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茶叶蛋 (Aug 20,2022)| 网传B站hr说用户是loser、互联网之父的救赎和Web3.0

导读:“思想茶叶蛋”是图书《时空内爆——互联网商业的本质逻辑》作者常政撰写的系列文章,主题是根据《时空内爆》中的思想、原理来解释当前科技产业中的一些新现象、新概念或新问题等。一句话概括《时空内爆》,就是用“时间、空间”应用特征,解释人类文明演进、科技和产业迭代的规律和趋势。

取名“思想茶叶蛋”的原因,是希望每篇文章能产生媲美大众喜闻乐见的食品——茶叶蛋的效果。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Web1.0、Web2.0、Web3.0的比较分析,以及为什么Web3.0有那么重要?

首先我们看前阵的一个新闻,就是B站回应了之前的一个传闻:网传B站hr认为他们的核心用户们都是Loser。这是什么情况?来自某位网上去B站面试的经历,如下图: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4918441 查看本文章

今年8月2日,B站对这个已经传播了大半年的事件作了回应:“非常气愤,涉事面试官去年底已被劝”。但看了网络舆论,你会发现网友们几乎都一边倒的认为B站HR其实说的是大实话,这样的觉知包含着一些辛酸和调侃意味,更深层次的是网民们也普遍感受到了,那些由平台方构建的、表达对网民们“人文关怀”或者“共情”的社区文化,其实是资本利益驱动下的一个幻象。

而这种诡谲现象的发生,本质是目前的互联网平台经济体系下,平台方和用户们对于所创造收益的分配权力不对等造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权力的不对等造成了用户和平台方难以共情。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Lee深刻洞察到了这种平台、用户价值创造和收益的不对等,他痛心疾首、进而创立了一个鲜明Web3.0特质的项目来完成他自己的救赎。

要理解这些,我们需要梳理一下Web1.0、Web2.0、Web3.0的发展脉络,即Tim Berners-Lee最初创建的Web 1.0网络是什么状态、是如何异化成Web2.0,最终为什么要诉诸Web 3.0的解决?概括来说,Web1.0\2.0\3.0,代表科技工具不断延伸人体功能(如视觉、声觉、神经系统)的时空能力,而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平台 vs 用户”经济或利益博弈类型:平台给平台赋能、用户给平台赋能、平台给用户赋能。

Web1.0 :静态二维孕育大千乾坤

Web1.0 指的是1989~1994年间的全球互联网状态,它的理念逻辑、形态来自于Tim Berners-Lee。Tim 现在被称呼万维网之父,所谓万维网(World Wide Web)通常指的是网页和网站,这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所以Tim 也被称为互联网之父。

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Web程序,最初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Tim日内瓦附近工作时开发的一个名字叫“万事通(Enquire Within Upon Everything)”的系统数据分享程序,并在接下来的10年里作了完善和优化。1991年8月,Tim发布了全球第一个Web网站和网页(http: //info. cern. ch/),这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了一种叫做Hypertext(超文本)的技术链接互联网上的数据和文档。

图注:全球第一个Web网页

图注:当年的Tim Berners-Lee,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结构和内容简单,但是一个“创世纪”意义的网页,它基于超媒体(hypermedia,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的超文本链接思想——通过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来组织,昭示从此开启了一个二维的、可去中心化自由生成网页空间的网络赛博世界!

不久之后,Tim作了一个改变世界、永载史册的决定:放弃对万维网的专利权、全球免费使用!此举如“于无声中现惊雷”,Web网页从此“风吹一夜满山关”遍布全球每个角落!Tim Berners-Lee也因为万维网的相关贡献获得了2016年的图灵奖(是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Web 1.0,也就是由Tim开创和引领的早期万维网,以平台方提供信息浏览和检索服务为主,缺乏平台和用户、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机制和设计——用户的价值和创造力难以有效体现在网络世界中,但Web 1.0的基本技术逻辑注定了它不会拘囿于一个文档信息连接和管理系统,它开启的是一个生活空间,是一个世界!于是强调交互的Web2.0 在资本、科技、创新者、网民们的共同助力下呼之欲出!

