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高效工作?

职场人很容易有这样的感觉:起早贪黑忙不完的工作,能写到绩效里的工作成果却很少。

经年累月,逐渐丧失对工作最初的热情。时常自我打气才能投入新的一天,好状态没坚持多久,待处理的事情纷沓而来,忙得焦头烂额,却越做越乱……

时间永远不够用,个人生活总被加班占满,但升职加薪却没有青睐过自己。

低效工作导致人平庸。每天跟着大脑惯性运转,机械重复性的去做事,没有深究其本质的意义。很多人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只想尽快完成,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只用过往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没有想过总结和改进的办法。

不难发现,付出与结果不对等的原因,无非是投入的时间精力都是无效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碌不堪却没有太大成长,找不到自我价值认同。只有真正地提高效率,才能获得充实感、幸福感。为忙碌而忙碌,永远无法产出正向结果。追求质量和效率的人生,才能使人进步。

如何从普通人之间脱颖而出?优秀者的好习惯,在于能更有效的管理时间、能量和注意力。结果体现能力,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的成果,高效能规划时间、能量和注意力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有果必有因,低效生活的成因,在学生和成年人身上,出奇的一致,无外乎这三种:

技术层面的欠缺因为工作不熟练,没有成功掌握技巧,导致工作进程慢,容易出现大量错误,一遍遍返工。需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掌握要领,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多给自己耐心,才能琢磨出门道;

不擅长及时沟通三思而后行,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开始执行之前不思考不确认。虽然热情满满的开始,但是行驶轨道已经偏离,有想法就盲目向前冲,最后和领导确认的时候,才发现千差万别。慢下来,仔细斟酌这是不是工作进程要的最终结果,再去行动;

不成熟的心理原因因为不喜欢这件事,内心开始抵触,最直接的表现为拖延症。心不在焉的去执行,导致进程不断滞后,很难有效产出工作结果。万事只有开头难,有个端正的心态,培育出兴趣,用心去做,才能享受克服困难后带来的乐趣。

这三种原因很容易形成恶性闭环。因为刚上手操作不熟练,导致进度变慢。慢人一步却不敢及时沟通,导致结果离题万里,加班加点做的都是无效工作,领导不认可,自己产生了情绪问题,厌烦工作,害怕工作,最后整天拖拉,丧失工作的热情。

坐而论道,不如立而起行。想要得到事半功倍的高效率生活,只有去改变,真正的改变来自行动之后,想要真正地提高效率,不妨日常工作中,将这六种办法付诸于实践:

1、筛选出核心内容

信心满满的开始列计划,灰头土脸的失望而归。你是否陷入这种误区?制定笼统宽泛的计划,执行的时候发现,困难重重,行动力降低一大半。比如说,像这样一句话统筹全部的计划清单:

整理会议报告

今天完成PPT制作

每天健身两个小时

......

其实只需要不停的去分解计划,就能梳理出清晰的脉络骨架。经过拆分梳理,做事的时候画面感变强。只需要多深入几步,做计划时写几行字,但执行时大脑非常轻松,避免手忙脚乱,大大节省珍贵的认知资源。

人的大脑处理任务的方式是单线程的,只存在思考和行动两个选项。当在计划表上详细列出步骤时,就为大脑扫清了思考该做什么的障碍,自然就能有条不紊的去行动。

2、有全局观,放弃完美主义

一些人在执行的过程中,会过多考虑细节、美化这些事,确保万无一失才开始。除了效率低下,还容易忽略最关键问题,如截止时间、大的逻辑框架和衔接等。不知不觉已经偏离目标,其实比纠结于步骤更重要的是目标自律。

执拗于某个细节会让关注点跑偏。比如:计划要写一篇年中总结,纠结于完美的题目,迟迟没有下笔去开始。如果发现一个半小时才写个题目和开头,那么接下来他就会人为加速,忽略整体的效果,最后弄个虎头蛇尾的结局。这不就是跑偏了么?真正的目标导向,应该是写完总结——反思归纳——不断成长,而非攻克细节。

工作中类似的问题还有:谈了很多渠道,却不是真正重要的。“搞定核心渠道、拿到销量”才是你的真实目标。打无数个电话回访客户不是重要的,拿下核心客户才是真正的目标。从第一个电话就要在心里默念“搞定他、搞定他”,而不是“打完,下一个,打完,下一个”,这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很多人时间管理的很好,但问起结果却不如所愿。因此,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目标管理。

