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痛并快乐着

第1章 地平线断想(代序)

假如讽刺、愤怒、偏激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我一定选择以骂人为职业。但是,激愤在中国于事无补,只有坚韧的改变才是理想中国诞生的良方,哪怕在这种坚韧之中,你会有委屈甚至会有屈辱。

年轻气盛,很多事情落实不到位,理想不能很快变成现实,心里就急,就气愤,但慢慢终于明白,很多事情都有个曲折反复的过程,非得锲而不舍非得有耐心才成。于是,“不要急”就成为他心中的警句。

第2章 告别校园:在希望与迷茫中出走

很多年后,每当我回忆毕业前那一幕,心头都会涌上一种难言的情感。我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翻手为云和覆手为雨,只是当时的我还无法预知,这一幸运的结果又为我在几个月后种下了磨难的果子。但机遇的获得,于我毕竟是幸事。

我相信众人的祝福是药。

老白,哭是另一种坚强。

倾盆而下的是泪雨。

第3章 乡居一年:无所事事的历练

妈妈老了。怎么好像是一转眼的事儿,从儿子哭哭啼啼,却一转眼长大了就要离开家乡,虽然远去北京,还算是一种安慰。但以后的日子对于母亲来说,恐怕就更要孤寂一些。也许天下的母亲总是这样,孩子留在身边,日子是欢快的,可又怎能把孩子束在自己的身旁。把一手培养大的孩子放到更大的世界中去,欣慰与悲凉千缠百转地交织着,笑容与眼泪也就自然地交替着。

来回路途五十多公里,我都是骑单车往返,一天只吃上一顿饭,当时支撑我的就是:别人想要打倒你,但自己却要努力站住。

第4章 病中人生:不请自来的领悟

冰心老人,病床上的世纪同龄人告慰后来人:“生命是最重要的,有了生命才有一切。”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却一语道破天机,让我当时感慨万千。

但悲观并不意味着我每日都是消沉和绝望。过于乐观就会把世界和人生看得很美,而结果往往十有八九不尽如人意,于是受的打击就大,挫折感就多;可先把人生看得悲一些,就知道这条漫长的路上,总是会有或大或小的苦难在等着你,遭遇了也会以平常心去面对,躲过了更会窃喜。以这样的心态走长路,苦,才不会给我们那么多的打击,我们才会有更多赢的机会,生命之路其实才真正走的乐观。 因此,先把人生看透了,活着才有希望。

第6章 走进电视:略显偶然的相遇

平等智商的对话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7289831 查看本文章

而说到“无心”这两个字,倒似乎更像是一种感悟。当初走进电视是无心的,也许干什么事情都需要一点儿无心。正因为无心,抱的希望不大,失望也就不大;正因为无心,没有刻意地钻营与设计,我只能本本分分地做自己,少了表演,多了自然,少了模仿,多了本色。最后倒因为这种无心,使自己在没有什么压力的情况下一步一步上了电视路。 但愿以后好多事,自己也能平静地“无心”去做,最后能否成功其实并不重要,上路时的轻装才最珍贵。

第8章 舆论监督: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只有敢于揭自己短的人才会日益强大。

第9章 关于舆论监督的自问自答

归根到底,媒介行使的只是舆论监督的权力,而不是事无巨细地解决具体问题,因为媒体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权力。它不过是每天在社会的夜空为安全而经常敲起的警钟。

到今天,人们依然搞不懂,为什么泰坦尼克这艘大船上的领航员竟然忘了带上望远镜。结果当他们用肉眼看见冰山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而如果他们能够带上望远镜,那场海上悲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呢?

第11章 复关谈判:中国与世界的磨合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城市变成平地,几十万人遇难、致残,这样空前的历史性灾难发生了,按国际惯例,全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灾难中的中国,依然固执地对援助说了一连声的“不”,这件事在当时的世界上是被认为“不可理喻的”,可不按国际惯例出牌的中国,在极左思潮中是不管别人“理喻不理喻”的。

谈判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双方如果不能互相满足,那只有先告别然后各自走人。

第12章 香港回归:起步的兴奋与回首的遗憾

对报道的遗憾归根到底在我们自己的缺乏经验,怨天怨地怨环境不如抱怨自己,而抱怨自己也不如咬紧牙关,在心中对自己说:“是的,下一次我会对得起你,观众朋友!”

