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篇文章,一切关于NFT的疑问都可以迎刃而解

2021年3月11日,佳士得拍卖行以69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艺术家 Mike Winkelmann ( Beepie )的数字拼贴画作品《每日每夜: 最初的五千天》 (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该作品创作理念与形式并不新奇,支撑其天价的逻辑是作品特殊的呈现形式/媒介: 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非同质化代币” (NFT, Non-Fungible Token) 。
同年4月,苏富比拍卖行首个 NFT 项目,在与数字艺术家 Pak 为期三天的合作电不限量的《可分割物》(The Fungible) 一共卖出十数万份,共计1680万美元; 7月,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将乔治•奥尼、 莱昂纳多、康定斯基、莫奈和梵•高的五幅作品制成 NFT ,拍得44万美元,馆长激动地宣称这将是 “人与金钱、人与事物之间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1. 1月,CryptoPunks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价格从免费慢慢升至100万美元甚至1100万美元。
CryptoPunks突然成为NFT的象征。
尽管 NFT 在技术领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对艺术世界或大众媒体来说,2021年是当之无愧的 “NFT元年”。当无力也无心弄明白何为非同质化代币的普通人对着天价成交望洋兴叹时,NFT 世界内部则处在狂欢节式的氛围中,一切都在暗示着 NFT 的光明前景,刺激着新一轮的买卖。
为什么那一行行文本或是一颗颗像素,或是一万张看起来如此相似却又略显不同的头像能够掀起轩然大波?为什么这些能够用截图键或右键直接另存为下来的图片、 音频能够卖出如此昂贵的价格?狂热支持者们会给出各类答案: 艺术价值、社群氛围、 早期红利等等。但在我们看来,真实的答案有且仅有一个: 只因为它们都是 “ NFT ”。 

2. 2月19日,一款 NFT 版本的彩虹猫(Nyan Cat) 卖出了60万美元的价格。
这一现象让NFT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网络上也由此出现了大量关于NFT的文章。

 NFT 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旦你试图去网络上搜索它的定义,你就会被其他更多定义所迷惑: NFT 的全称是 Non-Fungible Token ,通常会被翻译为 “非同质化代币”。可什么是 “非同质化”,什么是“代币” ?沿着这条路线继续向下走,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其他定义,以至于最后陷落在概念的迷宫中无处解脱,只能最直观地相信或抗拒宗教般的说辞: NFT 是艺术的未来,或者皇帝的新衣。自然,我们不会搬出这类的说辞,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希望把事情讲得太过复杂,因此,让我们稍稍做一些简化,把 NFT 的定义变成以下三部分:
1. NFT (非同质化代币) 是区块链上的 一种特殊代币 (token) ;
2. 代币是区块链上最常见的应用;
3. 区块链是一种近十年来突飞猛进的新技术。
从最基础的定义开始: 在2017年的名文《比特币的社会生命》(The Social Life of Bitcoin) 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社会学系的系主任奈格尔•多德 (Nigel Dodd) 用一段话精妙地总结了区块链的性质: “区块链技术实际上只是一个仅被视为 分布式账本的数据库……在这种观念中,我们的每个行动或交易 (如投票、购买房产、 医疗接种、结婚、获得学位等) 都是一个独特的可验证的事件。” 再做一次简化,按照多德的意见,区块链的实质就是一个用来存放数据的数据库,且大多数区块链项目都是作为 “分布式账本” 存在。

 3. 2月28日,音乐人3LAU为了庆贺他的专辑
《紫外线》发布3周年,
发布了33个 NFT 作品,销售额共计1170万美元。
大多数情况下,“分布式” 都意味着 “公共” 。如果一个家庭全家都用一本账本记账,彼此能看到各自的所有收入和开支以及花费详情,这就是最基本的 “分布式账本”。若是将家庭账本的观念扩大无数倍,地球上所有人都能在同一个地方记录自己的收支,那么不需要会计的帮助,所有人可以彼此审查账本数额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此时,我们就得到了一套更大型的 “分布式账本”。
一份账本上最基本的单位就是 “钱的数额” ,也就是 “货币” ,例如一美元、十 英镑、一百人民币或十万泰铢。那么什么是代币 (token) ?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现代 英文中的 token 一词源于古英语的 tācn, tācn 具有记号 (sign) 、符号 (symbol) 、证 据 (evidence) 等等意思;继续往前则可一路追溯到原始印欧语中的词根deyk-,其意义接近于“展现/指引/教导”。换言之,所谓 “代币” 即是某物的 “代理” 或 “代表” , 它向你展现不存在于你面前的某物,指引你朝向某物,或是证明某物的存在。除此之外,代币本身只是一个空壳。

