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系列] 82. 详解哈希结构解决哈希冲突及模拟实现闭散列、开散列

1. 哈希概念

顺序结构以及平衡树中,元素关键码与其存储位置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因此在查找一个元素时,必须要经过关键码的多次比较。顺序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 ( N ) O(N) ,平衡树中为树的高度,即 O ( l o g N ) O(logN) ,搜索的效率取决于搜索过程中元素的比较次数。

理想的搜索方法:可以不经过任何比较,一次直接从表中得到要搜索的元素。 如果构造一种存储结构,通过某种函数(hashFunc)使元素的存储位置与它的关键码之间能够建立一一映射的关系,那么在查找时通过该函数可以很快找到该元素。

当向该结构中:

  • 插入元素
    根据待插入元素的关键码,以此函数计算出该元素的存储位置并按此位置进行存放
  • 搜索元素
    对元素的关键码进行同样的计算,把求得的函数值当做元素的存储位置,在结构中按此位置取元素比
    较,若关键码相等,则搜索成功

该方式即为哈希(散列)方法,哈希方法中使用的转换函数称为哈希(散列)函数,构造出来的结构称为哈希表(Hash Table)(或者称散列表)<\font>

例如:数据集合 {1,7,6,4,5,9};

哈希函数设置为:hash(key) = key % capacity; capacity 为存储元素底层空间总的大小。
x
用该方法进行搜索不必进行多次关键码的比较,因此搜索的速度比较快

其查找效率达到 O ( 1 ) O(1) ,但是它是一张不满的表,即离散表,也就造成了空间浪费,这就是很常见的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font>

问题:按照上述哈希方式,向集合中插入元素 44,会出现什么问题?

2. 哈希冲突

对于两个数据元素的关键字 k i k_i k j k_j ( i ! = j ) (i != j) ,有 k i ! = k j k_i!=k_j ,但有: H a s h ( k i ) ! = H a s h ( k j ) Hash(k_i)!=Hash(k_j) 即:不同关键字通过
相同哈希哈数计算出相同的哈希地址,该种现象称为哈希冲突或哈希碰撞。

把具有不同关键码而具有相同哈希地址的数据元素称为“同义词”。

发生哈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

3. 哈希函数

引起哈希冲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哈希函数设计不够合理。 哈希函数设计原则:

  • 哈希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包括需要存储的全部关键码,而如果散列表允许有 m 个地址时,其值域必须在 0 到 m-1 之间
  • 哈希函数计算出来的地址能均匀分布在整个空间中
  • 哈希函数应该比较简单

常见哈希函数

  1. 直接定制法(常用)
    取关键字的某个线性函数为散列地址:Hash(Key)= A*Key + B
  • 优点:简单、均匀
  • 缺点:需要事先知道关键字的分布情况 使用场景:适合查找比较小且连续的情况 面试题:字符串中第一个只出现一次字符
  1. 除留余数法(常用)
    设散列表中允许的地址数为m,取一个不大于 m,但最接近或者等于 m 的质数 p 作为除数,按照哈希函数:Hash(key) = key% p(p<=m),将关键码转换成哈希地址
  2. 平方取中法(了解)
    假设关键字为 1234,对它平方就是 1522756,抽取中间的 3 位 227 作为哈希地址; 再比如关键字为 4321,对它平方就是 18671041,抽取中间的 3 位 671(或 710)作为哈希地址
  • 平方取中法比较适合:不知道关键字的分布,而位数又不是很大的情况
  1. 折叠法(了解)
    折叠法是将关键字从左到右分割成位数相等的几部分(最后一部分位数可以短些),然后将这几部分叠加求和,并按散列表表长,取后几位作为散列地址。
  • 折叠法适合事先不需要知道关键字的分布,适合关键字位数比较多的情况,如123456,就可变为 123+456 的形式
  1. 随机数法(了解)
    选择一个随机函数,取关键字的随机函数值为它的哈希地址,即 H(key) = random(key),其中 random 为随机数函数。
  • 通常应用于关键字长度不等时采用此法
  1. 数学分析法(了解)
    设有 nd 位数,每一位可能有 r 种不同的符号,这 r 种不同的符号在各位上出现的频率不一定相同,可能在某些位上分布比较均匀,每种符号出现的机会均等,在某些位上分布不均匀只有某几种符号经常出
    现。可根据散列表的大小,选择其中各种符号分布均匀的若干位作为散列地址。例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设要存储某家公司员工登记表,如果用手机号作为关键字,那么极有可能前 7 位都是 相同的,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后面的四位作为散列地址,如果这样的抽取工作还容易出现冲突,还可以对抽取出来的数字进行反转(如 1234 改成 4321)、右环位移(如 1234 改成 4123)、左环移位、前两数与后两数叠加(如 1234 改成 12+34=46)等方法。
  • 数字分析法通常适合处理关键字位数比较大的情况,如果事先知道关键字的分布且关键字的若干位分布较均匀的情况