Web 2.0:动态二维揭开潘多拉魔盒

“Web 2.0”这个概念,率先出现于Darcy DiNucci撰写的《Fragmented Future》一文中,指的是通过用户生成内容、社交媒体和广泛的可访问性在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参与式文化。这次词语真正产生社会影响力,则是2004年在Tim O'Reilly举办的第一届Web 2.0会议之后。技术层面,此时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Web交互技术,JavaScript、XML、 CSS 、HTML5等等,一些经典创业项目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linkedIn(2003年)、Facebook(2004年)、Youtube(2005年)、Twitter(2006年)等。

Web 2.0 的意义在于把Web1.0的二维静态、只能单向传输信息的空间,升级为二维动态、可交互传输信息的空间。麦克卢汉有个“媒介理论”,科技创新都是人体的功能延伸,如果说Web 1.0解决了人的眼睛延伸——浏览、搜索全世界的信息,此时人和他/她看到的Web页面还是彼此隔离的;Web 2.0则是延伸了人传统的交流方式——口语,此时人对于看到的Web页面便产生了“空间沉浸感”,使得网络赛博空间便有了实实在在的逼近现实和真实的场景感,作为人类口语交流模式下延伸的一切衣食住行、交易等涌入了这个二维赛博空间进行效率加速,促成了基于流量的互联网经济的暴涨和繁荣。

鉴于二进制符号构成的赛博空间里,产生的一切事物或行为均是可以被记录、量化为数据的,于是革命性地产生了人类经济史上全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由于Web技术底层逻辑的局限性,平台方、商家对于用户数据有着唾手可得的便利性,导致Web 2.0异化了,偏离了Tim Berners-Lee当年“去中心化”、“分享”的设计初衷,成为一个资源分配越来越中心化于各个互联网巨头的垄断性经济系统。

图注:2017 年,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表封面文章称,数据已经取代石油成为当今世界最有价值的资源

2021年2月,号称“史上最大隐私诉讼案”达成和解协议,Facebook因被控侵犯犯英国伦敦和威尔士大约100万用户的隐私数据信息,支付6.5亿美元和解金。这个案例只能是冰山一角,我们从中可以一窥:当用户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之后,确实存在这样的趋势——平台商们利用技术便利、不动声色地掠夺、窃取。

Web 3.0:三维沉浸中的个人圈地革命

对于Web 3.0概念的阐释,有两位重要人物,首先是我们已然熟悉的Tim,另一位是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Tim的核心是“理解”,Gavin Wood的核心是“拥有”。事实证明Gavin Wood的Web3.0已经被资本和群众投票为“主流”,甚至Tim自己也转轨步入这一脉络。正应了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当今Web2.0主导的经济生态里,“拥有”便是一种翻天覆地的改变。个中原委,待下面细细道来。

首先来说Tim,他将Web3.0的核心归结为“语义网”,2006年他在《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报道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中说:

“ 人们不停地追问Web 3.0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当可缩放矢量图形在Web 2.0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所有东西都起波纹、被折叠并且看起来没有棱角——以及一整张语义网涵盖著大量的数据,你将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1]

1999年,Tim撰写了一本书《编织互联网》,畅想了对万维网的发展蓝图:文档互联、知识互联、人和知识互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义网属于“知识互联”的范畴,但他身体力行对语义网的推进并不顺利:它要求数据开放,受到商业机构、资本力量的阻挠;它要求数据结构化提升可理解性,但技术条件并不成熟——其采用了RDF、OWL等技术路线收效甚微。

再来看Gavin Wood,他于2014年在其博文《ĐApps: What Web 3.0 Looks Like》中明确提出了Web3.0,这个概念强调了网民对于个人信息或数据的绝对自主权,比如:我们将拥有一个去中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系统,可以统一在各个平台中的身份,信息可由自己发布、保管,不可篡改并且永不泄露。

这个理念的底气,来自于2009年一个里程碑产品的诞生——中本聪的比特币,它引领的加密货币市场10多年发展下来、截至今日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但更具颠覆性的是它的技术支撑——区块链技术,在算法上实现了去中心化价值的生产和存储,并且不能被篡改,它自然也众望所归般地被视作为Web3.0的基础底层技术。

在赛博空间,是真正意义上的“万物皆比特”,拥有信息(即比特)的绝对主导权,也意味着拥有由它演化出的一切比如数字资产的绝对主导权。

Gavin Wood的Web3.0,显然准确地触碰了历史和人类心灵进程的痛点——解放。

Web3.0时处的元宇宙时代,本质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的延伸,借助VR/AR等感知技术,人类的身口语意达到了真实世界一样的沉浸感,而“个人数据、数字资产的确权”意味着元宇宙有着别样于真实世界的革命性:它孕育着全球人类经济史上一场全新的“圈地运动”!

