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状及解决办法介绍

高等院校是进行发明创造的重要阵地,也是专利申请和授权的主阵地之一。但是,部分获得授权后专利成果并未进行技术转化,而是一直在专利数据库中处于静止状态。相当多的现有研究数据都支持这一结论,2011-2013年全国高校专利平均转化率分别为4.33%、3.41%和2.89%,转化率逐年走低,而同期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却在逐年增长。金智创新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此类窘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一,高校具备工业化能力的转移转化团队稀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成果变成市场中的产品,需要经历一系列工业化过程,其中如何从实验室数据到工艺包,并最终应用于实际生产,需要由专业的转移转化团队实现。但目前很多的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从事的多是简单的专利买卖,并不涉及专利技术转移转化。

其二,高校科研人员对工业化过程存在一定的认知隔阂。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并不清楚技术进入工厂前,需要先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和制作工艺包的过程,也不知道具有“实用潜力”的实验室科研成果,需要经过工业化论证,判断其具有“实用价值”后,才能够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

其三,高校专利技术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专利技术与企业需求对接不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高校专利技术仅仅是“具有实用潜力”的实验室成果,而非企业拿来可用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方案;另一种是高校的专利技术具有“实用价值”,企业拿来可用,但是相互之间缺少信息交流渠道。

重视科研中介机构建设,才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科技中介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创新技术的扩散、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要素资源配置以及创新成果市场化决策等重要职能,其发达程度体现了科技要素集聚能力、科技成果实现价值以及科技市场活跃程度,同时,在搭建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间的联系中,具有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556860/article/details/8874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