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MA的图像发送接收系统matlab仿真

目录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程序

三、仿真结论


一、理论基础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一种多用户接入技术,具有带宽高、抗干扰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局域网等领域。本文将介绍基于CDMA的图像发送接收模块,包括CDMA技术的原理、图像压缩算法、CDMA信号的生成和解调等内容。

1、CDMA技术的原理

CDMA技术是一种通过码分多址技术实现多用户共享同一频带的通信技术。在CDMA系统中,每个用户使用独立的伪随机序列(PN序列)对数据进行扩频,然后将扩频后的数据叠加在同一频带上进行传输。接收端使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频,从中分离出自己的数据。

2.CDMA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

带宽高:CDMA技术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的频带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频带的利用率。

抗干扰性好:每个用户使用独立的伪随机序列进行扩频,使得不同用户的信号相互独立,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安全性好:CDMA技术使用伪随机序列对数据进行扩频,使得非法用户难以窃听和破解。

CDMA技术的实现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PN序列的独立性:不同用户使用的PN序列必须相互独立,不能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

PN序列的周期性:PN序列必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保证数据的连续传输。

PN序列的长度:PN序列的长度必须足够长,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扩频码的选择:扩频码的选择必须满足互相正交的条件,以保证不同用户之间的信号不会相互干扰。

3、图像压缩算法

     在图像传输过程中,为了减少传输数据量,需要对图像进行压缩。常用的图像压缩算法包括JPEG、PNG、GIF等。在CDMA系统中,为了保证传输效率和解码质量,需要选择适合CDMA系统的压缩算法。

JPEG压缩算法
     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是一种常用的图像压缩算法,它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将图像分解为若干个频域小块,然后对每个小块进行量化和编码。JPEG压缩算法适用于图像中具有较强相关性的部分,如自然景物和人物照片等。

PNG压缩算法
      PNG(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是一种无损的图像压缩算法,它采用差分编码和哈夫曼编码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压缩。PNG压缩算法适用于需要保持图像质量的场合,如医学图像、卫星图像等。

GIF压缩算法
     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是一种基于LZW算法的图像压缩算法,它适用于对颜色数量较少的图像进行压缩。GIF压缩算法适用于简单的图像和动画,如图标、按钮等。

       在CDMA系统中,为了保证传输效率和解码质量,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适合的图像压缩算法。

4、CDMA信号的生成和解调

        CDMA信号的生成和解调是CDMA系统的核心技术,它决定了CDMA系统的传输效率和解码质量。CDMA信号的生成和解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PN序列的生成
        PN序列是CDMA系统中的关键信号,它决定了CDMA信号的扩频码和解扩码。PN序列需要满足独立性、周期性和长度等要求。常用的PN序列生成方法包括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LFSR)和Gold序列等。

扩频码的生成
      扩频码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扩频后的码流,它通过与PN序列进行逐位相乘来实现扩频。扩频码的生成需要满足互相正交的条件,以避免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常用的扩频码生成方法包括Walsh码和Gold码等。

CDMA信号的生成
      CDMA信号是将扩频码与原始数据进行逐位相乘后得到的信号,它具有带宽扩展和抗干扰等优点。CDMA信号的生成需要将扩频码与原始数据进行逐位相乘,并将相乘后的结果进行累加,得到最终的CDMA信号。

CDMA信号的解调
       CDMA信号的解调是将接收到的CDMA信号分离出原始数据的过程,它需要使用相同的PN序列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频。在解扩频过程中,需要将接收到的信号与相同的PN序列进行逐位相乘,并将相乘后的结果进行累加。如果接收到的信号与对应的扩频码相同,累加后的结果就会很大,否则就会很小。通过判断累加后的结果的大小,即可将原始数据从CDMA信号中分离出来。

       CDMA信号的解调过程需要进行多次迭代,以得到更准确的解调结果。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多径效应、噪声干扰等因素,以提高解调质量和系统性能。

