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说中“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

哈佛最具人气的课程

哈佛编号为1504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为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老师主讲。这门课程一开始只有几个人选修,并且有人在选完之后又退课;第二年的时候就有几百人关注这门课程,而到了第三年,它的人气甚至超过长期独占鳌头著名经济学家曼昆主讲的《经济学原理》。而在课堂上,沙哈尔老师并没有讲出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关于幸福的“秘密”。他在课堂上说:“我希望你们听完我的课后会说:‘谢谢你提醒了我’,而不是‘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因为在沙哈尔老师看来,每个人都距离幸福很近,只是匆忙的工作和对结果的重视,往往让我们忽略了一些过程,幸福需要被提醒。这不是一门揭秘课,它只与常识有关。而在这个忽略常识的年代里,你我或许都需要这样的提醒。

幸福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如果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这个人生事实上是不太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有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正处于一个高压状态下,例如紧张的学习、繁忙的工作又或是高难度的目标,我们总是安慰自己:当这些都过去了,我就会幸福。但真当这些事过去后,我们的幸福感或许有很小程度的上升,但很快又落回到原先的状态。如果你也感同身受,或许有同样的困扰,那么你或许可以从积极心理学中寻找到提升自己幸福感的方法。

一门有关自我改变的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曾问巨匠米开朗琪罗他是如何创造做大卫这座伟大的雕像时,他回答说,很简单呀,有一天我出门看到这块大理石,我只不过把大卫身上多余的石块凿掉,让原本就在那里的大卫显现出来。积极心理学要做的,也是凿除你身上多余的石块,挖掘你的潜力,那些深藏在你内心深处的东西。积极信息学要做到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的接收,更多是你的改变,我们经常能在报纸上看到,很多高中生、博士甚至是老总因为压力而做出的种种偏激的行为,例如:自残,甚至是跳楼。可见,自身所拥有信息的多少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幸福程度。因此,在我们接收积极心理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仅仅往容器里装信息、数据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改变自己容器的形状。

在客观的信息面前,有的人是抵触的情绪,而有的人是积极向上的情绪。比如失眠,曾经笔者也为失眠困扰过,觉得我昨天晚上失眠了,我今天一定是运气特别差的一天,但现在的笔者再面对失眠时,想到的是,我昨天失眠了,我的体重一定下降了,我离我减肥的目标又更近一步了。这样一想,或许很多正在减肥的人是不是突然觉得失眠也不是一件坏事?哈哈!

郁郁寡欢的富翁和乐呵呵的穷人并不少见,有人总是抱怨生活给自己的东西太少,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而有人觉得自己得到的实在太多了,他们感谢生活,很快了。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的幸福程度不是掌握信息的多少,而是对信息的理解、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及我们自己心灵容器的形状来决定我们幸福与否。

所以,学习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关注自我的改变。沙哈尔老师说他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帮助自己,也帮助更多人更幸福些”。他用的是“更幸福些”而不是“幸福”,因为“幸福”是很难去界定的,是跟别人相比,还是说年薪达到多少万就算幸福了?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标准,我们只能让自己更幸福些,比曾经的感受更好些,让自己的内心比过去更加的充实、更加的自由。

沙哈尔老师层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一些特点,其实背后就是整个人类的共性。如果我们可以很好的改变自己、成就自己,事实上我们也在改造人类,成就人类。正如很多管理着所说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管理”,学习和研究的最终归宿也应该是自我。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时候,永远不要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观点和建议,就像不要用职业医生的演员去观察一个人内脏的病变,而是要用一种积极配合、乐在其中的态度来对待。当说道冥想,就需要真正去冥想,但说道感恩,我们便要调动情绪去感恩。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地完成任务,我们浪费的不仅仅是宝贵的时间,更是错过了解自己、总结自己的绝好机会。

哈佛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性的东西,能够真正地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具体行动。我们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时长我们认为很简单、很平常的东西,却蕴含着一些我们真正需要的智慧。简单不意味着简陋,而是在对复杂的道理深思熟虑后的简约。正如很多人说只有经历了种种痛苦后的超然才是真正的超然,只有深爱过的人的绝尘出世才是真正的绝尘出世,这些和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经历的人的无知是不同的。

