学透。还要找名师,因为你永远也不会学会你老师的所有东西。为什么?刚才我已经说了,他想着教你,他认为你应该知道,其实你不知道,有些隐性的东西没法用语言说出来,它是一种感觉。比如,几克黄连能矫正附子的热?几克黄芩能矫正?黄连和栀子之间微妙的差别在哪?黄芩和黄连的微妙差别在哪?一个归肺,一个归心胃吗?它们两个用到临床的时候有哪些差异?那些东西,他明白,你不明白。你问到他他告诉你,你不问到他他也不告诉你。他觉得你应该知道啊,“你怎么不知道?你跟我这么长时间。”要跟名师,因为你学不完,所以你找名师。从其上者得其中,从其中者得其下,从其下者那还不如不学。跟师过程当中,一定要先研究透了一家,别现在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处去这边弄点那边弄点。现在咱们中医界杂说辈出,先学正经的,正经的是我们讲义上教的东西,没事别老想批判讲义,讲义上告诉你们的是平正公允的共识。对老师也是,先学好了一家,再去博采众长,它不会把你带沟去。学不到老师的,你从别的地方再学学就要超过老师了。

第三,多看书。白天诊病,晚上读书。多看书之后才能学到外人的经验,多看杂志当中的报道。(看)报道的时候别看那些100例、800例,那个东西都不可信,重点的是医案,而且八十年代之后的医案可信性极大地下降,像断崖似的“哗”就下来了,五十年代的最可信。还有看古人名医的医案。

第四,潜下心来到基层为别人看病。你一开始的时候到三级医院,有几个人找你看病啊,都找老先生了,你没机会。有机会免费给别人义诊行不行?我有一个学生毕业了,被安排到省肿瘤医院,受他们科主任排斥,他们科主任老怕他超过他,那小子也挺厉害的。长得其貌不扬,个头也不高,但是他内秀。跟了我学好几年,又上了另外一个老师那学的西医的肿瘤,他针灸也不错,挺全才的。(科主任)老排挤他。不是现在有支援基层嘛,省级的医院都要派基层人。大家都不去,就把他派到底下去了。我就告诉大家,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他在我那个学生群里发牢骚,我说:“你傻了你,你在那(医院)呆着谁找你看病?你到那(基层)去,把你那些所有经验好好发挥出来,老老实实地给人家看病,你看看有没有锻炼?”好,他就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一月之后医名鹊起,那病人纷至沓来。有这么一段时间,才能把那些学的那些玩意和跟老师学的东西真正在实践当中给它运用起来、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东西。现在他觉得这一年,(支援基层)还没完,就很有收获。我也是这样的,我刚毕业,八八年,留到学校里了,正好我们派到四川万县去支教。说“你去支教吧。”我说:“支教行啊,让我去干啥去?”说“主要去教中学。”缺老师吗?其实一点也不缺老师。体现“中央支持地方”嘛。我说:“去教啥呀?”“你可以教数学呀。”我说:“我没学过数学啊,我才一元二次方程的水平,我怎么教数学啊?”“你可以教英语呀。”我说:“我没学过英语,我学日语。”说“那你能干啥?”我说:“教语文还行,我古文不错。”说“你去了教古文,反正你去吧。”因为没人去嘛,刚留下得要做艰苦工作嘛。派不出去了,就欺负年轻的嘛,领导不都这样嘛。(众笑)但咱那时候是共产党员,我跟老宋这代人就是“宁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习近平同志当时不就是到了延安去了嘛。在基层好好地锻炼,我也是下去了,跟刘老学了六年,自己原来还有七年的临床经验。其实这六年,跟了刘老抄了六年的方子,学了好多的东西,但是自己没有用的机会。结果到了那去,一个病人就说:“你给我们先看看病。”那时候博士特别少,不像现在博士,北中医一招,招三四百,那时候本科生才招多少啊。所以现在博士生的水平连原来本科生水平都赶不上。我有时候说“现在博士都臭了街了。”像我们那个时候,一共教俩,弄俩博士那样教,现在都“放羊”那样教。说“你这博士来了。”一共全国就没几个中医博士。“给我们看两个病。”我就看了两个病。一个人是软瘫三个月了,不能动,特级教师,溯长江一百多里上来了,说让我给看看。我就开了一个五痿汤,五痿汤效果挺好的,五痿汤一个很重要的药是黄芪。我这个人写字比较重,写“黄芪”那个勾,“咵”挑了一下,我开了70克黄芪,觉着不错了。那时候黄芪比现在好,八几年的时候,现在质量也不咋地。结果一周之后,去复诊的时候,我看那个人起来开始走了,他三个月没有走路啊,我自己心里暗自得意,我心里话“看咱这方开得还不错”。但是我一看他煎药的锅,用挺大的锅在那煎,我说:“你为啥这样煎药?”他说:“你那药开的多啊,煎不下。当时我们去拿药,人家不给拿。”还去找他们院长了,哪哪个院长。我一想,我刚去的时候,头一天晚上的接风宴跟院长在一块吃过。问院长,院长才说“给他抓。”我说:“我没开多少药啊。”他说:“你看,你开了170克黄芪。”我一看,真的170克黄芪。我这么一勾,他把那个勾当成1了,就170克黄芪。谁想歪打正着,那人站起来了。(众笑)还有教育局长他们家的儿子,发烧一个月多一点,持续不退,到下午就烧,住西医院里面,没有找中医去看。说“你来给看看吧。”我连脉都没号,一张嘴我看舌头,苔如积粉,就是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摸摸脉,非常濡滑。汗特别多。就开了三仁汤,第二天烧退了。就这俩病人,然后那教育局长和卫生局长说了:“王博士,你别去给我们教中学了,我们根本不缺你们这样的人,教中学哪用得着你?你给我们办一个中医班,把你们这些东西教给我们当地的(医生),我给你招一批农村的村医,这多好啊。”我说:“我们都要上最基层啊。”说“我们这就够基层了,你别下去了。”我就说:“可以吧。”谁也不愿意到更偏远的山沟里面去。我就住在万县,办了一个班。说“你光讲也不行啊,你再给我们看看病吧。”我说:“那怎么办呐?”卫生局长说:“咱专门成立一个门诊:中央讲师团门诊。”我刚博士毕业,还有一个中医研究院的刚硕士毕业,那时候刚硕士毕业也不简单了,还有一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刚本科毕业的。就是一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学士,我们仨开了一个门诊,那病人特别多。我们还开展义诊,上敬老院去义诊,为了找病人,其实就是为了练手。结果就那一年,我那个水平就做了很大的提高,见了很多的重症。崩漏下血;贫血都到4、5克那样;拉肚子拉到非要用四逆汤(才行),拉完一次都要抱着一个热水袋都不行,得拿烧热的大砖,寒战的那种,那个人吃了四逆汤加味之后头疼。都是在那边见到的。所以必须有这么一个过程,病人特别多,有那么半年到一年,让你综合一下,基本上就练出来了。要是一个个这么弄,时间就很长。要是时间短,很快就起来了。

所以抓住这几条,很快就能够成为一个小的名医。可能我说的不一定全,基本上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也是我分析我那几个学生的体会。不知道你是否满意?(众热烈鼓掌)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5800713/article/details/102758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