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星|李硕《孔子大历史》:详尽还原孔子一生和当时的大小环境

 如果看看欧洲的贵族时代,视野会更广一些。欧洲中世纪,国王们和贵族也有分权的矛盾,但像春秋这样贵族彻底架空国王的还不多。所以欧洲是贵族们和国王搞盟誓,订法条,规定各自的势力范围和权利义务。英国这个现象最明显,就是八百年前的“大宪章”,主要是贵族们防范国王权力扩张。#2194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作者: 李硕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原作名: 

译者: 

出版年: 2019年4月1日

页数: 218

定价: 47.2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57552

 

01

 

全书依据现存文字和考古资料,详尽还原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大小环境,在此基础上来看孔子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一生主要政治与教育活动。

 

书中一些重要观点:

1:春秋是中国的贵族共和时代,跟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有一些相似;

2:英国的大宪章,和孔子时代的“侯马盟约”,都是封建主之间协商的产物。

3:孔子想恢复的是周朝初年各级封建主规规矩矩的社会,现在看是逆历史潮流的;

4:孔子一生述而不著,但是整理六经是非常大的贡献,否则后人很难了解孔子之前的社会;

5:孔子提倡惯例法,反对成文法,后世在成文法的基础上纳入孔子的思想,就越搞越复杂;

6:孔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他的家庭生活很失败,他那套“孝悌”家庭伦理学说也问题多多;

7:孔子死后,子贡带头振作孔门,提升孔子地位,他的方法就是神化孔子;

8:老实又有点笨的曾参整理了《论语》和《礼记》,《礼记》许多反人性的内容可能是曾参不明白孔子说话的上下文,给后世的儒家埋下了“吃人的礼教”的伏笔。

 

作者对这一段历史的解读,我感觉学术功力强过易中天和王立群两颗星。

 

书中对许多事件的不同学术观点做了自己的取舍,逻辑上比较自洽。最重要的是不仅仅根据史书把故事讲一遍,而是极力还原出当时的场景。

 

读后感觉终于基本明白《论语》的主要思想了。

 

涉及到许多诸侯国的狗血故事,人物事件纷繁,并且这段历史是媒体上相对较少提及的,基本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有许多生僻字,适合在电脑上用Kindle PC版看,可以随时查生字,随时看地图。

 

书后附了当时的大事记,我感觉还缺更详细的地图,和书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的关系图。

 

总体评价5星,非常好。

 

02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按高的算,要超过两米了,有点吓人。按低的算,也有一米九左右。古代人营养条件不好,身高普遍要矮一点,所以孔子这个头,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261

 

2:那么周王、诸侯、大贵族们,难道没给自己留一点地产吗?有,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自留地”,不分封出去,而是派一些管家去管理,征收赋税,靠这些来养活自己,而不是靠下级的诸侯、大夫、士来进贡钱财。#410

 

3:小贵族对大贵族、大贵族对国君的义务,就像诸侯对天子一样,主要是出力打仗,基本不交税。所以春秋的时候列国打仗,大小贵族们就驾着马车,带着刀枪和自家农奴上战场,替国君出力。#423

 

4:总的来说,春秋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关系没有很明确的法律规范,那时也没有成文的法典,都是贵族们的“人治”状态。欧洲的中世纪也是这种一层层分封的关系,但他们的亲属网没春秋贵族这么庞大,封君和封臣之间大都没有亲属关系,所以另有一套很复杂的法律和观念来规范“封建”关系,权利义务规定得更细、更平等,比如“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429

 

5:打仗时,见了对方国君的战车,要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候。哪怕要俘虏敌人的国君,也要行着礼说客套话。这样才算是“君子”,在贵族圈子内才被瞧得起。所以,春秋时打仗,都是贵族自己玩的游戏,规模小,跟老百姓没关系,战争也不太伤害老百姓。#462

 

6:这三家权力和地位又不一样,排行是倒过来的:季孙氏地位最高,世代掌握鲁国政权;叔孙氏次之;孟孙氏最弱。鲁国的政局,其实是这三个家族的“贵族共和”,或者叫“寡头共和”,他们三家商量决定的事就是鲁国的国策。#532

 

7:孔子的教育事业,和他的弟子团队,就在“社会需求”的夹缝里这么起步了。他教这些早期学生,主要是“职业教育”,最实用的知识,还不是“六经”那套高深学问。#669

 

8:孔子这次陪南宫敬叔旅行,算是为老东家孟孙氏成功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他也得到了现实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他有了这辈子的第一辆马车。#752

 

9:中原原有的那些民族,有些可能已经有姓的观念;没有的,也被周人强行安了一个“姓”,用来区分能否通婚。比如商人,都是“子”姓(孔子是商人后代,所以也是“子”姓);秦、梁、莒国是“嬴”姓,薛国是“任”姓,邾国是“曹”姓。这些族群(小国),也逐渐都有了同姓不婚的禁忌。氏,用来区分贵族的家族、家支。氏的来历很多。#779