关注生活更积极的一面

我们传统的问法是: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缺点?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就是完全不同的问法了:为什么那些人有这样的缺点,还能如此成功?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心理学多关注负面心理,而积极心理学则主要关注正面心理的养成。沙哈尔老师给我们例举了一组数据:有学者做了一项关于1967~2000年心理学文摘的调查,结果发现关于负面心理与关于正面心理研究的论文数目比例相差得太远太远,调查显示:关于愤怒的文章有5584篇,关于沮丧的有41416篇,关于抑郁的有54040篇,而关于喜悦只有515篇,关于快乐有2000篇,关于生活满意有2300篇。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对正面心理的关注与对负面心理的关注比例达到1:21。也就是说,在一天当中,差不多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时令人开心的,剩下就是让人郁闷的时间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心理学在研究负面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缺点、病症和人内在的缺陷,却很少揭示人的潜能、有点和人可以实现的愿望和抱负,或是人在心理上能够达到的高度。似乎心理学自愿地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另一半的区域,即黑暗、卑劣的那一半。”而他在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指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类本质的终极目的,使人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负面的东西,个人潜能是很难真正被开发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沙哈尔老师也有相似的观点:对于负面心理的研究固然重要,但人们也不应该忽视关于积极心理方面的研究,甚至对积极方面应该投入更多的重视。当人类坚持不断问什么样的问题时,人类社会就会朝着所问问题的方向发展。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多关注一些正面、积极的事物呢?鉴于此,沙哈尔老师觉得我们提问的方式需要有一定的转变,对于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负面的问题转为正面。

提问题的角度恰恰揭示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在心理学研究中做有推动意义的改变——使心理学原本只关注人生中最糟糕的事物,转变为帮助人建立最好的方面。沙哈尔老师说了三个积极心理学值的学习的理由:

  1. 积极心理学让你转变关注视角:人们越关注什么,什么就越有可能变成现实。如果一个人的意识中只关注悲观的事物,那他的人生注定悲观
  2. 积极心理学让你学会接受不快乐,从而变得更快乐:快乐并不等于消除了不快乐,就像这个世界善恶是共存的,哪一方都无法永远的消失。沙哈尔老师说,体验不到负面情绪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精神病人,另一种是死人。所以,如果我们感受到负面情绪,那么我们至少有一点值的庆祝,第一是自己还活着,第二自己是个正常人。
  3. 通过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们提高对自身心理状态的防护:就如同一道防火墙,使学生们凡事都有意识地从积极的方面去想,而把不积极的心理状态过滤掉。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沙哈尔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研究了很多成功的人,帮我们分析这些成功人士都有怎样的素质和精神状态;通过对这些成功品质的研究,让我们得以接触到新的概念,找到他们成功的原因。而很多学生在选修了沙哈尔老师的课后说:“他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

发现并发挥你的优势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道只能关注弱点、缺陷、不可以去关注长处吗?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人们只能发现问题,却忽略那些近在咫尺的美好。

 沙哈尔老师曾对贫民区的孩子做过一个研究,那些孩子的家庭背景或是智商都和常人相同,但在社会竞争中却处于劣势,极易染上不良的嗜好,如:吸毒、乱性甚至加入黑社会。然而,贫民区却走出这样一批“超级小孩”,他们居然取得一般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他们是如何做到?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功呢?沙哈尔老师以此作为研究,发现这些“超级小孩”较其他孩子在心理意识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1. “超级小孩”会主动地表现出寻求社会支持的行为,而普通的孩子不会。
  2. “超级小孩”会表现出相当的自尊精神和乐观态度,这是普通孩子所不及的地方。
  3. “超级小孩”能够感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努力了,普通孩子大多数虚晃度日,没有目标和方向。
  4. “超级小孩”会有明显的亲社会行为,乐于助人,并且认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5. “超级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可以关注到自身的优势,坚信自己在某一方面长于他人,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自信,并不自觉朝着好的方向努力以证实自己的判断。
  6. “超级小孩”能够主动地位自己设定目标、关注自己的未来。
  7. “超级小孩”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自己心中优质的模范榜样。

沙哈尔老师认为:如果想防止那些住在贫民区的孩子滥用毒品,只是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还不足以构成治疗的手段,更应该充分调用青少年身上已具备的优点。时刻关注事物积极面,这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项基本法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法则。在追求幸福的旅途中,很多人其实是非常有潜力的,但因为忽略自身的优点,最终成为伤仲永。

无论是东方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人们总是习惯于问同一个问题:还有什么不足吗?弱势在哪里?还有哪里是做得不够好吗?

正因为如此,大家都更习惯关注弱势和不足,而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失去了这样的提醒,这些原本就存在于内心的美好东西就很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了证明上述观点,沙哈尔老师讲述了他最尊敬的老师——玛瓦·科林斯女士的故事:科斯林女士出生在1936年,父亲是非洲人,母亲是美国人。科林斯女士的父亲在她小的时候一直向她灌输未来她能成就一番事业,并竭尽所能为她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科林斯长大后先是成为一名秘书,但她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于是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教师。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所小小的学校,而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家长并不对孩子抱有多大的期望,有的甚至已经是放弃了孩子,仅期望他们不要流落街头、吸毒犯罪就可以了。科林斯女士宽容地接纳了这些孩子,并耐心地鼓励他们。在她的努力下,这些“无可救药”的孩子竟慢慢变好,每个孩子都上了高中念了大学,成为有用之才。科林斯女士也渐渐出名,两人总统邀请她担任美国教育部长,她都婉言谢绝了,因为她觉得她更适合从事教育。