注意:哈希函数设计的越精妙,产生哈希冲突的可能性就越低,但是无法避免哈希冲突

4. 解决哈希冲突

解决哈希冲突两种常见的方法是:闭散列开散列

4.1 闭散列

闭散列:也叫开放定址法,当发生哈希冲突时,如果哈希表未被装满,说明在哈希表中必然还有空位置,那么可以把key存放到冲突位置中的“下一个” 空位置中去。那如何寻找下一个空位置呢?

4.1.1 线性探测

比如以下这个场景:
例如:数据集合 {1,7,6,4,5,9};
x现在需要插入元素 44,先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哈希地址,hashAddr 为 4,因此 44 理论上应该插在该位置,但是该位置已经放了值为 4 的元素,即发生哈希冲突。

线性探测:从发生冲突的位置开始,依次向后探测,直到寻找到下一个空位置为止。

  • 插入

    • 通过哈希函数获取待插入元素在哈希表中的位置
    • 如果该位置中没有元素则直接插入新元素,如果该位置中有元素发生哈希冲突,使用线性探测找到下一个空位置,插入新元素
  • 查找

    • 首先以哈希函数计算 hashAddr,直接进行查找,若找到了直接返回即可
    • 若找不到,线性探测就一直向后找,若找到了一个空位置,说明该元素不在哈希表内
  • 删除
    采用闭散列处理哈希冲突时,不能随便物理删除哈希表中已有的元素,若直接删除元素会影响其他元素的搜索。 比如删除元素 4,如果直接删除掉,44 查找起来可能会受影响。因此线性探测采用标记的伪删除法来删除一个元素。

4.1.2 闭散列及线性探测模拟实现
#pragma once

#include <map>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 哈希表每个空间给个标记
// EMPTY此位置空, EXIST此位置已经有元素, DELETE元素已经删除
enum State{
	EMPTY,
	EXIST,
	DELETE
};

class dealInt
{
public:
	int operator()(int n)
	{
		return n;
	}
};

class dealString
{
public:
	int operator()(const string & n)
	{
		int sum = 0;
		int seed = 131;

		for (const char & c : n)
		{
			sum = sum * seed + c;
		}

		return sum & 0x7FFFFFFF;
	}
};
 
// 注意:假如实现的哈希表中元素唯一,即key相同的元素不再进行插入
// 为了实现简单,此哈希表中我们将比较直接与元素绑定在一起
template<class K, class V, class SW = dealInt>
class hashTable
{
	struct elem
	{
		pair<K, V> m_val;
		State m_state;

		elem(const K & key = K(), const V & val = V(), State state = EMPTY):
			m_val(key, val),
			m_state(state)
		{}
	};

	vector<elem> m_table;
	size_t m_size;

	static long long s_m_primeTable[30];
	int m_primePos;
public:
	hashTable(size_t capacity = s_m_primeTable[0]) :
		m_table(capacity),
		m_size(0),
		m_primePos(0)
	{}

