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曼的《信息系统架构框架的扩展与定义》

在《信息系统架构框架》发布5年后,1992年,索沃和扎克曼共同发表了“Extending and formalizing the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即《信息系统架构框架的扩展与定义》。在这篇文章中,对信息系统分析的角度扩展到6列5行,共30个格。6列分别是what, how, wher, who, when, why。5行分别是:范围、业务模型、系统模型、技术模型、组件。对应的5个角色分别是规划者、所有者、设计师、开发商、分包商。在描述方式上,作者也是煞费苦心,文字表述不够精确,逻辑符号又非常难懂,最终选用概念图的方式。于是邀请了 John Sowa,也就是索沃,概念图的设计者,参加创作。

之所以要分为6列,每列仅关注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余,是为了控制复杂度,例如仅仅设计系统流程的复杂度就已经很高了。然而,实体、流程、分布都是对同一家企业的抽象,设计者脑中必须时刻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蓝图,因为三者中任何一个都对其它两个有重要影响。

文中对当时的几种开发工具和技术的优点和局限做了点评。

  • 流程图:1945年由 John von Neumann 提出,是使用最久、最广泛的分析工具。流程图关注的是计算机要执行的操作和顺序,适合演示算法,但仅仅是在操作数据时顺带提及数据结构。
  • E-R 图:是流行的用于展示实体类型、属性、相互关系的图形表示法。问题在于它一般展示不全(属性太多,画不下),而且忽略了实体间的相互操作。
  • 关系数据库:适合管理结构化数据,但不适合管理非结构化数据。
  •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重点关注对象及其方法,但在应对复杂查询时不如关系数据库。

文中指出,这些工具和技术都专注于某一个方面,无法体现出整个信息系统的全貌,也无法表现信息系统与企业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信息系统架构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发布了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372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effreeeeeey/article/details/10408916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