科林斯女士在教育孩子的思路有何不同?这里也涉及积极心理学,当一个孩子犯错需要惩罚的时候,科林斯会要求用100个单词来形容自己的优点,并将这些单词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好。孩子在接收惩罚的时候,同时也唤醒自己的潜能,当这些孩子发现自己有这样多的优点,居然还会犯错,实在太不该了,同时也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科林斯女士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孩子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找回了自信。

孩子身上的优点就如同一颗种子,如果我们看不到那颗种子,不让它接受光照,不为其浇水,种子就会枯萎甚至死亡。而科林斯女士正是因为想方设法地培养孩子心中伟大的种子,才使得那些家长们连连摇头的孩子最终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构建正确的身心健康模式

早在1854年,创作《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就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平静的绝望”也许就是那种没有沮丧,没有消极厌世的“心死”状态,这当然不能算作是幸福的人生。

直到如今,大多数人都认为,如果要幸福,必须消除自己打的不幸。但按照沙哈尔老师的理解,这种逻辑是错误的。好比我们如果消化不良,就无法享受美食。但是即便我们消化系统好了,如果不好好料理自己的食物,我们依然不能享受美食。事实上,那些幸福的人并非永远只有一种快乐的情绪,他们也能感受到常人能感受的痛苦,只是他们拥有对痛苦更积极的想法和解释,他们更关注从不幸到幸福的转变。

如果把人们的心理情感经历看作一个连续体:一段是神经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另一端是幸福、满足、兴奋等积极美好的情绪,那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就是那些积极美好的情绪。在从负面情绪通向正面情绪之间,不是消除负面情绪,而是从负面到正面的动态转化。积极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增强心理免疫系统,让你能更快地从困境中走出。当然,积极心理学并不是消除你负面的情绪,我们的心理也好比我们的身体,即便是最强壮的人,也会生病,但他们相比普通人能更快地康复,积极心理学要做到的也是如此。

哈佛幸福课的四个目标

应对日益上涨的抑郁,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直接关注、压制抑郁本身,而是培养人格力量,让患者对人生有一个积极的思考,以一种更向上、更愉悦的态度来面对问题。

曾经有很多书籍力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鼓励人、激励人。但是我们看到的那些书籍中主要是从生活经验中总结一些感性 、煽动性较强的经验和规则等等,很世俗、很功利,有的甚至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而作为学术的心理学,它神秘、单纯、美好却极少为人知道。沙哈尔老师的积极心理学力图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从催人奋进的人物、故事中汲取经验,然后将其升华到心理学规律的高度,让经验更具有科学性。当然,这样的而结合并不容易,就像两个关系不合的人,仅仅把他们拉到一起是不能解决矛盾的,而是要给双方设立一个共同额目标,让他们互相需要、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正向的交流,也才能化解矛盾。以下就是将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的四个重要目标:

  1. 以“改变”为基础。现在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改变是否可能,而在于如何才能发生改变。改变是苦难的,但不是不可能。我们对幸福的满足水平线,我们对爱的维护方式,我们对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可以慢慢去改变。在后面,我们会讲到自我改变的方法和技巧。
  2. 养成积极的心态。积极是内心是否快乐的主导因素,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会对快乐与否起到影响作用,但是,积极心理学认为,内部环境,也就是人对自己的认知、人的价值观等等,更加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沙哈尔老师说,在对物质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金钱几乎不会增加人的幸福感,而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内心越积极,越向上的人越快乐。
  3. 正确对待自身的缺点。不要一味地去克服人性中的弱点,而是要学会适应它们。尽管人性有很多缺点,我们仍要尊重它们、适应它们。例如在感情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无法对感情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这是因为我们人性中渴望多样性,对新鲜的事物更有好感。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要再相信爱情和婚姻了,而要一味地追求新鲜的东西。沙哈尔老师会在笔记的后面介绍如何维持爱情的长久,只是他的方法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弱点上。
  4. 让生活更幸福。快乐是我们一切追求的最高目标,没有其他追求能凌驾在它之上。这一个前提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拿幸福当成“成功人生”的一种手段,也不能进入结论性问题的怪圈中。我们不能把快乐和幸福当做一个目标,而是要让自己更快乐、更幸福。

沙哈尔老师将哈佛幸福课里学到的东西比喻成一个螺旋式的组合,在这里,我们会慢慢地接近“更幸福”的目标,慢慢地与自己对话,慢慢地进行改变,而不是从A到B的直线上升或前进。螺旋式的前进,更符合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也更加实际。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beiluowuzheng/p/1044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