图注:15~19世纪圈地运动,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15世纪末叶~19世纪中叶西欧(英、法、德、意等)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迫使农民转化为雇佣工人的过程。这是资本发展史上,其原始积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那么Web3.0的圈地运动,是谁圈了谁的地呢?是用户开始圈平台的地,或者说要回被平台垄断的、属于他/她个人的部分。地,便是大数据,步入信息文明后,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

当年资本家们引领的圈地运动,尽管客观上粉碎了农民对地主、土地的人身依附,推动了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但随即将脱胎于农民的工人们送入了生产流水线一般的时空禁锢之中,根源在于脱离了土地依赖的农民们并不“拥有”土地,之前对土地的耕耘劳作没有得到公正的回报,是“无产”。而Web3.0则是一场“打土豪分田地”式样的运动,解构用户对平台依赖的方式并非中世纪式的“驱赶”,而是通过重构了数字化世界中整个底层技术逻辑,保障了用户对自己数据和数字资产的价值确权。所以这场运动,是个人用户对平台、乃至整个赛博空间的“圈地”,核心关键词是“拥有”。

起始于中世纪的“圈地运动”,尽管释放了资本主义的巨大产能,但它诉诸的暴力胁迫手段决定了它注定是一个“原罪”,Web 3.0同样有它的原罪——割韭菜,诱惑、点燃了人类内心深处难以遏制的贪婪。而两个“圈地运动”的幕后,是同样的始作俑者——资本。比如在被资本追捧的云宇宙虚拟房产项目中,截止今年4月,Decentraland、The Sandbox、Cryptovoxels等元宇宙项目累计土地销售量超15亿美元,单块虚拟土地最高售430万美元。从中也可以一窥人类内心逐利和投机情节,是多么炽热旺盛!

图注:Sandbox的虚拟房产地图

麦克卢汉说,技术是人的性器官。我觉得反过来理解同样成立,激情的幕后有文明的迁跃和繁衍、思想精华的落地等。买下了那些虚拟土地能干啥呢?除了出租、出售,还可以创建游戏、还可以自由定义自己的家园:创建住宅、超市、博物馆、美术馆、公路,和朋友们聚会,甚至建立新的社会\社区公约等。

图注:Cryptovoxel爱好者们的线上聚会

由于这一切均和资本增值深度挟裹,一切赛博空间看似“颠倒的世界”,它全新的经济和文化系统均有了深度改变现实的可能性——这是“超真实”的世界! 这一切均依赖于Web 3.0的核心理念:通过技术实现数据(这个新的生产要素)的个体确权。

再说Tim,如今他全力推进的事业也正走在Gavin Wood语境的Web3.0道路上。如果说区块链解决了数据确权的“信用”问题,Tim则致力于构建数据确权的底层数据结构。2017年,他和数据加密专家John Bruce共同创办inrupt公司,推进一个名为Solid的项目,这个项目即 Social Linked Data 社交关联数据,用以构建去中心化的 Web 应用。用户数据将分纳入多个「容器」,以此实现用户对数据归属的精确控制。简单来说,即能够实现将数据与应用分离,数据存储在 POD 即 Personal Online Data 个人在线数据上 ,应用访问数据需被授权[2]。

Tim的抉择,更多的来自于他的道德动机,在2017年的一篇名为“Three Challenges for Web, According to its Inventor”的文章中,Tim表达对Web走向的忧虑,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们正在失去对个人数据的掌控”。作为成就Web从0到1的创始者,Solid项目更象是这位互联网之父的一次自我救赎:他要推翻互联网现在的模样!

势必要和互联网既有的利益巨头进行一场鏖战,Tim说:“我们不是在与Facebook或谷歌讨论,是否要引入一场足以在一夜之间颠覆他们所有商业模式的彻彻底底的大变革,我们不是在征求他们的同意。“[3]

2021年12月,inrupt公司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2021年6月23日,Tim以NFT形式拍卖了他的WWW源代码,并以540万美元成交——Tim用Web3.0方式,给他在Web1.0中的开创性工作做了一次“价值变现”。其象征意义大于形式本身。

表:Web1.0\Web2.0\Web3.0 特征比较

某种意义上说,Web3.0对于Web2.0和Web1.0进行了一次升维融合:升级了Web2.0的交互特性,从二维升级到三维;继承了Web1.0的去中心化特性,用算法提供个人的数据确权保障。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具备Tim那样强大的能量,凭借道德觉悟来踩准时代发展的历史鼓点,需要思想的求索、事实的论证。站在新的时空交界点、历史转折点,无论我们是loser还是精英,都将面临一次全新的洗牌,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未来已来,我们在Web3.0引领的新历史时空里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位、社会角色,来借助这股“个人数字化确权”的大潮来赋能自己?

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

另外,关注“思想茶叶蛋”讨论话题的朋友们,欢迎加入我的微信群“时空内爆读朋友群”相聚和讨论。请扫描的我个人二维码(7天有效期),注明身份和来由,我会拉您入群。

参考文献:

[1]Shannon, Victoria (23 May 2006).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Retrieved 26 June 2006.

[2]Inrupt简介 https://www.jdfi.com/ok485.html

[3]万维网发明者Tim Berners:我有一个推翻互联网的新计划 https://36kr.com/p/1722888126465

“思想茶叶蛋”系列往期阅读:

思想茶叶蛋 (Jul 31,2022)| 元宇宙(Metaverse)下了一枚什么样的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ionkingcz/article/details/12649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