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战(用Scikit-learn和TensorFlow进行机器学习)(九)

上几节介绍了多种模型(线性模型、支持向量机、集成学习),这一节介绍一类新的预处理方法。 


九、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机器学习问题有上千维,甚至上万维特征,这不仅影响了训练速度,通常还很难找到比较好的解。这样的问题成为维数灾难(curse of dimensionality)

  幸运的是,理论上降低维度是可行的。比如MNIST数据集大部分的像素总是白的,因此可以去掉这些特征;相邻的像素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如果变为一个像素,相差也并不大。

  需要注意:降低维度肯定会损失一些信息,这可能会让表现稍微变差。因此应该先在原维度训练一次,如果训练速度太慢再选择降维。虽然有时候降为能去除噪声和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但通常不会,主要是能加快训练速度。

  降维除了能训练速度以外,还能用于数据可视化。把高维数据降到2维或3维,然后就能把特征在2维空间(3维空间)表示出来,能直观地发现一些规则。

  本节会将两种主要的降维方法(projection and Manifold Learning),并且通过3中流行的降维技术:PCA,Kernel PCA和LLE。 


1、维数灾难

  在高维空间中,许多表现和我们在低维认识的差别很大。例如,在单位正方形(1×1)内随机选点,那么随机选的点离所有边界大于0.001(靠近中间位置)的概率为0.4%(1 - 0.99821 - 0.9982),但在一个10000维单位超立方体(1×1×⋯×1),这个概率大于99 999999%(1 - 0.998100001 - 0.99810000)。因此高维超立方体中的大多数随机点都非常接近边界。

  在高维空间中还有一个与认识不同的:如果在单位超立方体(1×1×⋯×1)随机选两个点,在2维空间,两个点之间平均距离约为0.52;在3维空间约为0.66,在1,000,000维空间,则约为408.25,可以看到在单位立方体中两个点距离竟然能相差这么大。因此在高维空间,这很可能会使得训练集和测试集相差很大,导致训练过拟合。

  理论上,只要通过增加训练集,就能达到训练空间足够密集。但是随着维度的增加,需要的训练集是呈指数增长的。如果100维(比MNIST数据集还要小),要达到每个样本的距离为0.1(平均的分散开)的密度,则需要的样本为1010010100个样本,可见需要的样本之多。 


2、降维的主要方法

  降为的方法主要为两种:projection 和 Manifold Learning。

投影(Projection)

  在大多数的真实问题,训练样例都不是均匀分散在所有的维度,许多特征都是固定的,同时还有一些特征是强相关的。因此所有的训练样例实际上可以投影在高维空间中的低维子空间中,下面看一个例子。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3维空间中的训练样例其实都分布在同一个2维平面,因此我们能够将所有样例都投影在2维平面。对于更高维的空间可能能投影到低维的子空间中。

  然而投影(projection)不总是降维最好的方法在,比如许多情况下,空间可以扭转,如著名的瑞士卷(Swiss roll)数据。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果简单的使用投影(project)降维(例如通过压平第3维),那么会变成如下左图的样子,不同类别的样例都混在了一起,而我们的预想是变成右下图的形式。

      这里写图片描述 


流行学习(Manifold Learning)

  瑞士卷(Swiss roll)是二维流形的例子。它可以在高维空间中弯曲。更一般地,一个d维流形在n维空间弯曲(其中d<n)。在瑞士卷的情况下,D=2和n=3。

  基于流行数据进行建模的降维算法称为流形学习(Manifold Learning)。它假设大多数现实世界的高维数据集接近于一个低维流形。

  流行假设通常隐含着另一个假设:通过流形在低维空间中表达,任务(例如分类或回归)应该变得简单。如下图第一行,Swiss roll分为两类,在3D的空间看起来很复杂,但通过流行假设到2D就能变得简单。

  但是这个假设并不总是能成立,比如下图第二行,决策线为x=5,2D的的决策线明显比3D的要复杂。因此在训练模型之前先降维能够加快训练速度,但是效果可能会又增有减,这取决于数据的形式。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降维技术。 


3、主成分分析(PCA)

  主成分分析(PCA)是用的最出名的降维技术,它通过确定最接近数据的超平面,然后将数据投射(project)到该超平面上。 


保留最大方差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好的超平面。先看下图的例子,需要将2D降为1D,选择不同的平面得到右图不一样的结果,第1个投影以后方差最大,第3个方差最小,选择最大方差的一个感觉上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能保留更多的信息。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另外一种判断的方式是:通过最小化原数据和投影后的数据之间的均方误差。 


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

  算法首先找到第一个主成分,使得投影后方差最大,如上图的c1。然后再找第二个主成分(要和第一个主成分正交)使得上面投影后的数据集再投影后方差最大,由于上图是2D平面,因此只有c2符合。如果是n维平面,则找第(t<=n)个主成分(要和1,2,…,t-1个主成分都正交),使得t-1投影后的数据再投影后方差最大。