5、基于CDMA的图像发送接收模块设计

       基于CDMA的图像发送接收模块包括图像压缩模块、CDMA信号生成模块、CDMA信号解调模块等。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图像压缩模块图像压缩模块主要负责对图像进行压缩,减少传输数据量,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在CDMA系统中,为了保证解码质量,需要选择适合CDMA系统的图像压缩算法。常用的图像压缩算法包括JPEG、PNG、GIF等。在本设计中,我们选择JPEG压缩算法进行图像压缩。
JPEG压缩算法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将图像分解为若干个频域小块,然后对每个小块进行量化和编码。JPEG算法可以在图像压缩和解压缩之间进行质量控制,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在本设计中,我们采用基于质量因子的压缩方式,通过调整压缩质量因子来控制压缩比和图像质量。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读取待压缩的图像,并将其转化为灰度图像。

(2)将灰度图像分成若干个8x8的小块,并对每个小块进行DCT变换。

(3)将DCT系数进行量化,以减少数据量。量化过程中,可以根据质量因子调整量化矩阵,以控制压缩比和图像质量。

(4)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Zigzag扫描和哈夫曼编码,得到压缩后的码流。

(5)将压缩后的码流通过CDMA信号生成模块生成CDMA信号,进行传输。

CDMA信号生成模块
       CDMA信号生成模块主要负责生成CDMA信号,将压缩后的码流扩频后传输。CDMA信号生成模块需要实现PN序列的生成、扩频码的生成和CDMA信号的生成等功能。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PN序列的生成:使用LFSR算法生成PN序列,保证序列的独立性、周期性和长度等要求。

(2)扩频码的生成:使用Gold码生成算法生成扩频码,保证扩频码之间互相正交,以避免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

(3)CDMA信号的生成:将压缩后的码流与扩频码逐位相乘,并将相乘后的结果进行累加,得到最终的CDMA信号。CDMA信号可以通过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实现。

CDMA信号解调模块
       CDMA信号解调模块主要负责将接收到的CDMA信号解调,并将解调后的数据进行解压缩和重构,得到原始图像。CDMA信号解调模块需要实现PN序列的生成、扩频码的生成和CDMA信号解调等功能。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PN序列的生成:使用LFSR算法生成与发送端相同的PN序列。

(2)扩频码的生成:使用Gold码生成算法生成扩频码,保证扩频码之间互相正交,以避免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

(3)CDMA信号的解调:将接收到的CDMA信号与相同的扩频码进行逐位相乘,并将相乘后的结果进行累加,得到解扩后的数据。通过多次迭代,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解调结果。

(4)解压缩和重构:对解扩后的数据进行解压缩和重构,得到原始图像。解压缩过程中,需要进行反量化、反DCT变换和像素重构等操作,以还原原始图像。

系统性能评估
为了评估基于CDMA的图像发送接收模块的性能,可以使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估:

(1)传输速率:即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比特每秒(bps)为单位。

(2)码率:即扩频码和原始数据之间的比率,通常以扩频码比特率(chip rate)为单位。

(3)解码误码率:即在解调过程中产生的误码率,通常以比特误码率(BER)为单位。

(4)图像质量:即原始图像和解码后图像之间的相似度,通常使用峰值信噪比(PSNR)等指标进行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多径效应、噪声干扰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测试等方式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6、总结

基于CDMA的图像发送接收模块具有带宽高、抗干扰性好、安全性好等优点,可以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局域网等领域。在设计和实现CDMA系统时,需要考虑PN序列的独立性、周期性和长度等要求,以及扩频码的选择和CDMA信号的生成和解调等问题。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性能评估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码率和图像质量等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多径效应、噪声干扰等。因此,CDM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二、核心程序

........................................................................

