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员的学习笔记之消费心理学1

1.心理账户 - 让用户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上花钱

一个人会把自己所能支出的钱存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上,比如日常生活必须开支、娱乐开支、维系感情的开支、保障身体健康开支、维系社交开支、保障面子开支等等。如果一个人觉得你卖的东西挺好的就是太贵了,你可以让他从其它的心理账户上掏钱,比如这个商品能对维系感情的作用或者增加面子方面作用等等。
比如一个人准备花200元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他去坐公交路上突然发现自己出门揣口袋里面的刚充值200元公交卡掉了,他会不会因为这个而放弃去看演唱会呢?几乎是不会的。相反,如果他是把准备买演唱会的那200元掉了,他很有可能就不会去看演唱会了。为什么同样是损失200元钱,结果完全不一样呢。原因之一就是这个人心里账户的存储金额不同,如果是公交卡那200掉了,重新充值公交卡是属于日常生活开销的心理账户,而演唱会那200元是属于 娱乐账户开支,如果这笔娱乐开支掉了,就好比他觉得自己已经为这次演唱会付费过了,他很难再重新拿200元买一张票。

2.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理性的决策者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假如你去店里买东西,特别喜欢一种东西,但是觉得太贵了,店家就是不肯降价,此时相比于假装说太贵了自己不买了而借势离开更好做法是在店里试各种衣服让店员帮各种忙,最后选中这件商品时候,再讨价还价或顺势离开。因为店家为你付出的沉没成本越大,他就越不愿意放走你这个客户,即使少赚一点钱。这是一种利用大众对沉没成本的潜意识的执念。比如婚姻的复杂性,让所有亲朋好友来做见证,其实也是一种沉没成本的表现,包括钻戒等高价值婚姻物品,都能增加婚姻的稳定性。因为谁都不想因为一点小事而让自己再结一次婚,再去经历一次那么恐怖的流程,让亲朋好友再见证一次”你是否会终生只爱这个人“的”场面“。
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是继续做还是放弃与为此付出的代价(沉没成本)无关,而应该与未来是否因为这个决定更美好有关。但大部分人是不容易做到的,我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也依然在面临诸多选择时候被沉没成本所牵绊。既然不能摆脱它,不如就去学习它、使用它吧。
比如:为什么感情里单方面无条件的付出是不提倡的,想让感情稳步前进应该让双方都对这段感情有比较高的投入。你能用沉没成本的道理进行解释吗?

3.比例偏见

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率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字的感知更加敏感。
比如:你需要买的一个原本价值50块的东西,你现在买东西的商场10分钟的距离另外一个商场搞促销便宜15块钱,你很有可能因为这15块而去那个搞促销的商场。而假如你想买一个5000的冰箱,同样有人告诉你,旁边商场走路过去10分钟的商场打促销只卖4985,你很有可能不会去另一个商场买。同样的15元,为什么会造成两种差异呢。这儿很大一部分就是比例偏见效果在起作用。
所以,懂经济学的销售员会在 商品标价比较低情况下,打比例牌,比如便宜了20%,30%,甚至50%。而售卖贵重的商品时采用换购策略,也就是购买了这个商品之后,加一元或者加10元就能获得一个附赠品。
比如当你要买一台电冰箱需要花费5000元(双开门的哈,不过还是建议大家买单开门的,家里人不多,单开门够用,而且冷冻食品吃多了对身体不太好,还是建议吃新鲜的) 此时如果店家搞活动吸引顾客最好的手段不是赠送一个100元的锅,因为比例偏见的存在,人们会拿这50元的和5000元进行对比,差距太大了,毫无吸引力。相反采用换购,告诉客户我们店现在搞活动 买了这台价值5000元的冰箱之后,加一元就能多买一个价值100元的锅,此时 比例偏见生效了,100元不再和5000元进行对比,而是和那1元对比,此时顾客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加,感觉赚到了便宜。ps: 最具有吸引力的是让客户觉得自己占到了很大的便宜。而这种利用比例偏见的促销手段让商家和客户都得到比较大的满足,岂不是很美吗,哈哈哈。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honkerzh/p/10655237.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