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

这本书写了作者去法国巴黎的一些见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思考,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它是进步的,是革命的,是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是值得赞颂的。我为甚这样认为,因为有人告诉我,这是事实,而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究竟这个评价是否正确。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惰性,与其去思考,不如直接接受结论。好的教育,不是告诉你它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把事实呈现给你,然后你自己去评价它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活的明白的人是懂得思考的人,而人活在这个世界之上,就应该是懂得分辨最基本的好与坏,如果连这个都活不明白,就罔为世人,白白的活在这个世界之上,浪费空气了。人不能任性的活着,如果任性的去活着的话,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在林达的笔下,我对于发过路易十六的统治时期,即18世界的法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其实当时已经是一个社会相当宽松的社会,巴士底监狱被攻陷的时候只关了9个人在里面,当时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卢梭提出的契约论,伏尔泰的启蒙思想等。很多在当时统治阶级看来非常的危险的思想,但是法国人的血液中仿佛有着一种对于文化的天然的亲近感,及时关押了这些思想异端者,也很快就把他们放出来了,而且法国革命完全是一些贵族发起的。最著名的是拉法也特,他是法国的贵族,然而基于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他卖掉自己的城堡,去支持美国的独立革命,在我们看来非常荒唐的行为,却是他毕生的理想,想想自己,感觉好像连一个200年前的人的觉悟都不如。对于他来说,活着就是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就是说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主张君主立宪。

法国大革命有了另外一种解读。法国大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通知,是为了自由平等博爱,然而当就的阶级被推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血腥的屠杀,社会应该是越来越文明,但是这里出现了倒退。如果社会沿着拉法叶特主张的君主立宪和平的,平顺的,类似于英国一样的光荣革命一样的,完成社会的过渡,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些屠杀。。。

我们活着是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为了明白的活着,是为了一个目标活着,是为了理想活着,当社会变成这样的时候,我在想,雅各宾派的各个代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社会变成了这样,难道当时的人就喜欢杀戮吗?人性中不是有着对对于真善美的天然的追求吗?为什么会演变成大屠杀呢?

人:

拉法耶特:设计了法国过期,起草了人权宣言。

伏尔泰

卢梭

雨果

雅各宾三巨头 :罗伯斯比尔 丹东 法拉

拿破仑

路易十四

路易十六

地标:

巴士底监狱

埃菲尔铁塔

巴黎圣母院

塞纳河

卢浮宫

凡尔赛

时间:

发过大革命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wumangxing/p/1216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