%产生扩频gold码
%用户一产生gold码
d         = 6;
shift     = [d,d+3,d+6]; 
[MSeq1]   = fMSeqGen([1 0 0 1 1]);
[MSeq2]   = fMSeqGen([1 1 0 0 1]);
%由两个M序列产生GOLD序列
GoldSeq1 = fGoldSeq(MSeq1,MSeq2,shift(1))';
GoldSeq1(find(GoldSeq1==0)) = -1;
GoldSeq2 = fGoldSeq(MSeq1,MSeq2,shift(2))';
GoldSeq2(find(GoldSeq2==0)) = -1;
GoldSeq3 = fGoldSeq(MSeq1,MSeq2,shift(3))';
GoldSeq3(find(GoldSeq3==0)) = -1;


Goldseqs = [GoldSeq1 GoldSeq2 GoldSeq3];

Gold_Num = length(GoldSeq1); 
J        = [zeros(1,(2*Gold_Num-1)) 0;eye(2*Gold_Num-1) zeros((2*Gold_Num-1),1)];
%调制初始参数
phi      = pi/4;
%定义信噪比
SNR      = -10;
%定义三个用户的信道信息,修改信道参数,即可完成task1,2,3的功能实现
%array
Array_Position = [-4 0 0;
                  -3 0 0; 
                   1 0 0; 
                   3 0 0; 
                   4 0 0];   
               
%每个用户的多径数,1表示无多径                             
Path_Num = [3 1 1]';
User_Num = length(Path_Num); 
%DOA:azimuth, elevation
DOA_User1= [20  0;
            25  0;
            29  0];
        
DOA_User2= [70  0];
DOA_User3= [120 0];
DOA      = [DOA_User1; DOA_User2; DOA_User3];
%Delay
Delay1 = [1 4 9]';
Delay2 = [8]';
Delay3 = [11]';
Delay  = [Delay1; Delay2; Delay3];
%fading
fading1 = [1;
           0.6*exp(-j*pi/6);
           0.4*exp(j*pi/4)];
       
fading2 = [0.5]';
fading3 = [0.6]';
Beta    = [fading1; fading2; fading3];

%每次发送64个bit,进行循环发送,模拟实际情况
for nframes = 1:P/databox
    fprintf('Now transmit...%d\n\n',nframes);
    
    bits1 = [0 0 bitsOut1(databox*(nframes-1)+1:databox*nframes) 0 0]';
    bits2 = [0 0 bitsOut2(databox*(nframes-1)+1:databox*nframes) 0 0]';
    bits3 = [0 0 bitsOut3(databox*(nframes-1)+1:databox*nframes) 0 0]';
    %QPSK,根据星座图进行映射
    QPSK1 =fDSQPSKModulator(bits1,Goldseqs(:,1),phi);
    QPSK2 =fDSQPSKModulator(bits2,Goldseqs(:,2),phi);
    QPSK3 =fDSQPSKModulator(bits3,Goldseqs(:,3),phi);
    %扩频处理
    All_Photo = [QPSK1 QPSK2 QPSK3];
    %扩频,信道处理                                       
    R_Channel = fChannel(Path_Num,All_Photo, DOA, Delay, Beta, Goldseqs, Array_Position, SNR);
    %信道估计
    [DOAest,Delayest] = fChannelEstimation(R_Channel,GoldSeq1,Array_Position,Path_Num(1));
    %接收机解扩
    R = func_Reciver(R_Channel,DOAest,Delayest,Array_Position,GoldSeq1,Path_Num(1));
    %De QPSK
    DeQPSK = fDSQPSKDemodulator(R,GoldSeq1,phi);
    %DeQPSK = Decoder(R, 'QPSK');
    %最后接收到的数据
    Final_Rec(databox*(nframes-1)+1:databox*nframes) = DeQPSK;
    %传输错误个数
    sum(abs(bits1(3:end-2)-DeQPSK'))
end

%图像还原
subplot(235);
fImageSink(Final_Rec,P,x,y);
title('The receive data of user1');
fprintf('--------------估计结果如下所示-----------------------------\n');
fprintf('DOA\n');
DOAest
fprintf('Delay\n');
Delayest
fprintf('----------------------------------------------------------\n');
up214

三、仿真结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csss22/article/details/13094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