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激活函数

  • ReLu比sigmoid好在哪里?【阿里】

@作者:约翰曰不约 

为什么通常Relu比sigmoid和tanh强,有什么不同?
主要是因为它们gradient特性不同。sigmoid和tanh的gradient在饱和区域非常平缓,接近于0,很容易造成vanishing gradient的问题,减缓收敛速度。vanishing gradient在网络层数多的时候尤其明显,是加深网络结构的主要障碍之一。相反,Relu的gradient大多数情况下是常数,有助于解决深层网络的收敛问题。Relu的另一个优势是在生物上的合理性,它是单边的,相比sigmoid和tanh,更符合生物神经元的特征。
而提出sigmoid和tanh,主要是因为它们全程可导。还有表达区间问题,sigmoid和tanh区间是0到1,或着-1到1,在表达上,尤其是输出层的表达上有优势。

@作者:crackhopper,

ReLU更容易学习优化。因为其分段线性性质,导致其前传,后传,求导都是分段线性。而传统的sigmoid函数,由于两端饱和,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丢弃信息。

(1)从计算角度上,sigmoid和tanh激活函数均需要计算指数,复杂度高,而relu只需要一个阈值即可得到激活函数。

(2)relu的非饱和性有效的解决梯度消失的问题,提供相对宽的激活边界。

(3)relu的单侧抑制提供了网络的稀疏表达能力。

  • ReLu也有缺点呀!!!( ⊙ o ⊙ )!(扩展)

relu的局限性在于其训练过程中会导致神经元死亡的问题,由于函数f(z)=max(0,z)导致负梯度在经过该relu单元时被置为0,且在之后也不被任何数据激活,即流经该神经元的梯度永远为0,不对任何数据产生响应。在实际train中,如果学习率设置较大,会导致超过一定比例的神经元不可逆死亡,进而参数梯度无法更新,整个训练过程失败。——>所以提出了leaky relu。

【今天买一送一~\(≧▽≦)/~啦啦啦】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引入非线性激励函数?(我们在每一层线性变换后叠加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以避免多层网络等效于单层线性函数,从而活得更强大的学习与拟合能力。)
如果不用激励函数(其实相当于激励函数是f(x) = x),在这种情况下你每一层输出都是上层输入的线性函数,很容易验证,无论你神经网络有多少层,输出都是输入的线性组合,与没有隐藏层效果相当,这种情况就是最原始的感知机(Perceptron)了。
正因为上面的原因,我们决定引入非线性函数作为激励函数,这样深层神经网络就有意义了(不再是输入的线性组合,可以逼近任意函数)。最早的想法是sigmoid函数或者tanh函数,输出有界,很容易充当下一层输入(以及一些人的生物解释balabala)。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引入Relu呢?
第一,采用sigmoid等函数,算激活函数时(指数运算),计算量大,反向传播求误差梯度时,求导涉及除法,计算量相对大,而采用Relu激活函数,整个过程的计算量节省很多。
第二,对于深层网络,sigmoid函数反向传播时,很容易就会出现梯度消失的情况(在sigmoid接近饱和区时,变换太缓慢,导数趋于0,这种情况会造成信息丢失,参见 @Haofeng Li 答案的第三点),从而无法完成深层网络的训练。
第三,Relu会使一部分神经元的输出为0,这样就造成了网络的稀疏性,并且减少了参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缓解了过拟合问题的发生(以及一些人的生物解释balabala)。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对relu的改进,比如prelu,random relu等,在不同的数据集上会有一些训练速度上或者准确率上的改进,具体的大家可以找相关的paper看。
多加一句,现在主流的做法,会在做完relu之后,加一步batch normalization,尽可能保证每一层网络的输入具有相同的分布[1]。而最新的paper[2],他们在加入bypass connection之后,发现改变batch normalization的位置会有更好的效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下。

  • 为什么既然relu的梯度只有0和1,为什么还会梯度消失?

假如f(x) = 0.1x,g(x)是relu函数。
x1 = g(f(x0))
x2 = g(f(x1))
那么:
x2 = g(f(g(f(x0))))
假设这个复合函数中relu全部都在正半轴区域,即梯度为1的区域。我们会得到:

神经网络中不只relu这一种变换,其他的变换同样可以影响梯度值。故relu只是相对于其他激活函数可以缓解梯度消失,并不能消除。
 

参考:

几种常用激活函数的简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1866177/article/details/8891779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