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主要问题介绍

近年来,随着从修订法律、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到部署具体任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形成,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全国技术市场共成交技术合同36万余项,合同金额超过1.3万亿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报告显示,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快速增长,转化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解敏表示,一些单位及时出台政策配套文件,转化环境逐步完善。一些单位瞄准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注重科技创新源头设计,形成了不少高价值科技成果,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持续转化。

例如,清华大学积极制定配套规章文件,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山东理工大学“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以5.2亿元转化,创单项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纪录;这些都为广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成果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通过加大科研人员奖励力度,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了成果转化动力。”解敏说。

“重学术、轻转化”“接不住、用不了”:科技成果转化堵在哪?

此次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仍存在部分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缺乏、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满足转化需求高质量科技成果不足等问题。

例如,享受税收优惠备案程序复杂,一线税务部门执行差异等导致政策难以落实,通过持股平台转化成果难以享受递延纳税政策。

报告显示:仅9.5%的单位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19家认为其专门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缺乏专业化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特别是既懂得成果转化,又具备法律、财务、市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部分高校和院所的主管部门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科研单位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多侧重论文发表、纵向科研项目等,导致科研单位“重学术、轻转化”。

一些科研人员职称评审、项目申请等较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或权重很小,主要侧重于完成项目、发表论文等指标,使部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

此外,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阶段成果,一般做到样机或初级产品阶段,大多不能“即时转化”,企业对科技成果“接不住、用不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556860/article/details/8866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