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估计(二)

论文:Monocular Depth Estimation Using Laplacian Pyramid-Based Depth Residuals(基于拉普拉斯金字塔深度残差的单目深度估计)

第四招:特征融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经过前三招以后,得到了输入图像的各种特征图,接下来就是对得到这些特征图就是融合。
R5怎么来的呢?
它是由S/16的特征图经过ASPP以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卷机得到。其中最后一次卷积时输出的特征图个数为1,则就生成了R5,即输出一个含有深度信息的特征图。
所以,简单来说,R5是由原始图像经过一系列的卷积,再加上ASPP以后得到的,所以得到的特征信息就比较简单(比较片面),因为此时还没有用到差异信息,以及其他阶段的特征信息,比如S/8、S/4和S/2。

R4怎么来的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由四个部分拼接而成。
第一部分:由S/16特征图的ASPP模块上采样得到,即Upconv block,即蓝色块。而红色块则是由S/8特征图经过卷积得到的。
第二部分:差异L4,它作用于两处,第一处和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拼接,形成第四部分;第二处是和第四部分拼接形成R4
第三部分:由R5经过上采样得到
第四部分:由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经过拼接以后,再卷积得到。

R4相对于R5来说,所蕴含的信息就更加的丰富。因为它既包括了差异信息L4,又有了本身S/8特征图信息(第一部分中的红色块)、S/16特征图信息(第一部分中的蓝色块)、R5的信息(第三部分)。所以,简单说,R4就是把之前的信息进行汇总得到的结果。

同理,继续做拼接、上采样就能得到R3、R2和R1

第五招:Coarse-to-Fine

所研究的目标就是D5、D4、D3、D2和D1怎么得到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得到的过程其实也很简单,D5就是R5
D4是对D5进行上采样,然后再和R4拼接形成。
D3是对D4进行上采样,然后再和R3拼接形成。
D2是对D3进行上采样,然后再和R2拼接形成。
D1是对D2进行上采样,然后再和R1拼接形成。
过程很简单,但是这里蕴含的思想却很有意思,即Coarse-to-Fine。即由粗到细,或者说是由简约到精细。

什么意思呢?
先看D5,它就是R5。而R5又是由原始特征图经过一系列卷积卷积,最后输出得到的,所以R5特征图信息很少,或者说很片面。这个片面就是说它没有借鉴或者融合其他特征图的信息,比如差异的信息,或者其他倍数(S/8、S/4、S/2)特征图的信息。虽然R5经过输出以后,它也能反应图片的深度信息,但是由于它片面了,信息少了,所以导致得到的结果就很“粗”。

而在第四招,即特征融合的相关操作,就是不断的去叠加各种信息,从而为最后得到的R1做铺垫,这其实就是不断“精细”的过程。这也就是Coarse-to-Fine的思想。

第六招:权重参数预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Relu激活函数的特性,会导致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它的参数会被Relu激活函数“杀死”很多。所以作者提出:在做权重参数初始化的时候,给权重参数做预处理,这个预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权重参数值的分布更均匀。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1769706/article/details/12840345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