  需要注意:主成分的方向是不稳定的,如果稍微扰动数据,则可能使方向相反,不过仍会在同一个轴上。在某些情况下,一对主成分甚至可以旋转或交换,但它们定义的平面一般保持不变。

  要如何才能在训练集中找到这些主成分?我们可以通过奇异值分解(SVD)来把X矩阵分解为三个矩阵U**VTU*∑*VT,其中VTVT矩阵的每一个列向量就是我们要找的主成分。

  Numpy中提供svd()方法,下面为求主成分的例子

#产生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x1=np.random.normal(0,1,100)
x2=x1*1+np.random.rand(100)
X=np.c_[x1,x2]
#svd分解求出主成分
X_centered = X - X.mean(axis=0)
U, s, V = np.linalg.svd(X_centered)
c1 = V.T[:, 0]
c2 = V.T[:, 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需要注意:PCA假设数据以原点为中心,因此要先减去均值再svd分解。Scikit-learn中的PCA类已经减去均值,但是如果在别的场景使用要记得先减去均值再求主成分。 


投影到d维空间

  得到主成分以后就能将数据降维,假设降到d维空间,则用数据矩阵与前d个主成分形成的矩阵相乘,得到降维后的矩阵。

Xd=XWdXd=X∗Wd

  对应的代码为:

d=1
Wd = V.T[:, :d]
XD = X_centered.dot(Wd)
  • 1
  • 2
  • 3



使用Scikit-Learn

  Scikit-learn提供了PCA类,n_components控制维数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pca = PCA(n_components = 1)
XD = pca.fit_transform(X)
  • 1
  • 2
  • 3

  fit以后可以通过components_变量来输出主成分,还可以通过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来查看每个主成分占方差的比率。

#查看主成分
pca.components_.T
#显示PCA主成分比率
print("主成分方差比率为:")
print(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 1
  • 2
  • 3
  • 4
  • 5

  这里写图片描述

  在这个2D空间,可以看到第一个主成分占训练集方差的97%,即第二个主成分占训练集方差的3%,因此假设第二个主成分含有的信息比较少时比较合理的。 


选择合理的维数

  合理的选择维数而不是随机选择一个维数,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合适的方差比率(如95%),计算需要多少个主成分的方差比率和能达到这个比率,就选择该维度,对应代码如下。(除非需要将数据降到2D或3D用于可视化等)

pca = PCA()
pca.fit(X)
cumsum = np.cumsum(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累加
d = np.argmax(cumsum >= 0.95) + 1
  • 1
  • 2
  • 3
  • 4

  得到维度d后再次设置n_components进行PCA降维。当然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直接设置n_components_=0.95,那么Scikit-learn能直接作上述的操作。

pca = PCA(n_components=0.95)
X_reduced = pca.fit_transform(X)
  • 1
  • 2



增量PCA(IPCA)

  当数据量较大时,使用SVD分解会耗费很大的内存以及运算速度较慢。幸运的是,可以使用IPCA算法来解决。先将训练样本分为mini-batches,每次给IPCA算法一个mini-batch,这样就能处理大量的数据,也能实现在线学习(当有新的数据加入时)。

  下面是使用Numpy的array_split()方法将MNIST数据集分为100份,再分别喂给IPCA,将数据降到154维。需要注意,这里对于mini-batch使用partial_fit()方法,而不是对于整个数据集的fit()方法。

#加载数据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fetch_mldata
mnist = fetch_mldata('MNIST original')
X = mnist["data"]
#使用np.array_split()方法的IPCA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IncrementalPCA
n_batches = 100
inc_pca = IncrementalPCA(n_components=154)
for X_batch in np.array_split(X, n_batches):
    inc_pca.partial_fit(X_batch)
X_mnist_reduced = inc_pca.transform(X)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还可以使用Numpy 的memmap类来操纵储存在硬盘上的二进制编码的大型数据,只有当数据被用到的时候才会将数据放入内存。由于IPCA每次只需将一部分数据,因此能通过memmap来控制内存。由于使用的是输入的是整个数据集,因此使用的是fit()方法。

X_mm = np.memmap(filename, dtype="float32", mode="readonly", shape=(m, n))
batch_size = m // n_batches
inc_pca = IncrementalPCA(n_components=154, batch_size=batch_size)
inc_pca.fit(X_mm)
  • 1
  • 2
  • 3
  • 4



随机PCA

  随机PCA是个随机算法,能快速找到接近前d个主成分,它的计算复杂度为O(md3)+O(d3)O(m∗d3)+O(d3),而不是O(mn3)+O(n3)O(m∗n3)+O(n3),如果d<

rnd_pca = PCA(n_components=154, svd_solver="randomized")
X_reduced = rnd_pca.fit_transform(X_mnist)
  • 1
  • 2



4、核PCA(Kernel PCA)

  在第六节的SVM中提到了核技巧,即通过数学方法达到增加特征类似的功能来实现非线性分类。类似的技巧还能用在PCA上,使得可以实现复杂的非线性投影降维,称为kPCA。该算法善于保持聚类后的集群(clusters)后投影,有时展开数据接近于扭曲的流形。下面是使用RBF核的例子。

