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根际微生物、树木-真菌互作研究方向博后和出站博后

版权声明:本文为“宏基因组”公众号原创,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woodcorpse/article/details/82875715

树木根际微生物、树木-真菌互作研究方向博后和出站博后招聘

根据工作和学科发展需求,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位于杭州市富阳区)袁志林老师研究小组面向全国招聘树木根际微生物、树木-真菌互作研究方向进站博后和已(或即将)出站博后各1名。

image

图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俯瞰

一、研究方向

林木根际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具体内容包括:

1)重要树种根际重要共生菌资源;

2)促生适逆林木根际微生物组形成机制;

3)林木专用微生物肥料研制。

树木-真菌互作机制,具体内容包括:

1) 共生真菌调控树木生长和适应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2) 利用群体基因组等手段研究树木-真菌互作的进化机制;

二、应聘条件

1、热爱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踏实勤奋,有团队合作精神;

2、具有真菌学、土壤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教育背景、技术技能或科研经历,并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具有外生菌根及其他共生菌应用开发经历的优先考虑。

3、熟悉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或数理统计的优先考虑。

三、提交材料

1、个人简历一份;

2、代表性论文和学位论文;

3、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扫描件;

4、导师和2位同行专家(正高职称)推荐信。

四、工资待遇

博士后在站(视为特聘助理研究员)期间视同本单位在职人员管理,有关待遇按照本所相关规定执行,博士后 (档案、工资关系不转的除外),工资、福利待遇及其人事、组织关系参照本单位同等人员对待,提供单套公寓;科研经费由合作导师经费支出,并可申请国家、省级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博后待遇主要根据博士期间发表论文质量来确定ABC三档,年薪12-25万/年。出站业绩考核通过后可留所工作。可以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拿到双份论文奖励,且奖励额度较高。

五、平台优势

将依托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国家林业局亚热带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森林保护与微生物公共实验平台、国家林业局华东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局贵州普定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国家林业局马尾松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开展研究工作。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办公空间宽敞。出站博后将给予30-50万左右的科研启动经费。

六、交通优势和文化氛围

与杭州主城区地铁即将开通,杭州-富阳–千岛湖-黄山高铁也即将开通。周围有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西湖高等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奥特莱斯(outlets)购物中心离工作单位15分钟车程;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华东地区最大)离工作单位15分钟车程;国家西溪湿地公园(5A级)50分钟车程;西湖景区40分钟车程。

七、研究概况及成果

针对人工林集约经营模式下出现的地力衰退现象,以土壤共生菌系统功能调控为主题,取得以下重要成果。发现了针叶内生菌在分解凋落物性能及生理生态机制等方面对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根系新型暗色有隔内生菌促进有机质矿化、林木养分吸收和适逆的重要功能;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在根际的组装机制并提出泛人工合成菌群的新观点,为创制林木复合菌剂、解决微生物肥料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提供思路。研究成果拓宽了森林土壤共生微生物系统的内涵;对加深认识森林土壤物质循环、破解人工林肥力衰退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更凸显出两套内生菌系统是连接森林地上、地下生命活动的关键一环这一核心学术思想。

研究组袁志林老师发表第一作者(含通讯)SCI论文17篇,累计IF超50,他引200余次;应邀撰写The Mycota专著章节。授权2 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 项实用新型专利(均为第一发明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和优秀青年项目。应邀担任美国国家地理学会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入选2016 年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梯队并获省财政专项资助。第四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杰出青年;第十四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PI(北京);2018年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过程省部级人选。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袁老师

电 话:[email protected]

备注: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杭州)和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研奖励力度:一篇nature 奖励 至少150万,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奖励 至少50万,一篇new phytologist 22万。在cell、 nature、 nature review、annual review 系列发表综述文章,1篇 40万。在Trends in、current opinion系列发表综述1篇20万。其他行业主流期刊也有相应的较高奖励额度。

image

图2 攀枝花采集栎树菌根样品

image

图3 研究小组成员

image

图4 总体研究学术思路

image

图5杨树地上和地下组织共生菌类型、互惠机制及主要功能。
注:杨树锈病(Melampsora)图片引自https://jgi.doe.gov/news_11_05_03/。

image

图6 外生菌根真菌共生形式转变(腐生—菌根—内生)机制

image

图7 针叶和根系内生真菌群体基因组分析阐述种内表型与生理变异的遗传基础

image

图8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现场

image

图 9 实验室户外活动合影

猜你喜欢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23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末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image

学习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image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最新文章目录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5jQspEvH5_4Xmart22gjMA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oodcorpse/article/details/8287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