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_第三次作业

作业要求链接:https://edu.cnblogs.com/campus/xnsy/SoftwareEngineeringClass2/homework/2879

Github项目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iscuits/p/10642799.html

结对伙伴的作业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iscuits/p/10642799.html

一.结对讨论

 周六上午,任杰问我是否已完成组队,刚好我也在寻找队友,于是两人便一拍即合完成队伍的组建。但无奈于两个人都缺乏团队合作经验,在初步磨合分工的时候很花费了点时间,商讨许久才分配好彼此的任务。至此,他就成为了我们小队中的“驾驶员”,而我就顺势当了“领航员”。他主要负责代码编程,而我主要负责复审与测试部分。

二.PSP表格

PSP2.1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预估耗时(分钟)

实际耗时(分钟)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783685 查看本文章

Planning

计划

 30  20

· Estimate

· 估计这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

 30  20

Development

开发

 330  525

· Analysis

· 需求分析 (包括学习新技术)

 30  60

· Design Spec

· 生成设计文档

 10  15

· Design Review

· 设计复审 (和同事审核设计文档)

 5  20

· Coding Standard

· 代码规范 (为目前的开发制定合适的规范)

 15  30

· Design

· 具体设计

 30  30

· Coding

· 具体编码

 180  300

· Code Review

· 代码复审

 30  40

· Test

· 测试(自我测试,修改代码,提交修改)

 30  30

Reporting

报告

 30  45

· Test Report

· 测试报告

 10  20

· Size Measurement

· 计算工作量

 10  15

· Postmortem & Process Improvement Plan

· 事后总结, 并提出过程改进计划

 10  10
 

合计

 390  590


三.编码规范

 1.每行只写一条执行指令

 2.缩进规范

 3.命名尽量用英文

 4.每个函数都要有注释

四.解题思路

看到题目以后,发现题目描述很清晰,所有的要求都很详细,所以就决定跟着题目的要求去做。分别Line,Char,Word三个函数来实现基本功能,然后再用PrintFile函数来把内容输出到记事本中。

五.设计实现

1.结构设计图

2.代码实现(任杰部分)

3.命令行实现

3.1搜索cmd出现命令提示符遂点进但由于第一次输入地址把源代码也输进去了,显示无效。

 

3.2 在跟任杰讨论后,经过百度找到问题所在,于是解决,用csc语句生成exe文件

3.3生成exe文件如下

PS.代码行实现这一部分是记载我学习如何使用命令行控制程序的过程,而实际操作还是以任杰博客为主。

六.代码审查

 在看了任杰写的代码以后,我发现他十分遵守我们的编码规范,在整体感观上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也因为有注释的帮助,使很容易读懂代码的功能。

七.代码测试

1.测试代码(我的部分)

2.运行测试

 

3.运行结果

 

八.性能分析

 

九.异常处理

在运行cmd时,出现错误,但在VS上却显示正常,经过分析是用cmd输入参数出现了大问题。经过查阅资料,解决了问题

十.小结

这次作业是要求结对编程,说实话我并不擅长团队合作,对于一个很独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个很困难的任务,所以我实在感谢我的伙伴愿意与我组队。而在此次作业过程中,说白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代码,无论是任杰写的时候,还是我看去理解分析的时候,我们两个都遇见了很多问题,但好在两个人还能讨论,能求助的群体也更广了,所以还是勉强完成了这次作业。或许是我们两个的实力都有待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在此次项目中即使两人一起,我也仍然觉得很困难,并没有1+1>2的体验,尤其是前期讨论出现的分工分歧,耗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我认为如果有更大的项目,应该还是结对或者团队更为合适。不过完成此项目的总体收获是要大于单人完成一个项目的,因为讨论过程虽然有点浪费时间,但我从中学习到了不少任杰与我不同的想法,可以从多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很有帮助的。再一次感谢任杰同学。

PS.为了整篇博客的完整性,我和任杰同学一致认为,无论是共同作业部分还是各人作业部分都需在各自博客中展现,以更好做学习记录。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fangxurui/p/1062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