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本书

壶镇的天还没北方那么冷,现在是六点半,刚吃完饭回到了公司。四楼,两千余平方漆黑的仓库旁,依然只有我一个人。微信,妈妈发来了24秒的语音,明天11月11日也是农历十月初四,我的生日。她祝我生日快乐,想吃什么就去买,让我照顾好自己;她觉得我不该待在这里,没朋友没人说话,最初还每天给我开视频,担心我会怎样。因为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已来近三个月,其实我习惯了独处,甚至还有些珍惜。人生总要多几种滋味,从来如此那该多失败啊!但当我爱的人觉得我不快乐时,我多少有了点忧伤,我不介意她的不理解但我在乎她因为我而产生的担心,我本可避免。所以我尽可能的多给她视频、语音,可渐渐的我却说不出话,我已没了可闲谈的吃喝玩乐生活,喜欢上了沉默。

这周我仔细读完了《爱的艺术》,回想起以前因为缺乏的认知得来的失败,记下写这本书中与之相关的语句,再省自身。弗洛姆以精神分析为研究方法阐述,人首先应当健全自己的人格,才能提高会爱的能力,爱必须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有爱情,爱情从来都是自由之子,从来不是控制的产物。而什么是自由?在此我分两种状态:一是独处时的自由。此时的自由并非你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去哪里想做什么做什么,它反而多来自规矩的自律。自由的人爱富不嫌贫,他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有条不紊的活出自己的节奏,旁人与环境都不会打乱他的乐章。自由并非拥有对抗世界的激情力量,更多的是安然、从容、宁静、随和,每个词语都应贯穿一生修炼。二是爱情中的自由。弗洛姆说人独处的能力便是爱一个人的能力,所以人永远要有与自己相处的本领。爱不是同一个人的特定关系,不要完全依赖对方让其成为自己的宿主、拯救者,更长久的爱情共同进步强强联合。处理好各自想要的自由,尽可能的成全对方的爱好、好习惯,而又有着共同的追求。自由的人,自然流露率性而为,独处或是爱人都应如此。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的、勇敢的、真诚的和有纪律的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在此我想到的一词是“奉献”。奉献便不以我为中心,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是别人该如何对自己好,但给予的程度才是爱一个人的能力,这就使得个体要拥有足够的精神和物质。我坚信爱对方就是爱自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是幼稚的见解,而成熟的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奉献也代表着体谅、忍让,如果我决定爱便定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固执的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给其相对自由不去放大自我主义。

成熟的人身上有一系列的态度、原则,他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有自己的内在力量为基础的谦恭。爱应该是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对大多人来讲爱的问题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努力的争名逐利让自己值得被人爱其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无关爱情。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 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郭德纲说过成熟与年龄无关,只与经历有关,我很是赞成。

爱情曾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有过衰亡,资本经济让个体间依附关系加强,情感也是如此。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那么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而已,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他们把“爱情”当作避风港,用以反对全世界,但相爱更要爱两人以外的世界。我认为爱情也在如今的中国衰亡,有些人已开始倾向独身,我不知道这群人是否明白自己有没有资格独身,我也很少听闻、看到艺术的爱情状态。但要承认一个人去健全自己的人格、获得自己的成熟、得到去爱的资本在如今的中国要用很长的时间,这便能解释晚婚的存在(这里我认为走向婚姻的才叫爱情),所以某些专家、家长需要认识。社会的环境不仅推迟了个体去得到爱情的时间,而且增加了爱情消失及走不到美满的概率,诸如人们口中常说的“现实”等,但我们不要失去拥有爱情的希望,如村上春树所说“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愿意来知你冷暖懂你悲欢”,真爱同行便能解决很多的现实问题。可悲的是90、00后的主场:一是出现了很多“我过我的我喝我的”坚守,爱的本质首先要克服自恋、自私,他们没有奉献的思想却也不去提高爱的能力;二是,在不该爱的阶段去靠近、去相互寄生,我不否认爱一定成功,但这种不合时宜的相依加大了失败的概率更又打击了人们未来提高爱的能力的渴求,这让人心倾向冷漠社会充斥灰尘。寡闻的讲,作为一个男生我也赞同张爱玲说的,大多女人心中的爱情是希望被爱。我想把这一现象的存在,比作肖申克监狱,尽管爱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我也希望让每个人都如安迪。

可有些人年轻时便有了相持的对象,他们一起成长,渐渐活成了共生有机体,我没有认识到这本书对此的研究。起初他们算不上有成熟的人格、能力,却也小概率的拥有了爱的能力,所以爱到底从何时开始呢?这样的方式没有普世价值吧?依此书的主旨,我把这一情形理解为,成熟品格是相对与对象而言的,可这样算是把对象问题作为爱情产生的起点了吧?

在此做个省略号……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068537/article/details/8393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