	size_t capacity()
	{
		return m_table.size();
	}

private:
	int hashFunc(const K & key)
	{
		SW func;
		return func(key) % capacity();
	}

	void reserve()
	{
		vector<elem> tmp;

		m_table.swap(tmp);
		m_table.resize(s_m_primeTable[++m_primePos]);

		m_size = 0;
		for (auto & e : tmp)
		{
			if (e.m_state == EXIST)
			{
				insert(e.m_val);
			}
		}
	}

public:

	bool insert(const pair<K, V> &val)
	{
		if ((long long)size() * 100 / capacity() >= 75)
		{
			reserve();
		}

		int n = hashFunc(val.first);

		while (m_table[n].m_state == EXIST)
		{
			if (m_table[n].m_val.first == val.first)
			{
				return false;
			}

			n++;
			if (n == capacity())
			{
				n = 0;
			}
		}
		m_table[n].m_val = val;
		m_table[n].m_state = EXIST;

		m_size++;
		return true;
	}

	int find(const K & key)
	{
		int n = hashFunc(key);

		while (m_table[n].m_state != EMPTY)
		{
			if (m_table[n].m_state == EXIST && m_table[n].m_val.first == key)
			{
				return n;
			}
			n++;
			if (n == capacity())
			{
				n = 0;
			}
		}
		return -1;
	}

	bool erase(const K & key)
	{
		int ret = find(key);
		if (ret < 0)
		{
			return false;
		}
		else
		{
			m_table[ret].m_state = DELETE;
			m_size--;
		}
	}

	size_t size()
	{
		return m_size;
	}

	bool empty()
	{
		return m_size == 0;
	}

	void Swap(hashTable<K, V>& ht)
	{
		m_table.swap(ht.m_table);

		size_t tmp;

		tmp = m_size;
		m_size = ht.m_size;
		ht.m_size = tmp;
	}
};

template<class K, class V, class SW>
long long hashTable<K, V, SW>::s_m_primeTable[30] = {
        11,         23,         47,         89,        179,
       353,        709,       1409,       2819,       5639,
     11273,      22531,      45061,      90121,     180233,
    360457,     720899,    1441807,    2883593,    5767169,
  11534351,   23068673,   46137359,   92274737,  184549429,
 369098771,  738197549, 1476395029, 2952790016u, 4294967291u
};

上面的 HashTable 的简单实现考虑了 key 不为整形的情况,并提供了转整形的方法。哈希函数采用处理余数法,被模的 key 必须要为整形才可以处理。

除留余数法,最好模一个素数,如何每次快速取一个类似两倍关系的素数?我们在上面给出了一张素数表,进行筛选即可。

4.1.3 什么时机增容,如何增容

这个是个重点,结合 vector 等各类容器增容特点会经常考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常我们设定载荷因子为 0.75,当增容过后,里面所有的元素必须重新插入。

// 在此载荷因子设置为 0.7
void CheckCapacity()
{
    if(_size * 10 / _ht.capacity() >= 7)
    {
        HashTable<K, V, HF> newHt(GetNextPrime(ht.capacity));
        for(size_t i = 0; i < _ht.capacity(); ++i)
        {
            if(_ht[i]._state == EXIST)
                newHt.Insert(_ht[i]._val);
        }
        
        Swap(newHt);
    }
}
4.1.4 线性探测优缺点
  • 线性探测优点:实现非常简单
  • 线性探测缺点:一旦发生哈希冲突,所有的冲突连在一起,容易产生数据“堆积”,即:不同关键码占据了可利用的空位置,使得寻找某关键码的位置需要许多次比较,导致搜索效率降低。

如何缓解呢?

