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logic_基于正交滤波器组的语音SBC算法

1972 年,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CITT )制订了关于 64kb/s 脉冲调制( PCM )语音编码标准的 G.711 建议
1984 年, CCITT 公布了关于 32kb/s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编码标准的 G.721 建议
1988 年, CCITT 开始研究符合进入公用网要求的 16kb/s 语音编码标准
1988 年,西欧公布了 GSM 标准,其语音编码采用了 13kb/s 具有长时预测的规则脉冲激励的线性预测方案
1990 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布了 4.15kb/s 改进型多带激励语音编码标准
1993 年,美国国防部语音信号数字处理协会开始选择新的国防部 2.4kb/s 语音编码标准
概念:首先使用带通滤波器组将语音信号分割成若干个频带(子带),然后用调制的方法对滤波后的信号(子带信号)进行频谱平移变成低通信号(基带信号),以利于降低取样率进行抽取;再利用奈奎斯特速率对其进行取样,最后再分别进行编码处理
产生及发展:

    1976年,由Crochiere等人首先提出

    1985年,Onel将子带编码推广到图像编码

    现在,子带编码已成为标准的主体技术框架,广泛应用于第三、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中

 

 

将信号分带后可以去除各带信号之间的相关性
对不同子带合理地分配比特数,可以使重建信号的量化误差谱适应人耳听觉特征,获得更好的主观听音质量
各子带内的量化噪声相互独立,这样就避免了输入电平较低的自带信号被其他子带的量化噪声所淹没
 

由于各子带之间有混叠的滤波器组,如果按理想带通的奈奎斯特取样率对子带信号取样,则会产生混叠。为了减少混叠造成的失真,滤波器的滚降特性必须陡峭,这也要求滤波器组的阶数较高。在数字实现中,往往需要才用128-256阶甚至更高的FIR滤波器才能使混叠效应不至于对子带编码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这就无疑使实现子带滤波器组的运算负担太重,增加了硬件复杂度及成本。

      正交镜像滤波器组就能解决混叠影响问题,对滤波器的滚降特性可以大大降低要求,一般只要用16-32阶就足够了,从而使子带编码系统的实现大为简化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csss22/article/details/10860588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