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暗时间》(一)

《暗时间》这本书介绍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作者刘未鹏,2003年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之后的8年里,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按刘未鹏本人的说法:写博客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频率多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而另一个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饭,云淡风轻。

拿了这本书,不例外的,我仍然先是细细的品读了序言,作者以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开篇,讲了其与日常决策的关系,还有人的思维弱点,及合理的思维抽象等方面的内容。

在人的思维弱点上: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地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条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所有立场,反之亦成立。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势”,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很多这类思维定势已经不适应了.人类不可避免地受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适应价值的“思维定势”(如事后聪明式偏见),而有些则是大脑的认知机制的“缺陷”。以上,构成了人类思维中的种种谬误。而学会思考,就是学会认识到这些谬误。

在思维抽象上:

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学习到"未来"的知识,如果就是每堵墙都要去自己撞一遍试试硬度.人类大脑最杰出的能力之力就是抽象.
我们在既有经验中总结知识的时候,应利用适当的抽象来得出使用范围更广的知识(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另一方面,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同样应该对问题进行抽象,触及其本质,去除不想干因素避免干扰,从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来的知识.通俗来说,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释.
不加抽象的话,知识总是会和无关紧要的细节挂钩,被约束在狭窄的一个特定场景中,无法传播,抽象使其在知识树上上升一个或多个层次,从而能够被运用到更多的分枝上.同样,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将问题也抽象以下,剔除不必要的相关细节,使问题也从一个特定的分枝往上抽象,从而碰到之前泛化过的结论.

猜你喜欢

转载自googi.iteye.com/blog/1717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