4. 3月,MikeWinkelmann(Beeple)的NFT版 《每日每夜:最初的五千天》
(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在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6935万美元的天价。
这是传统的拍卖行第一次涉足NFT, 也正是这次成功的拍卖,
让很多人开始决定进入NFT产业。
与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代币” 并非 “法币” 或 “货币” 的反义词,相反,直到现代银行的数字化系统发展起来之前,人们在日常中最常使用的货币几乎都是一种 “代币”。以纸币或硬币为例,我们可以把 “钱” 拆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钱的实际购买力;另一部分是钱的物质体现。例如,一张一元的纸币既是 “一元钱”,也是 “一张纸”。只有在国家认可的情况下,这张纸才能够用来交易并实现价值。换言之,此时的 “纸张” 只是 “货币” 的代理和代表,它是向你呈现 “货币” 购买力的一种手段。
某种意义上,现代货币史就是 “代币” 不断取代各种直接货币 (如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却又逐渐隐形的过程。对古人来说, “代币” 和 “货币” 之间的区分非常明确: 没有人会分不清一张面值二两的宋代交子和这张交子所代表的银子。但在现代货币逐渐脱离金本位后,“代币” 的观念却变得抽象起来。尤其在现代银行的数字化系统和各类支付软件普及后,人们已经习惯了金钱可以任意拆分 (因此等同于某种数字,仿佛不需要任何实体的支撑) 的概念,要区分账簿上的一个 “数字” 和它所实际指代的 “购买力/价值” 变得越发困难。 

5.3月,一家公司用9.5万美元购买了一张著务街头涂鸦艺术家
班克西(Banksy)的作品Morons, 然后拍摄了一个人用打火机将
这幅画烧毁的过程,并将这个视频生成为NFT作品命务为
''被烧毁的班克西", 完成了将一幅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从线下转为线上的过程。
5月,Bored Ape Yacht Club (BAYC) 成为NFT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人们不仅可以加入BAYC的社区,还可以以其作为自己的头像,
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也开始拍卖BAYC。BAYC也掀起了头像NFTfPFP NFTs)的风潮。
“代币” 已经如此普及,以至于 “代币” 与 “区块链” 两个观念的碰撞不会发生任何新鲜的化学反应,反而是会退回到更复古的 “金本位” 之中。在2008年的论坛讨论中,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在回应 “比特币为什么可以具有价值” 这一问题时抛出 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比喻: “作为思想实验,设想有一种贱金属像黄金一样稀有,但有以下的特性:1) 单调的灰色……5) 可以通过通信信道传输。” 这就是比特币最初始的观念模型: “能够通过通信信道传输的贱金属”,需要通过数字 “采矿” 增加供应,且总供应量被严格限定。

 6. 3月,至为Kings of Leon的摇滚乐团宣布, 他们的新专辑《当你看到自己》
(When You See Yourself)
将只通过NFT的形式发售。
对中本聪来说,以 “虚拟金属” 为核心构造起一个全新的代币系统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创造: “我认为传统的货币资格 是假设世界上有许多具有竞争性的稀缺物,具有自发的内在价值的东西肯定会胜过那些没有內在价值的。但是,如果世界上不存在具有可以用作货币的内在价值的东西,只是稀缺但是没有内在价值的,我想人们还是会接受。” 面对正处在金融风暴中的世界,中本聪坚信现代国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对抗通胀,因此有必要利用新的技术复兴 “金本位” 以对抗未来的金融危机。
可这不只是虚拟货币的全部。人们很少意识到,虚拟货币最有趣的特征在于,恰恰因为它们如此虚幻而不可及,人们在试图理解它们时,不得不采用一种复古的观念: “比特币代表了某些价值” 或 “比特币存储了某些价值”。被现代人几乎遗忘的 “代币” 观念就这样复兴了,它迫使人们将自己在支付软件中看到的数字与区块链上看到的数字进行对比,它们之间如此遥远,却又如此接近,区别只在于所有的流通和存储信息是被记录在名为区块链的公共账本上还是银行的私人账本上。

7. 5月,10000个务为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 BAYC)
的NFT作品在线上发售。 这一系列作品模仿了 CryptoPunks的头像风格,
但却因为加入了社区元素——购买了这些猿猴的客户
可以在线上线下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 动——而被认为彻底重塑了 NFT市场。
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需要花费如此多的力气去理解 “代币” 的概念,尤其是“代币”所包含的 “指代” “代表” 的过程?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 NFT 是一种特殊的代币,而代币的本质就是账本上的一些数据 (一个条目),它能指向一定的购买力/价值 (无论作为金属货币还是现代法币),那么,账本上的条目究竟如何精确、唯一地指向一个艺术品或是普通的物品?更简单地说,一个数字如何可能等于一个物体,究竟如何让账簿上的 “一” 变成 “一幅画” 或是 “一个苹果” ? 