第15章 遭遇洪水:多买药少买点棺材

有一幕颇令人感动。8月22日清晨,由于我们要坐直升机航拍水情,因此很早就从驻地出发,车驶过一个广场,我看到那里有几百位市民正在悠闲地打着太极拳。想必这是他们每日的必修课,那种平和的生活气息不得不让人感慨平静生活的美好。然而一转头,在离他们打太极拳不到二百米的地方,就是堆满了麻包的松花江大堤,上面依然有人在忙碌着,还有人就睡在麻包旁。 一边是安静的市民生活,一边是写着危险的抗洪大堤,这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竟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中。我忽然在这幅画面中感受到一种人的尊严,不管危险怎样在眼前,但生活仍在继续。如果在灾难面前,失去生活的尊严,那么灾难将会把我们击败,而只要保有尊严,没有哪种灾难会持续太久的。

这次抗洪的胜利,是人的意志发挥到极限后的胜利。除去沿江民众,十八九岁的军人用他们刚从少年走进青年的肩膀担起了这个国家的危难,在感谢他们的同时,我们不该自责吗?对水利的投入一直不够,虽然表面上每年的数字在增长,但和国力增长的速度比起来,水利的增长速度是慢的。我们怎能依靠人海战术来弥补我们金钱投入的不足呢? 在很多人心里,一直对洪水有侥幸心理,像赌徒一样,总认为洪水也许明年才来,今年就先这样吧!而洪水今年真的来了,就只有在慌乱中筑一道人堤。 更何况还有腐败。九江的堤防在没出事之前还被当做固若金汤的样板工程而被媒介宣扬,表扬的话音未落,九江大堤却率先决口,原来“固若金汤”的大堤是一个“王八蛋”工程。这豆腐渣一样的大堤里埋藏着怎样的腐败和渎职呢?而这还仅是九江一地,长江堤防中,还有多少这样的蚁穴呢?因此当我们都同意“九八”洪水是天灾的同时,是不是也能在心里悄悄地告诉自己,这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祸因素。 面对“九八”抗洪,还有一种经验值得总结,由于各种媒体得到授权全面介入抗洪报道中,全中国人的心才凝聚到一起,成为战胜洪水的决定因素。无论怎样的灾情,人们应当有知情权,这样救助才会及时,胜利才会来得早一些。在1999年,其实长江的洪水也不小,但由于媒体忙于“齿轮功”的宣传,水情的报道多少有些被忽略,这似乎有些危险,因为水火从来无情,让人们更早的知道水情,也许会有更多一些人的生命被保全。但愿以后新闻媒体在灾情报道方面能有更多的自主权,以便好心的中国人能及早地伸出援手。 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在这场洪水面前暴露无遗。上游的滥砍乱伐,中游的围湖造田,行洪区成了人们的家园,这一切都使得“九八”洪水加重了太多,而这一切的出现都不是一日之“祸”,是在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的情形下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的,最后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第16章 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

其实回忆中国历史,“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驻扎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穷谁都没话说,而你富了我还穷着,那可不行。如果我一直还富不起来,那富人就是我的敌人,最好能有谁来帮着我“杀富济贫”,或者重新回到大锅饭的年月。这种心态到今日也顽固地有市场。 而这种心态对于中国改革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反向力量。

第17章 环保中国:拼出来的明天会怎样

天是高的,让人在地面上行走总会有一种通透而自由的感觉;天是蓝的,云是立体而纯白的,加上地平线上的那种嫩绿,时常提醒我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不像在北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行走,常常觉得自己像是一部只会呼吸的机器。

在故乡的时候,每日清晨似乎都是在鸟叫声中醒来,即使是在冬日,听不见鸟叫,也时常在睡梦中听到家人“又下雪了”的惊呼,然后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世界,沉醉一会儿才慢慢起床。

