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的态度

  不是一篇按照一二三来介绍的东西,随着关注点写到哪里。

  Java即时编译一直没怎么明白,以前努力去想清楚,不过总结的内容还是有些不怎么能成原因。现在考虑到的是,可能主要就是为了发布快。每次重新编译的话修改大项目都要花很长时间等待,然后再验证是否可用。或许已经布在服务器上的项目也可以很快吸收新的类文件。这样做就是为了简单,不然每次更改都要等它翻译成机器码,那做小调整需要的时间太久了。它的作用或许更多体现在编码的时候,而不是运行的时候。

  Java思想就是要简单,每一个逻辑设计页面看上去简单明了,把多余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做。省出来更多的思维劳动。也铺盖了它的慢和稳。

  回收机制只是它表达“稳”的一分部。外置自动回收使得它有更大的安全性,可以不重启长时间劳作。把回收工作交出去体现它的分工能力,回收干回收的事,写代码的时候就不考虑这些事带来的烦恼。

  Java的安全还有它的异常设置,在可能出现异常的地方都要进行处理。这样的设置自然增加了代码的验证步骤,也使得事情被规定在格子里,不管肚子里的代码段多乱,它至少保证能有一定安全性。异常设置就是对安全性的思考,当然现在用起来有点冗余。我总觉得它触手太远,使用它更多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真当一个可用的工具把太多内容交给它。它本身可能负责意外错误,而不是要编进正常流程里。

  不过Java的设计一直履行它的简单原则,其它都是从犯。为了简单它可以削掉很多顾虑。于是异常用着方便就行,也不怎么管哪些代码是否适合放在异常块里处理。类似的也有反射的使用。Java的反射可以使用,但是使用的过程也表明了它本身并不那么期望会使用到这部分,因为它打破了类的整体设计,显得很繁琐。当然这些繁琐都是给计算机去处理了,在编程方看来,是简单的。

   从最开始的SSH框架,到后来基于MVC的变种,以及一些辅助工具Maven的出现。都体现了怎么简单怎么来。很多框架不再去维护Java本身的抽象逻辑,只是当它为一个工具拿来使用。

  作为编程语言本身,它除了想去实现写起来快之外,当然也更想完善自己的抽象层。它自己的面相对象抽象层。可是编写起来简单的背后,也是越来越脱离底层,越来越难以被理解。所以Java上手容易,说理解,很难。我也不理解,仍在尝试。

  或许很多设计都是只考虑当时的情况,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后来用起来发现蛮好用。也就是语言设计本身没有很广的铺展,就是起了一个好开头,并且幸运地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随着使用环境的发展,或许当时的抽象层有更多的部分需要去完善。可是使用它的人更多关注在简单好用,对这语言本身没有多少欣赏。于是写出来的扩展包可能更多去实现功能,而不是好好履行规则。

  Java提供一种简单的机制,来让代码容易安全。首先存活下来再想其它。同时在这种机制下,代码也可以很简单。在庞大的框架下,它里边的内容也可以很简单很精瘦。提供那么多保障措施并不是说要顶着那些保障措施去用,而是在这些保障范围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编写代码的时候可以少做担心,更多用在实现上。于是。

  有很多臃肿的框架,有很多臃肿的框架逻辑。并不代表一定要去使用这些框架处理。语言实现有精准的抽象层,绕多少遍都是底层和高层的连接。随着新框架的发布,可能还没有吃透这个连接过程,就要忙不迭去学习新的知识,永远停留在表层。编程是需求和计算机指令的连接,永远要去尝试弄明白这个连接过程。新内容出的太多,想做到这并不容易。只能说新内容也是人出的,朝前追赶,总有一天能追赶到更新之前。学语言本身就是这样,吃透是为了减少本身的苦恼,既然做了总要去努力弄得更清楚些。

  Java不一定是胖子。是冗是精取决于使用的人吧,我觉得是这样。有些功能是常用功能,有些功能只是为了补全它的功能集,不是需要常用的东西。想做到里边的抽象思想不绕,应该也是可以的。也就是在庞大的架构中知根知底,就像用c或汇编编写小程序那样明白每个部分的作用。

  (Java)也不一定(好),觉得喜欢里边的一些简洁风格,并尝试弄明白中。弄明白怎么用最少的计算量,以更容易理顺的方式满足需求。

  它的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简洁的代码页,一是提前保证安全的环境。这也是我理解的它的态度。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flangrean/p/11790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