如果代币和普通的金钱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存储它的账本不同,那么 “非同质化代币” (Non-Fungible Token) 又是什么意思?19世纪末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 (Simmel) 在《货币哲学》中有过一个经典论断: 大体上,世界上存在着 “性质” 和 “数量” 两种逻辑,人或物的逻辑更偏向于 “性质”,这就是说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货币的逻辑则更偏向于 “数量” ,这就是说任意两块钱之间都可以随意交换。不难理解,无论是在数学上还是在账目上,不存在两个不一样的一块钱,一块钱直接永远可以相互交换,这是现代货币最基本的属性。
在此基础上,齐美尔发展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由于货币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代世界中的人会逐渐用 “数量” 的逻辑去取代 “性质” 的逻辑。换言之,尽管两片树叶之间确实有差距,但人们并不在意这一切,而只在意两片树叶都只需要一块钱就能买到,所以它们 “理应等价”。也可以用更日常的逻辑思考这一问题:在过去,对你来说,亲人或朋友赠送的手织毛衣总是件件不同,与自我的生命密切相关,无法用价格衡量;可当下,服装已经失去了这种意义,不同的服装确实各不相同,但都能够明码标价,批量贩售。
任何个人都能明显感受到,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不同物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随着连接越来越便利,不同人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我们与物或人的关系越发疏远;我 们相信,哪怕金钱无法买到一切,也能够买到绝大部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如果将这一思路简化为 “一切非金钱的东西都可以被金钱的逻辑衡量”,那么 NFT 的逻辑却恰恰相反,它希望 “赋予一切金钱以非金钱的性质”,它希望用 “可任意互换的金钱” 模拟出 “两片不同的树叶”。更简单地说,在整个现代世界试图将所有 “一个又一个苹果” 变成账簿上的数字 “一二三四” 时,NFT却试图将抽象的 “一二三四” 重新变成具体的 “一个或另一个苹果”。
这种说法有些浪漫化的倾向,但 NFT 的确包含着某种 “怀旧” 的逻辑。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代币/货币会变得不可交换。假设你有一张在蜜月旅行时带回来的英镑,它上面凝结着你的回忆,它的确是一张代币/货币,但它又不等于其他的英镑,因此,它就成了一张 “不可互换/非同质化的代币”。这同时意味着我们试图在一个可以任意分割的计数系统中找到一些不可分割的单位: 一枚 NFT 不只是一个不可任意互换的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就像你带回来的老英镑,由于它其中包含的回忆,它已不可能再变成十张一英镑或许多枚便士。
不需在意 NFT 通过何种具体的技术规范实现了这一点,关键在于这种尝试在数字系统中反向模拟 “非数字” 特性的努力。可以设想各种与之相关的思想实验,仍以老英镑为例,若是有某位富商非常希望获得属于我的老英镑,并且愿意付出一大笔钱交换我的私人回忆,此时我的确有可能甚至有意愿将这张 “不可互换且不可分割” 的特殊英镑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张不在区块链上的 NFT) 重新变成一大堆普通的钞票。可这丝毫不会影响它的属性。齐美尔早已指出: 巨大的数字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神圣性,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的 “性质” 而非数量。因此,恰恰是那一大笔钱证明了这张英镑的不可分割与不可互换性。 

8. 8月,艺术家Tyler Hobbs
在生成艺术平台ArtBlocks上推出的Fidenza系列
开始每天产生数以百万美元的交易,最终将区块链技术和软件生成艺术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类似的逻辑贯穿在所有的 NFT 交易中。 模仿马克思的说法 (《资本论》:“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我们可将之称为 “NFT 的惊险的跳跃”。大多数人并未真正理解 NFT 作为 “代币” 的实质,因此也就从未意识到,在交易过程中进行流通的 NFT 从来不是 “艺术品本身”,而是一串 “指向艺术品的记号” (例如作者、 创作时间、不同属性、图片地址等等)。由于存在一层指代关系,所以被交易的 NFT 未必就会被认可为 “艺术品” 的唯一记号,必须要其他力量来为此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必须通过成功的交易,必须通过将身没有价值的数据转换成存在价值的货币,才能将本来没有任何价值的数字记号,变成和艺术品本身几乎等同的权益证明。
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循环论证的套套逻辑: 只有真正能代表艺术品的 NFT 才具备经济价值,可又只有具备经济价值 (成功出售) 的 NFT 才真正代表了艺术品。一旦惊险的跳跃完成,套套逻辑成立,它就无比自洽地支撑起了 NFT 和艺术品之间的关系。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产权/指向关系就是 NFT 的全部吗?回想多德的说法,区块链的一个特征 是: “在这种观念中,我们的每个行动或交易 (如投票、购买房产、医疗接种、结婚、获得学 位等)都是一个独特的可验证的事件。” 只需要将区块链本身的精确性与 NFT 尝试模拟出的 “不可分割、不可互换” 的特性相结合,我们就得到了一种全新的神迹: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将所有私人的行动、事件、记录、回忆全部存储到区块链上,而所有这些储存都 “不可分割、不可互换”,那么我们的记忆甚至我们的独特性就将获得完整的保证,我们有机会将一切行动和事件乃至整个人生的记录精确地公共化。 “区块链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它能记住网络中的每一个离散事件,更关键的是, 它的记忆是无懈可击的。区块链似乎承诺了一个绝对确定的世界,虽然没有神的在场, 我们却拥有神一样的保证。” 如果区块链和 NFT 之中的确蕴含着一种 “神性”,那正是这种神性,这种唯一的精确性,赋予了代币以原作的价值,赋予了虚假以真实的地位。 

好啦,今天先介绍到这里,我会抽时间在给大家继续讲解NFT的历史由来与发展,请大家多多关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ID_1998/article/details/12591088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