4.1.5 二次探测

线性探测的缺陷是产生冲突的数据堆积在一块,这与其找下一个空位置有关系,因为找空位置的方式就是挨着往后逐个去找,因此二次探测为了避免该问题,找下一个空位置的方法为: H i = ( H 0 + i 2 ) H_i= (H_0 +i^2 )% m ,或者: H i = ( H 0 i 2 ) H_i= (H_0 -i^2 )% m 。就是跳着找,类似于算法竞赛中的 倍增 这个概念。可以进行前后倍增式的查找,以提高效率,其中: i = 1 , 2 , 3 i = 1,2,3… H 0 H_0 是通过散列函数 H a s h ( x ) Hash(x) 对元素的关键码 k e y key 进行计算得到的位置,m 是表的大小。 对于以下情况中如果要插入 44,产生冲突,使用解决后的情况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研究表明:当表的长度为质数且表装载因子 a 不超过 0.5 时,新的表项一定能够插入,而且任何一个位置都不会被探查两次。因此只要表中有一半的空位置,就不会存在表满的问题。在搜索时可以不考虑表装满的情况,但在插入时必须确保表的装载因子 a 不超过 0.5,如果超出必须考虑增容。

因此:闭散列最大的缺陷就是空间利用率比较低,这也是哈希的缺陷。

4.2 开散列

为了解决 闭散列 所存在的缺陷,大佬们发明出对应的 开散列unordered_mapunordered_set 的底层实现就依靠 开散列

4.2.1 开散列概念

开散列法又叫链地址法(开链法),首先对关键码集合用散列函数计算散列地址,具有相同地址的关键码归于同一子集合,每一个子集合称为一个桶各个桶中的元素通过一个单链表链接起来,各链表的头结点存储在哈希表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即为简单的开散列结构,其容量为 10,就相当于一个容量大小为 10 的数组,其存放的 10 个元素就是存放的 10 个链表的头结点,后面挂的就是这 10 个单链表,这个数组的每一个元素就被称为 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我们对开散列进行插入的时候,能够我们首先需要遍历对应桶中的所有元素,若不存在,则直接插入即可(在此先不考虑是头插还是尾插),若存在,由于 map 不允许重复元素的出现,则直接返回 false 即可。

从上图可以看出,开散列中每个桶中放的都是发生哈希冲突的元素。

4.2.2 开散列增容

桶的个数是一定的,随着元素的不断插入,每个桶中元素的个数不断增多,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一个桶中链表节点非常多,会影响的哈希表的性能,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对哈希表进行增容,那该条件怎么确认呢?

开散列最好的情况是:每个哈希桶中刚好挂一个节点,再继续插入元素时,每一次都会发生哈希冲突,因此,在元素个数刚好等于桶的个数时,可以给哈希表增容。

在闭散列中,当哈希表增容,我们需要将原有哈希表中的所有元素进行重新插入。相同的是,开散列在此进行预闭散列相同的操作,它也需要将原有表中数据统一进行重新插入。因为映射后的位置发生变化,必须进行这样的操作。这个时间成本的浪费是比不可少的。

4.2.3 开散列模拟实现
#pragma once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 模板类
template<class T>
class HashBucketNode
{
	T m_val;
	HashBucketNode<T> * m_next;

	HashBucketNode(const T & val = T()) :
		m_val(val),
		m_next(nullptr)
	{}

	template<class T, class SW>
	friend class HashSet;
};

// 处理 int
class dealInt
{
public:
	int operator()(int n)
	{
		return n;
	}
};

// 键值类型 T 和处理方式,不传入则默认为 int
template<class T, class SW = dealInt>
class HashSet
{
	vector<HashBucketNode<T> *> m_data;
	size_t m_size;

	static long long s_m_primeTable[30];
	
	// 标记素数表位置
	int m_primePos;
public:
	// 初始大小,素数表第一个元素
	HashSet(size_t capacity = s_m_primeTable[0]) :
		m_data(capacity, nullptr),
		m_size(0),
		m_primePos(0)
	{}

private:
	int hashFunc(const T & key)
	{
		SW func;
		return func(key) % capacity();
	}

	void checkCapacity()
	{
		if (m_size == capacity())
		{
			// 保存原有的capacity
			int mcapa = capacity();
			// ++m_primePos确定下一个素数表中素数大小
			vector<HashBucketNode<T> *> tmp(s_m_primeTable[++m_primePos], nullptr);
			// tmp成为新的m_data,交换两vector容器的元素,swap方法注意使用
			m_data.swap(tmp);
			m_size = 0;