#生成Swiss roll数据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swiss_roll
data=make_swiss_roll(n_samples=1000, noise=0.0, random_state=None)
X=data[0]
y=data[1]
#画3维图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mpl_toolkits.mplot3d import Axes3D
ax = plt.subplot(111, projection='3d')
ax.scatter(X[:,0], X[:,1], X[:,2],c=y)
plt.show()
#kPCA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KernelPCA
rbf_pca = KernelPCA(n_components = 2, kernel="rbf", gamma=0.04)
X_reduced = rbf_pca.fit_transform(X)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需要注意,此方法要使用大量内存,可能会使内存溢出。



选择合适的核与参数

  由于kPCA是非监督算法,因此无法判断性能的好坏,因此需要结合分类或回归问题来判断。通过GridSearch来选择合适的核与参数,下面是一个例子: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fetch_mldata
mnist = fetch_mldata('MNIST original')
X,y = mnist["data"],mnist["target"]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KernelPCA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clf = Pipeline([
("kpca", KernelPCA(n_components=2)),
("log_reg", LogisticRegression())
])
param_grid = [{
"kpca__gamma": np.linspace(0.03, 0.05, 10),
"kpca__kernel": ["rbf", "sigmoid"]
}]
grid_search = GridSearchCV(clf, param_grid, cv=3)
grid_search.fit(X, y)
print(grid_search.best_params_)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5、LLE

  局部线性嵌入(Locally Linear Embedding)是另一种非线性降维技术。它基于流行学习而不是投影。LLE首先测量每个训练样例到其最近的邻居(CN)的线性关系,然后寻找一个低维表示使得这种相关性保持得最好(具体细节后面会说)。这使得它特别擅长展开扭曲的流形,特别是没有太多的噪音的情况。

  下面是使用Scikit-learn中的LocallyLinearEmbedding类来对Swiss roll数据降维。

#生成Swiss roll数据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swiss_roll
data=make_swiss_roll(n_samples=1000, noise=0.0, random_state=None)
X=data[0]
y=data[1]
#画3维图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mpl_toolkits.mplot3d import Axes3D
ax = plt.subplot(111, projection='3d')
ax.scatter(X[:,0], X[:,1], X[:,2],c=y)
plt.show()
#LLe降维
from sklearn.manifold import LocallyLinearEmbedding
lle = LocallyLinearEmbedding(n_components=2, n_neighbors=10)
#画出降为图
X_reduced = lle.fit_transform(X)
plt.scatter(X_reduced[:,0],X_reduced[:,1],c=y)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Swiss roll展开后局部保持的距离比较好。然而,但是对大的整体距离并不是保持的很好(右下角部分被挤压,左上角伸展)。但是LLE算法还是在流形中表现的很好。 


LLE原理

第一步:对于每一个训练样本x(i)x(i),寻找离它最近的k个样本(如k=10),然后尝试重建x(i)x(i)与这些邻居的线性关系,即用这些邻居来线性表示x(i)x(i)。如下公式,最小化x(i)x(i)与这个线性表示的距离。其中非邻居的wi,jwi,j=0。

W^=argminWi=1m||x(i)j=1mwi,jx(j)||2W^=arg⁡minW⁡∑i=1m||x(i)−∑j=1mwi,jx(j)||2
wi,j=0    if    i,j  is  not  neighborwi,j=0    if    i,j  is  not  neighbor
j=1mwi,jx(j)=1∑j=1mwi,jx(j)=1

第二步:将训练集降为d维(d < n),由于上一步已经求出局部特征矩阵W^W^,因此在d维空间也要尽可能符合这个矩阵W^W^,假设样本x(i)x(i)降维变为z(i)z(i),如下公式: 

Z^=argminZi=1m||z(i)j=1mw^i,jz(j)||2Z^=arg⁡minZ⁡∑i=1m||z(i)−∑j=1mw^i,jz(j)||2

  计算k个邻居的计算复杂度为:O(mlog(m)nlog(k))O(mlog⁡(m)nlog⁡(k));优化权值的复杂度为:O(mnk3)O(mnk3);重建低维向量的复杂度为:O(dm2)O(dm2)。如果训练样本数量过大,那么在最后一步重建m2m2会很慢。 


6、其它降维技术

  还有非常多降维的技术,有一些Scikit-learn也提供支持。下面简单列举一些比较有名的算法。

1、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降维的同时保留样本之间的距离,如下图。

2、Isomap通过连接每个样本和它的最近邻居来创建一个图,然后降低维的同时尝试保留样本间的测地距离(两个样本之间最少经过几个点)。

3、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 (t-SNE),减少维度的同时试图保持相似的样本靠近和不同的样本分离。它主要用于可视化,特别是可视化高维空间中的聚类。

4、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是一种分类算法,但是在训练定义了一个超平面来投影数据。投影使得同一类的样本靠近,不同一类的样本分开,所以在运行另一分类算法(如SVM分类器)之前,LDA是一种很好的减少维数的技术。

        这里写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ellozhxy/article/details/8073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