 

10:所以春秋的周王室,可以说是“有形式,没内容”,没人公然否定王室的权威,但列国内部、列国之间的事情,王室已经无力管理了。新的国际秩序应该是什么,需要各诸侯国自己摸索。#854

 

11:春秋时,列国贵族的动乱都差不多,根源是利益,导火线是女人。这原因也简单,后世官僚制度,是办公室(朝堂)政治,充其量发展到会议桌、酒桌上;贵族社会则是家庭政治,很大程度上是被窝里的政治。#954

 

12:春秋时期的大道理是,国家不能消灭,贵族也不能消灭。哪个贵族为非作歹,实在天怒人怨,最合适的办法是把他法办:或驱逐,或砍头(不太体面,一般是责令自尽)。但他这个家族不能消灭,得找他的兄弟、堂兄弟,继承族长地位,继续繁衍下去。#1035

 

13:鲁昭公一党逃奔齐国,孔子在家冥思苦想一阵,结论是:走,带上老婆孩子,追随国君,流亡去也。三家都叛乱了,要继续跟着季平子、孟懿子混饭吃,就是立场不坚定,投靠叛乱者。孔子知书达理,这个觉悟不能丢。#1039

 

14:孔子从齐国归来后的十年,就是40岁到50岁之间,他在鲁国的生活相对平静,没做官,主要是招徒弟,讲学。这是他的学术声誉迅速增长的时期,很多有名的弟子,都是这个时期投到他门下的。#1250

 

15:比寡头共和更糟糕的情况,就是阳虎这种管家篡夺了主人的权力,还掌握了国家政权。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陪臣就是阳虎这种当管家的小贵族。孔子说,这种局面,能维持三代人就不错了。#1318

 

16:还有更有趣的,后世读史的人一直没注意到。原来,孔子和阳虎这两人,长得个头、相貌一模一样,这太难得了。#1343

 

17:其实在春秋时代,国家关系和后来,和近代很不一样,那时的中原列国默认大家是周天子统治下的成员,互相间没太大的军事戒备;至于和蛮夷国家相邻的,因为路程较远,总有做出反应的时间,一般也没有专门管理国境线的边防机构。那时称国界为“封疆”,“封”就是在路边堆一个大土堆,作为国界的标志,很少有别的管制措施。#1426

 

18:孔子理想的政治秩序没什么新鲜的,就是周人灭商,建立王朝之后的“封建”秩序。首先是周王(天子)和诸侯国的关系。周王要有权威,国君们必须服从周王,定期去朝觐,为王室服务。其次是诸侯国内部国君和贵族们的关系。和周王与列国的关系类似,国君要有权威,贵族们服从国君。#1622

 

19:孔子承认阶级差别、高低贵贱,但在这个基础上,他不主张贵族和统治者们为所欲为,而是号召他们对老百姓好一点,让老百姓有条活路。他提倡“仁”,具体到政治和阶级关系上,就是号召贵族和当权者们别盘剥得太厉害,更别草菅人命。#1663

 

20:孔子也是周人的正统观念,在生活中很少谈到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还说,贤明的王者,不会拿自己的私人事务去麻烦上帝,王者向上帝献祭,祈求的是天下风调雨顺,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人事务。以此类推,贵族或者普通人祭祀先祖或家里面的灶神等小神,也是例行公事,不是为了个人的某种私事。这和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很不一样,#1832

21:如果看看欧洲的贵族时代,视野会更广一些。欧洲中世纪,国王们和贵族也有分权的矛盾,但像春秋这样贵族彻底架空国王的还不多。所以欧洲是贵族们和国王搞盟誓,订法条,规定各自的势力范围和权利义务。英国这个现象最明显,就是八百年前的“大宪章”,主要是贵族们防范国王权力扩张。#2194

22:“堕三都”的事业,就这么成了半吊子工程。三桓家族慢慢开始回过味儿来:原来孔子这人不是那么好使唤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还会损害三桓家族的利益。#2493

 

23:他后来丢了官,周游四方很多年,弟子们照样追随他,吃苦受累甚至担风险,班子一直没散掉,还越来越大。这非常难得,不但之前没有,后世也再没有过这么坚定团结、能折腾的师生团队(除了墨子一伙人,可关于墨子的记载太少,我们不了解详情),这跟孔子的个性很有关系。#2613

 

24:孔子从政之前,学术声望已经很高,举国上下期望值也大,觉得他一出来当官,鲁国肯定能有一番新气象。可实际上,孔子解决不了鲁国最大的难题:三桓专权。#2643

25:孔子没再婚,也没小妾小老婆,晚年周游列国,一点牵挂都没有。在传统时代,这是标准的另类人士,那时只要家境稍微过得去的人士,都要讨上一两房小妾。后世很多道学先生,嚷着这也学孔子,那也学孔子,但这一条死也学不来。#2946

 

