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花费约1min阅读时间)

  • 后期文章陆续登在公众号

  • 故事内容

1907年,近代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跟他的好朋友卡尔森打赌,詹姆士对卡尔森说,过不了多久我就会让你养一只鸟。卡尔森不以为然,他根本就不信,因为他从来啊就没有想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在卡尔森的生日聚会上,詹姆士送给了他一个空的鸟笼。卡尔森笑了,说,我就当它是件精美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可自那以后,每次有朋友来卡尔森家做客,朋友们看到那个空的鸟笼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向朋友们解释自己没养过鸟,但这样的回答却是迎来了朋友们困惑甚至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真的去买了一只鸟,詹姆士的鸟笼效应还就真的奏效了。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它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就是“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很多。记得对某位在度麦学苑做过心理咨询的求助者说过这样一件事:某人偶尔逛街发现一个漂亮的扣子,价格不贵,于是买了下来;然后就觉得得用上它,所以买了一块布;怕浪费了布,于是找裁缝做了件衣服;接着发现这件衣服需要一条裤子来搭配;后来,又感觉这套衣服得搭配一个合适的包包……这个人原本只是喜欢一个扣子而已。

所以,“鸟笼效应”的确是人类难以摆脱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遍及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及早觉察并有效改变“鸟笼效应”对自己的影响呢?

其实,人之所以很难摆脱“鸟笼效应”,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个“贪”字。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对于已经属于自己的物品,我们通常不会轻易舍弃,但是,为了搭配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物品或满足与之相适应的其他需求,却会陷入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循环之中。尤其是当周围的人不断去询问或建议的时候,要摆脱这个“鸟笼”就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要摆脱“鸟笼效应”的影响,就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及时觉察,二是敢于舍弃。

及时觉察能帮助我们发现那只“鸟笼”。生活中,这样的“鸟笼”无处不在:朋友偶尔馈赠的礼物,购物时偶尔心动却无实际作用的物品,再或者内心不时冒出的“贪欲”。如果我们能及时觉察并发现这些“鸟笼”的存在,就为我们摆脱这种心理状态提供了可能。

而敢于舍弃则能够让我们避免成为“笼中之鸟”。发现“鸟笼”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冷静分析,并适当舍弃。有个故事能给我们很好的提醒:有个人要搬家,大部分家具都处理掉了,只剩下一个非常雅致的书桌,价格昂贵却卖不了多少钱,于是干脆赠送给自己的邻居作为纪念。邻居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但却引发了一系列效应。这张雅致的书桌让邻居家里的其他家具都显得不协调起来,于是从更换一张椅子开始,邻居慢慢地把所有的家具都更换了,甚至重新了装修了房子。

假如这个邻居能及时觉察到书桌这个“鸟笼”,并冷静分析一下自己真正的需求,就有可能摆脱这样的心理,而只是单纯地把这张桌子作为一个纪念品收藏在这里。当然,还有周围人的影响所带来的后续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他的眼光里。对于他人的认可,我们开心喜悦;对于他人的质疑,我们则会产生自我怀疑。而“鸟笼效应”中最让人难以摆脱的部分,就是他人对自己的影响。

因此,“敢于舍弃”不只是意味着我们要面对自己内心的“贪欲”,更重要的一环是要能够在他人的建议和质疑中保持初心,及时觉察,冷静分析,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当能够做到以上两点,难以摆脱的“鸟笼效应”将会随着我们的自我成长而变得无足轻重,不再成为困扰我们轻松生活的障碍和理由。

 转载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3803336360478897&wfr=spider&for=pc

发布了57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63 · 访问量 8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1503009/article/details/8931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