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 LinkedHashMap

java -- LinkedHashMap

特点

  • LinkedHashMap 继承于AbstractMap,实现了Map、Cloneable、java.io.Serializable接口。
  • 继承自HashMap 所以依然是散列表,拥有key-value结构。
  • LinkedHashMap 键和值都可以为null。
  • 与HashMap有着同样的存储结构,但它加入了一个双向链表的头结点,将所有put到LinkedHashmap的节点一一串成了一个双向循环链表,因此它保留了节点插入的顺序,可以使节点的输出顺序与输入顺序相同。
  • 非线程安全

扩容

 

    因为是与HashMap类似的散列表,所以扩容跟HashMap也是类似的。

LinkedHashMap实现原理

       说白了,LinkedHashMap 就是 HashMap 和 LinkedList 的结合,数据的保存和HashMap一样,但额外定义了一个以head为头结点的空的双向循环链表,每次put进来Entry,除了将其保存到对哈希表中对应的位置上外,还要将其插入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性能问题

      从它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其查询是跟HashMap一样的,同时可以根据插入顺序查询出来,但是确定也很明显,在插入、更新、删除时,因为多了个双向链表,所以效率会比较慢,并且占用更多的空间。

LinkedHashMap的构造函数

    //调用HashMap的构造方法来构造底层的数组  
    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super(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accessOrder = false;    //链表中的元素默认按照插入顺序排序  
    }  
  
    //加载因子取默认的0.75f  
    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super(initialCapacity);  
        accessOrder = false;  
    }  
  
    //加载因子取默认的0.75f,容量取默认的16  
    public LinkedHashMap() {  
        super();  
        accessOrder = false;  
    }  
  
    //含有子Map的构造方法,同样调用HashMap的对应的构造方法  
    public Linked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super(m);  
        accessOrder = false;  
    }  
  
    //该构造方法可以指定链表中的元素排序的规则  
    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float loadFactor,boolean accessOrder) {  
        super(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this.accessOrder = accessOrder;  
    } 

 

注意:accessOrder标志位,当它false时,表示双向链表中的元素按照Entry插入LinkedHashMap到中的先后顺序排序

      注意构造方法,前四个构造方法都将accessOrder设为false,说明默认是按照插入顺序排序的,而第五个构造方法可以自定义传入的accessOrder的值,因此可以指定双向循环链表中元素的排序规则,一般要用LinkedHashMap实现LRU算法,就要用该构造方法,将accessOrder置为true。

put方法和get方法

      LinkedHashMap在定义put和get方法的时候,重写了HashMap的put方法和get方法,这样就可以在期间加入双向链表的操作。

// 将“key-value”添加到HashMap中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若“key为null”,则将该键值对添加到table[0]中。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若“key不为null”,则计算该key的哈希值,然后将其添加到该哈希值对应的链表中。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 若“该key”对应的键值对已经存在,则用新的value取代旧的value。然后退出!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 若“该key”对应的键值对不存在,则将“key-value”添加到table中      
    modCount++;    
    //将key-value添加到table[i]处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覆写HashMap中的get方法,通过getEntry方法获取Entry对象。  
//注意这里的recordAccess方法,  
//如果链表中元素的排序规则是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排序的话,该方法什么也不做,  
//如果链表中元素的排序规则是按照访问的先后顺序排序的话,则将e移到链表的末尾处。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Entry<K,V> e = (Entry<K,V>)getEntry(key);  
       if (e == null)  
           return null;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e.value;  
   } 

LinkedHashMap的API



 

LRU算法

      首先,当accessOrder为true时,才会开启按访问顺序排序的模式,才能用来实现LRU算法。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put方法还是get方法,都会导致目标Entry成为最近访问的Entry,因此便把该Entry加入到了双向链表的末尾(get方法通过调用recordAccess方法来实现,put方法在覆盖已有key的情况下,也是通过调用recordAccess方法来实现,在插入新的Entry时,则是通过createEntry中的addBefore方法来实现),这样便把最近使用了的Entry放入到了双向链表的后面,多次操作后,双向链表前面的Entry便是最近没有使用的,这样当节点个数满的时候,删除的最前面的Entry(head后面的那个Entry)便是最近最少使用的Entry。

猜你喜欢

转载自youyu4.iteye.com/blog/238993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