26:孔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他的家庭生活很失败,他那套“孝悌”家庭伦理学说也问题多多。究其原因,可能就因为他是个哲学家,而哲学是不能指导家庭生活的。#2973

27:商人文明最大的特色是鬼神崇拜,而且是嗜血的鬼神崇拜。不管是给天神还是给自己祖先献祭,都杀很多牲畜和人。商人死了埋葬时要杀人殉葬。穷人家没奴隶可杀,也要杀只狗埋上。#3117

 

28:孔子这种“三代大同小异”历史观,其实完全忘掉了商朝文明的血腥残暴,末代商王纣成了替罪羊,王朝的一切罪恶都归到了商纣头上。这倒不是孔子的创作,很可能是周朝开国者周公的国策;只是这段历史的文献太少,今天已经难以如实复原了。#3173

29:所以孔子理想的司法模式,就是贵族大老爷听完双方的陈述,脑子里转一转,想想以往有什么惯例,然后做出一个判决。但从战国开始,列国搞变法都颁布法典,完全不是孔子这套理想。秦汉时候,法律不考虑亲属关系问题。再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时候,儒家的影响越来越大,朝廷立法也受影响,觉得应该把亲属关系考虑到量刑里边去。这一下子就搞复杂了,#3825

 

30:孔子提倡的君臣尊卑,搞的“堕三都”那类举措,目标也就是建立起和现在楚国一样的政治秩序,但是行不通,贵族寡头的势力太强大,已经积重难返了。楚国明显更适合孔子。但那样一来,就有了更大的“道义”问题。因为他要是给楚王做事,就是承认了在洛阳周王之外,还有个对等的王,更何况历代楚王的梦想,是取代洛阳的周王,统治整个中原世界。#4063

 

31:冉有左军和齐军混战了一番,双方逐渐都向后撤,又拉开了距离。鲁军班师回城,清点一下战果,斩获敌军首级八十个,自己的损失大概也差不多。四五万人的一场大战,战死百余人,双方都觉得惊心动魄,产生了很多可歌可泣、著之竹帛的言行。#4382

 

32:孔子最后生活在鲁国的这几年,季康子对他完全是国老、国师的待遇,但没给他安排实职,不用管具体事。#4474

 

33:这也是春秋史一直上演的一幕:“蛮夷”国家没有贵族寡头政治的传统,集权程度高,能迅速崛起。可当他们接触到“文明”的中原世界,会被这里复杂的文化和游戏规则吸引,也想按照中原的政治伦理来当霸主,维持中原旧秩序。这又降低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扩张性。楚国、吴国相继走过这个历程,而在吴国灭亡后,取代它的越国也走上了这个循环。#4638

 

34:虽说是拿腔捏调的官报,有总比没有好,《春秋》能抄出来,变成书,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其他国家的档案,没有经过这种汇编整理,就大都失传了。#4717

 

35:他整理了“六经”,让这些文献可以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后世人,可谓功德无量。因为“六经”都是春秋和更早的文献,里面记载的那些事件、文化,和后世中国(战国以后的)很不一样。如果没有“六经”,现代人几乎没法解读上古中国。#4826

 

36:孔墓外面盖起了一百多所房子,形成了一个郊外街区,被称为“孔里”,到近代变成了著名的孔府、孔庙、孔林,“三孔”旅游景点,还有人把这里叫“阙里”,说这是孔子在曲阜城里住的街区,他讲学也在这里。其实在孔子时代,他的坟墓还在曲阜城外。孔子活着的时候和今天的“三孔”没任何关系,这里只是他的墓地而已。#5144

 

37:面对社会上对孔子的质疑和否定,子贡带头振作孔门,提升孔子地位,他的方法就是神化孔子,把孔子包装得全知全能、半人半神。#5232

 

38:再后来,子贡去世了,曾参也老了,他有了完全的自主权,才和学生们合作,把孔子生平说过的话、办过的事正式写下来,这就是《论语》和《礼记》两部书。直到曾参死后,他的弟子们还在往《礼记》里面增补各种内容。#5431

 

39:孔子的形象被比较真实地记录下来,多亏了曾参的老实,这主要是《论语》;把儒家学说搞得不近人情,没人性,埋下了“吃人的礼教”的伏笔,则是因为曾参的愚蠢,主要代表是《礼记》。所以,要说塑造儒家的功劳,除了孔子这个开山始祖,就是曾参这个记录、转述人了。#5445

 

40:五年时间里,从孔子后人、一介书生到兵团主帅,目睹和亲自促成了暴秦瓦解、霸王陨落,然后又是著述生活。孔藂的身份跨界之大,故事信息量之浓缩,远超过《静静的顿河》里的格里高利。我们今天的人,能写好他的故事吗?#6746

 

 

 

全文完

 

相关链接:

 

5星|《南北战争三百年》:还原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细节


历史类好书34本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4月30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4月30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135本书(截至4月30日)

 

本号945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uoqs/p/10954640.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