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农研大赛,正在撬动下一个未来市场

当下,有四支中国顶级农学团队齐聚上海崇明岛,正在为把农田“搬进”城市,开展一场“垂直农业”的先锋实验竞技。

垂直农业的核心目标是在无土化、工厂化、数字化的环境中批量生产农作物。如果研究能够应用化推广,将深度改变农业结构。 

本次大赛的正式名称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是拼多多连续第三年举办该项比赛。

be7032679215f18869e997b53e17b367.png(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位于上海崇明的光明母港垂直农业研究中心进行)

今天互联网大厂涉足农业并不是新闻,在乡村振兴和扶贫助农的大背景下,我们常常可以在新闻上看到各家厂牌的身影。

然而,大多数企业只是利用自身的技术与资金优势,对现有业务做局部的改善,比如优化原有的物流管道,或利用直播网店拓宽农村的商业渠道等。

拼多多则是另辟蹊径,在此原来的基础上,还针对农业的前沿问题加大投入,从最上游的尖端研发入手,搭建院校、企业、农户合作的产学研综合平台。

2021年8月,拼多多宣布设立农研专项,要将各季度利润首先投入该项目中,直到完成100亿目标。

董事长兼CEO陈磊亲自牵头该项目,并表示今后拼多多重点就是农业数字化,而且“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在去年三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高管们也纷纷就农业话题发表意见,而该季度研发费用为27亿,同比增长了11.4%。

从这些迹象中可以看出,拼多多是真心在向农业领域做战略转向。

对做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来说,聚焦农业或许有一定的情怀加成,但更核心的原因还是看中农业发展的无限潜力。陈磊提到,农业和农产品“是一个相对数字化率较低的领域”。

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覆盖的地域广阔,少量信息枢纽城市的辐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口流失,农村的数字化建设长期滞后。

但反过来讲,这种先天的不足其实也是商业蓝海的另外一种表现特征。

如果要构建拼多多提出的“互联网+农业+消费”产业链,就需要链接大量小规模农户流入全国电商消费的海洋,这在建设和消费两端,所开发出来的新市场就可以为拼多多的业绩带来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

85c732a8f04f8bf82ca898699415f754.jpeg(比赛使用的集装箱垂直农场及内部基础配套设施)

实际上,拼多多对农业虽然是长期规划,但在短期内却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比如农产品交易总额已经连续五年保持了翻倍增长,是最近企业财报中最为亮眼的一部分。

而仅仅是疏通管道,拼多多还未必能与竞争对手拉开代差,真正让他赢得未来的,还是针对农业科研所做的大量投入。其中的典范正是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大赛中诞生的一些好点子已经完成了商业化落地。

例如,首届大赛的获奖队伍“智多莓”所开发的草莓种植AI模型,通过算法对温室大棚的土壤、温度、湿度进行实时干预,让草莓亩产量从2吨增加到3.5到4吨。

同时因为自动化大大节约了肥料和人力,也让每亩地降低了数千元的成本,原来一对夫妻最多管理两个大棚,现在只需要一个操作员就可以管理七八个。

今年大赛选取“垂直农业”的主题,更是体现了拼多多针对农业前沿问题的企图心和敏感性。

垂直农业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迪克逊·德斯帕米尔提出,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的农产品可以在摩天大楼式的超级工厂中生产,这不同于过去在平地上的耕作模式,所以取名为“垂直农业”。

通过水培法或气培法,这样的农业工厂将不需要自然土壤,还能对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湿度、空气等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控制。而在钢铁穹顶的保护下,垂直农业可以隔绝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威胁,减少防灾和农药的成本,更加符合绿色农业的环保要求。

同时因为是高楼建筑和自动化运营,垂直农业可以节省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意味着农业可以突破地理气候的限制,这更是有着颠覆性的意义。

尤其对中国来说,如何平衡农业与城市用地一直是个纠结问题,如果垂直农业能够广泛应用,那么限制城市扩张的一些制度性限制就有望改变,这将极大地拓展城市建设空间和商业价值。

另外,垂直农场整合到城市,不但会带来物流优势,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新鲜、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因为理论上,垂直农业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生产任何作物,这将更有利于差异化、个性化的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不难想象,在未来都市,垂直农场可以直接根据消费者的网上订单进行生产,这种实时、按需的生产过程有助于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甚至整个过程可以直播出来,真正意义上做到“云种菜”。