我们在城市中得到的越多,对这个城市越会产生一种反叛。也许今天我们在城市中忘情地拼搏,正是为了明天愉快地离开城市。

我们毕竟是自然的动物。

“你是AB型血,天生的左右为难,一边有A型的理智,一边有B型的情感,不在你心中制造战争才怪。

1993年,《东方时空》刚刚开播半年之后,冬季,我们来到清冷的武汉。在我们的报道计划中,原本没有肖想莉这个名字,然而一名当地记者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子,被父母遗弃后,被一对盲人夫妇收养,这对盲人夫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极其艰难。从六岁起,这个被收养的孩子肖想莉就担起家务重担,做饭、洗衣服,幼小的肩膀不堪重负却执著地一干就是五六年。在学校,她还是一个好学生,是学校排球队的队员,胳膊上挂着三道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故事讲得就是这样简单,但我们几个人听过之后都有一种深深的感动,也许是干电视的缘故,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幅幅画面出现了。我们想帮她一把,也想把她的事情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很多同龄的孩子知道:在他们这个欢天喜地的年龄中,有一个叫肖想莉的女孩已经勇敢地担起了一种责任。 出发点很善良,完全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一致通过了对这个片子的拍摄。

真实的肖想莉生活环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恶劣。低矮的房屋中,如果不开灯,就会显得有些看不见对方。收养她的盲人默默地坐在家中,用极其微薄的抚助金来面对生活。小小的肖想莉每日调度着这个家的生活:清晨早早起来,讨价还价着买菜,然后回家做饭,处理完家事,上学。中午一放学便急急往家赶,做饭,给盲人夫妇夹菜盛饭然后洗碗收拾,下午继续去学校上课。晚上回家,一日最后一餐又要从头忙到尾,都忙完了,爬上自己的小阁楼,开始做功课。在这样生活节奏中的肖想莉,从外表上看,要比她的同龄人瘦上一圈,脸色也几乎看不到红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的肖想莉就这样度日。

我们在感动中用纪录片的方式拍完了这个片子,然后在《东方之子》节目中第一次把一个小女孩当成了主人公,在1994年初播出了。 节目播出之后,反响强烈,瘦弱的肖想莉让屏幕前太多的观众怜爱同情和尊敬,资助与慰问自然雪片一样飞向肖想莉。 事情开始有些不妥。 1994年5月1日,我们《东方时空》节目开播一周年,由于要拍特别节目,我们在过去拍过的几名“东方之子”中选出几名重新寻访,肖想莉是其中之一。 再进肖想莉的学校,大门口的标语牌让我们有些吃惊,上面写着:“学习雷锋,学习肖想莉。”看得出,我们的节目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报道已经把肖想莉捧上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经常有单位来学校请肖想莉去演讲,肖想莉也学会了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感动别人。变化在肖想莉身上悄悄发生。

她的老师向我们介绍说:社会各界捐款众多,收养她的盲人夫妇也开始和学校产生矛盾,总觉得学校隐瞒了些什么,而肖想莉由于习惯了拆开夹着金钱的来信,因此,如果哪一封来信拆开之后里面没有钱,肖想莉就会露出不太高兴的神态;新的自行车和洗衣机也搬进了肖想莉低矮的家中,生活明显地改善了。 当肖想莉的老师把这一切讲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开始不安起来,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我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简单。

我们开始怀疑:当初我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爱这个孩子还是害了这个孩子。 事态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又过了两年,我们听武汉来的朋友讲起,肖想莉已经不见了,临走给家中留下话:学是不上了,自己要去南方闯天下,苦日子该结束了。 我们听到这个结果,都有一种当了凶手的感觉。是不是正因为我们的报道,肖想莉平静的苦日子才开始被打破,诱惑出现了,而最终,诱惑一步一步把肖想莉送上了另外一条路。 理智开始迟到地出现,莫非善良有时也是一种错误? 见到贫弱的孩子,立即想伸出援手去拉一把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火候没有掌握好,这只伸出的援手却使出了反方向的力,将被扶助者推进另外的苦难中。

理智和情感开始打仗,难分难解得让我自己都不知该站到哪一方。肖想莉的事件走向有些特殊,姑且可以算作特例,内心的审判只在我们几个人心中进行就可以了,更何况,据我所知,想流浪的肖想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了武汉的家中。生活一如往昔,不知她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抉择,今日的平静会有多久,但我作为大哥哥,衷心地祝她以后的日子顺畅些。而由此引开去,我们都该想到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该如何扶危济困?

