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暗时间~

首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回家的火车上昏昏欲睡,但它的魔力开始让我的大脑嘎吱嘎吱的运转。或许这是读书该有的样子,既是作者的交流,也是和自己的交流。

人的大脑如同一台计算机的CPU,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就如同合理分配进程的CPU,实现的价值再无形之中远远超过别人。众所周知的是,实际的投入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但很少有人能深度地审视影响我们时间与效率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1.多任务引发的任务切换

程序进程中最害怕受到其他程序介入而引起的中断,就如同浸入工作的人被打断就使得效率大打折扣。《暗时间》一书中认为任务切换、大脑热身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诚然,我们切换任务时,往往本身需要经历保存上个任务、查找下个任务并下载解压等一系列操作,但我认为还有一部分潜藏的时间消耗风险,就是当我们切换状态时带来的工作环境风险。

状态转换时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变得更加脆弱,不稳定,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同灯泡最容易烧损的时刻就是开关的时刻,程序员转换任务时从CPU到IDE都会更容易出现bug,我在进行个人开发时就常常因为程序消耗大量内存、占用CPU资源导致切换任务时常常崩溃。这样的意外常常也会引起大脑的“崩溃”,进而造成大脑热度骤减。

2.专注状态的进入与保持

3.进度条设置影响的心态

人们恐惧等待,与其waiting他们更愿意be busy,或者了解waiting过程中的工作细节(details)。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下面的一个经典案例:

休斯顿机场的乘客曾登记了大批意见反馈,称领取行李的等待时间太长。为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增加了行李搬运工来轮班工作。这个办法凑效了:等待的平均时间被缩短到8分钟,低于同行业标准。但不满意见却还在一直持续。
机场管理人员十分迷惑,并进行了一次更为细致的现场分析。他们发现乘客从到达入口到行李领取处需步行一分钟,等待行李需七分钟。换句话说,这期间他们有88%的时间是在站着等行李。
所以机场决定采取新办法:他们没有缩短等待时间,而是转而将到达入口从主航站楼挪出去,并把行李转运到最外围的传送带上。平均乘客领取行李所需的步行时间增加了五倍。但却几乎不再抱怨
不论是等行李还是等着买东西,等待过程的感受都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际等待时间的长短。排队心理通常比等待时间本身更重要。被占用的时间(步行到行李领取处)会让人感觉到比空闲时间(站在传送带前)要短。关于排队的研究显示,人们对自己等待的时间会高估36%。
如何让时间被充分的占用起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link: queueing theory) 而这里的占用不仅指身体的活动,也可以指对排队状况的实时监控。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chenzhikai/p/8878170.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