德斯帕米尔在1999年提出这个概念,还完全是科幻小说式的想象,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和AI其实已经能够胜任这类精细化的工作。

现在主要的障碍是耗电量过大,每公斤生菜最少也要消耗10度电,相比传统种植方法还谈不上经济,所以用什么样的办法减少能耗,也是本次大赛的决赛队伍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如今在农研问题上开动脑筋的,并不只有拼多多和四支科研团队,欧美国家同样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

欧盟在2021年推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科研投资项目“欧洲地平线”,计划在2021到2027这七年时间里,投资1000亿欧元来提升欧洲科研水平。其中农业研究正是重点投资项目,今年已经编列的计划就达到了8.8亿欧元。

除了欧洲,美国对农业的投资一直位居世界前列,2002年美国公共农业研究投入曾到达76.4亿美元的高峰,之后虽然逐年下降,但到2019年依然多达51.6亿美元,其中84%的资金都来自联邦政府或州政府。

相比之下,中国“十三五”期间,五年对农研的总投入只有88亿美元。中国每年对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只有0.7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国内其他行业2.14%的水平。

美欧除了对前沿科技投资较多以外,对一般农户农村同样是量大管饱。

除了欧洲地平线,欧盟还将在2023年到2027年,为共同农业政策(CPA)拨款3866亿欧元,以实现包括环保、提高农民收入和地位等十大目标,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知识、创新和数字化,实现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至于美国,每年对农产品的补贴就已经很大,甚至引起各国强烈不满,连欧洲和印度都多次对其征收过报复性关税。

而除了补贴美国还有各种投资。比如去年,美国农业部就投资了20亿美元,用于搭建农村高速互联网,今年又为141个项目投资31亿,要在六万多个农场推广气候智能型农业,涉及的耕地面积多达2500万英亩,约等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8%。

尽管欧美的农业大规模补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大水漫灌”,未必能够直接产生多少科研成果,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资金的注入可以刺激人才和科研的集聚,同时也帮助农户更有底气接受新技术的应用,长远来看仍旧是有利于国家农研水平的提高。

这对其他国家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2021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科院首席科学家王静曾指出:“我国农业科技前沿技术与国际前沿差距拉大的风险增加,原创性成果缺乏,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等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

王静认为,“农业科研工作的公益性强,创收能力不足”,即使国家级科研机构都还有较大的工资压力,队伍不稳、人才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拼多多对农研的投入就更为可贵。一是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农研发展,同时利用其信息优势,为农业科研人员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缩短了商业化周期,保证了农研人才的稳定,并进一步提高农研水平,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以说,拼多多的农业布局已经超出了一家公司战略转向的意义,而是在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毕竟“民以食为天”,而粮食的未来就在科研。

f4bd17baa793a1678e10c78edbf1e97f.jpeg

(垂直农业的核心目标是在无土化、工厂化、数字化的环境中批量生产农作物。如果研究能够应用化推广,将深度改变农业结构。)

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将农产品和市场需求高效结合,缩短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优惠,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创新。

为了表彰拼多多在农研方面的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22年为拼多多颁发了年度创新奖,总干事屈冬玉称赞道:“拼多多在助力传统模式方面发挥着领先的作用,并提供了一个将小农与市场联系起来的平台,以实现‘四个更好’——为所有人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

而“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今年虽然只是第三届,却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在海选阶段就吸引了全球30支科研队伍、150多位青年科学家报名。

如今进入决赛的四支队伍,除了农业科学家之外,还不乏新能源、工程学、计算机算法等多种学科专家。这证明农研只要能够保证投入,不但可以稳定研究队伍,还能跨学科争取人才,这对未来的农研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鼓舞作用。

而随着科技进步,我们相信农业会在未来迎来一轮生产力的大爆发,以垂直农业为代表的各式新型农业会像网购、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一样飞入千家万户,并深刻改变我们的现代生活。

到那时候,农业像20年前的互联网一样,创造出万亿增长点就绝非幻想,而在这片新型农业的商业蓝海上,拼多多或许就会是那最前列的领航员与破浪者。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7801018/article/details/12915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