			int i;
			HashBucketNode<T> * cur;
			// 双重遍历,遍历数组中的所有链表元素
			// 遍历旧vector所有桶
			for (i = 0; i < mcapa; i++)
			{
				// 遍历桶中链表的所有元素进行重新插入
				for (cur = tmp[i]; cur; cur = cur->m_next)
				{
					insert(cur->m_val);
				}
			}
		}
	}

public:
	bool insert(const T & val)
	{
		// 插入条件
		// 1. 桶为空直接进行头插
		// 2. 桶不为空查看hashnum是否已经在桶中
		checkCapacity();

		int hashnum = hashFunc(val);
		HashBucketNode<T> * tmp;

		if (m_data[hashnum])
		{
			// 遍历链表
			for (tmp = m_data[hashnum]; tmp; tmp = tmp->m_next)
			{
				if (tmp->m_val == val)
				{
					return false;
				}
			}
		}

		// 链表头插
		tmp = new HashBucketNode<T>(val);

		tmp->m_next = m_data[hashnum];
		m_data[hashnum] = tmp;

		m_size++;
		return true;
	}

	
	bool erase(const T & val)
	{	
		// 删除条件
		// 1. 若桶为空,则直接返回即可
		// 2. 若为头删,执行链表头删即可
		// 3. 若为后删,执行链表正常删除即可
		
		int hashnum = hashFunc(val);
		HashBucketNode<T> * tmp;

		if (!m_data[hashnum])
		{
			return false;
		}

		// 头删
		if (m_data[hashnum]->m_val == val)
		{
			tmp = m_data[hashnum];
			m_data[hashnum] = tmp->m_next;
			delete tmp;

			m_size--;
			return true;
		}
		
		// 后删,遍历链表,删除
		else
		{
			for (tmp = m_data[hashnum]; tmp->m_next; tmp = tmp->m_next)
			{
				if (tmp->m_next->m_val == val)
				{
					HashBucketNode<T> * cur;
					cur = tmp->m_next;
					tmp->m_next = cur->m_next;
					delete cur;

					m_size--;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

	HashBucketNode<T> * find(const T & val)
	{
		int hashnum = hashFunc(val);

		HashBucketNode<T> * cur;
		for (cur = m_data[hashnum]; cur; cur = cur->m_next)
		{
			if (cur->m_val == val)
			{
				return cur;
			}
		}
		return nullptr;
	}

	void clear()
	{
		// 清理两种方法
		// 1. 一直进行链表头删即可
		// 2. 一直进行后删,最后进行头删即可
		HashBucketNode<T> * tmp;
		for (auto & head : m_data)
		{
			while (head)
			{
				tmp = head;
				head = head->m_next;
				delete tmp;
			}
		}
		m_size = 0;
	}

	size_t capacity()
	{
		return s_m_primeTable[m_primePos];
	}
};

template<class T, class SW>
long long HashSet<T, SW>::s_m_primeTable[30] = {
	11, 23, 47, 89, 179,
	353, 709, 1409, 2819, 5639,
	11273, 22531, 45061, 90121, 180233,
	360457, 720899, 1441807, 2883593, 5767169,
	11534351, 23068673, 46137359, 92274737, 184549429,
	369098771, 738197549, 1476395029, 2952790016u, 4294967291u
};

4.3 开散列与闭散列比较

开散列应用链地址法处理溢出,需要增设链接指针,似乎增加了存储开销。事实上: 由于闭散列开地址法必须保持大量的空闲空间以确保搜索效率,如二次探查法要求装载因子 a <= 0.7,而表项所占空间又比指针大的多,而开散列的 size == capacity 时才进行扩容,所以使用开散列链地址法反而比开地址法节省存储空间,这也是哈希容器底层实现所采用的方式

发布了35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59 · 访问量 7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l_puyu/article/details/10487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