目的只要善良就不顾及手段是否恶劣是我们过去几十年中的思维定式,多少悲苦的后果不都是因为最初的善良愿望吗?因此当面对结果的那一座座废墟,我们都习惯于由于最初动机的善良而原谅了肇事者。

然而面对1999年5月8日,我们仅有悲伤、痛苦与气愤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这个世界并不像善良的人们想象的那样善良,霸权与侵略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要想世界真正和平,中国必须强大,让我们一起加油,把心中强大的中国梦尽早变为现实!”

第18章 改革记忆:并非个人的历史

一个决策者如果认为所有的国民都应该以理想为生活目的,世俗的诱惑都该被抛掉,所有的人都该“公而忘私”,“一心只想着别人,先人后己”……那他就大错特错,理想之火烧起来,最终会因为背离人性的特点而烧掉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懂了人,懂了人性,然后顺其自然,中国这艘航船便开始乘风破浪,每个公民开始为自己也终于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并改变了面貌,这就是决策者读懂人性的最大好处。而只有读懂了人性并做出顺应人性决策的领导者,才会把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引领走向富强,反之,则是毁灭和灾难。 当然改革不仅只这些。

第20章 答问之间:把触动珍藏起来

被访者:赵鑫珊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教授 问:为什么这个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得很快,然而这个世纪的人们却依然需要十八、十九世纪的音乐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答: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面对这个新来的世纪,我们会有很多的幻想,人们期待未来时总是乐观的,然而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这就注定,在新的世纪中,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外在包装还会急剧变化,我们很难想象这个新的世纪中,人们会生活在怎样全新的盒子中。然而这种变化却丝毫改变不了这个新的世纪还会有战争,还会有欺骗,还会有以大欺小,还会有背叛、有猜疑、有嫉妒……人性中所能制造出的恶在新的世纪中都将会有。

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这个回答告诉我,总为表象的变化争相鼓掌是愚蠢的。

也许我们该常常静下心来,走进人性深处,看看我们有哪些缓慢的进步!如果真的能有少许,那才值得我们快乐地鼓掌!

在很多人眼里,莫扎特是个孩子,特别纯洁,也有人觉得,他的苦难经历其实决定了他最应该是接受别人安慰的,但他却总是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在用最美好的旋律安慰着别人,那莫扎特是你的一个安慰还是你想要达到的一个境界?”

我认为不是,是一个民族、一种气势也是一个人的较量,它不光是肌肉,不光是体能,它是整个人的体现。只有当你在综合指标上超过他、超过别人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赢。肌肉发达、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认为不适合运动员,因为体育是人的竞争。 我一直不相信这样的回答是出自运动员之口,直到蒋丞稷用这段回答告诉我:轻视运动员的思想是错误的。

第21章 生命故事:别问人生是什么

食指在1968年写成的《相信未来》可能到下个世纪的2068年依然会当做经典。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可惜的是食指相信的与热爱的未来都以相反的方式回报了他。 写完这首诗后不久,他和很多同龄人一起去上山下乡。短短几年以后,他的同龄人面对残酷的现实依然用他的《相信未来》支持温暖自己,可食指却坚持不下去了。七十年代初,他因精神分裂回到北京,从此住进北京市郊的北京第三福利院。这是一个收养无依无靠、无经济收入及复员退伍军人中精神病患者的福利院。

他说的是一种美丽的谎言,

历尽坎坷,性格早已外圆内方。

物理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而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

第22章 阅读体验: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一

向外的阅读是一种资讯依赖或者说是治疗社会性孤独的药方。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晚。

第24章 音乐历程: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三

随遇而安,随乐而安,拥有什么样的心情便自然欣赏什么样的音符。

第29章 十年后的记(修订版后记)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i-xing/p/11437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