想得非常完善之后再做就能成功的事情,世上并不存在。与其纠结细节,不如先行动起来,先破局搭建框架,之后再优化升级。职场里没有苦劳,只有功劳。

3、沉淀之后懂得输出

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本质是处理信息,步骤是:输入-处理-输出。互联网时代,触手可得各种学习资源,只要愿意,往大脑里输入内容不费吹灰之力。无论是阅读文章还是书籍,听音频还是上网课,本质上都是在输入内容。这原本只是学习的最基础步骤,而很多人之前只是简单粗暴的吸收知识,没有自己的内容输出与理解,懒惰的惯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为什么不愿意输出呢?因为输入比输出更简单,消费内容比生产内容更轻松。可惜,越是轻松的事情越没什么学习效果。每天疯狂塞进大脑里内容,却不加以归纳和整合,那信息与信息之间只是零星碎片,而不是一张紧密联结的知识网。

所以,尽管有阅读的习惯,但没有认真做笔记和思考,仍是一知半解,沟通和写作的时候却无法表达出来。想改变这种现状,要学会输出内容。因为只有在输出时,大脑才会调动一切资源处理接收到的信息,从认知的表层达到深度加工的效果,变成自己的知识。

4、集中处理琐碎信息

每天网页不断弹出各种新闻资讯,收到邮件或消息提醒后,你会不会点开界面,打开第一时间答复?看似不错过任何消息通知,以为这样是高效能,其实损耗了不少精力。频繁的查看邮件或回复微信,是高效办公的大敌。每查看一次,都会从原来需要专注的工作上转移注意力。不停的来回切换频道,根本不可能能高效工作。

真正的高效能人士,每天只在特定时间处理邮件,比如早上、中午、下班前一个小时;限定每天打电话、查看微信、发送消息的次数;每周挑出专门的时间段,做那些费时却低回报的工作,一口气把杂事给处理完毕,才能安心去做更重要的工作。

5、珍惜时间,凡事提前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有一项研究发现:习惯早起的人,不仅能有更好的生活状态,身体更健康,也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到幸福。日本的中岛孝志学者,因为早起,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还对他在学习、财富、人脉上都有所帮助。

《4点起床》就是他时间管理的经验之谈,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把成功人士的习惯变成自己的。毕竟,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时间,是提升自己的不二良机。早晨是工作、学习和自我投资的最佳时间。

王健林的一张“作息表”曾引发网络热议。他破晓前就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实际上,不只是王健林,很多成功人士都有早起的习惯。李嘉诚每天早6:00起床,然后健身、处理事务;巴菲特每天6:45起床,连续阅读5份报纸,9:00前走进办公室;乔布斯早晨6:00起床,能工作两个小时,还能陪孩子一起吃早餐、做功课……

看来优秀的人都善于利用早起的时间。我们大可不必4点起床,但是早半个或一个小时,来规划一天的活动内容,所有工作都能提前进行,工作状态也会变得更积极。比如在地铁等交通工具上完成完成计划工作。因为早起,我们将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更从容地进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提早进入工作状态。

6、无视干扰,保持专注

有人去拜访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禅师:“禅师,您也要用功修道吗?”慧海禅师回答:“当然!”此人又问:“怎样用功呢?”慧海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他不解地回答:“这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禅师说:“我和你理解的有所不同。”此人又问:“哪里不一样呢?不都是吃饭睡觉吗?”慧海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用功修道需专注无杂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专注。专注很重要,但真正做到的人没几个。

一堆工作放在面前,想集中处理完,会严重减损效能,让人措手不及压力更大,更容易犯错,产生焦虑感,力不从心。在不同任务之间来回切换,还会耗费更多时间和注意力。那些同时做一堆事情所产生的“我效率很高”,都是错觉。一天到晚,只是低效忙碌。一心一用,一次只专心处理一项任务,工作学习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很多人有过这种状态:做着PPT想着联系客户,打完电话发现报表没做完,做着报表,想着还有几个单子没走OA流程。事情还没做,大脑已经陷入混乱状态,不知道从哪件事开始。

人的大脑非常不善于在同一时间有意识的处理多种想法,只适合产生思想,不适合存储思想。所以,要想实现高效能,就必须及时清空大脑内的想法,把需要完成的任务用纸笔列出来,分清轻重缓急去完成,才是高效能的工作态度。

如果放弃最基本的思考,如愚公一般,吭哧吭哧地搬完一座山,却始终看不到一旁的康庄大道,这便不叫努力,而只是在用努力的幻象自我欺骗。没有效率的人生,只能叫活着。

一天24小时,有人感叹他的生活只有工作,有人却利用有限的时间活出别样的风景。用心做好当下每件事,开启崭新的阶段,拒绝做“无效率青年”,远离低质量的忙碌,高效率的人生将带来别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hoading/p/12366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