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村上春树?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村上春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此为契机,日本与中国正式开战,然后,同年12月,在那发生了重要事件,那年12月发生了什么?我说,占领南京,没错,也就是南京大屠杀,日军在激烈战斗之后,占领了南京城,在那儿杀了很多人,对于准确的被害人数,虽然具体细节,在历史学者之间也有争议,但总的来说,把大量平民卷入战争,并杀害了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有的说法是,死亡人数四十万,也有的说法是十万人,但是十万和十万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骑士团长杀人事件》节选

最近,村上春树的新书《骑士团长杀人事件》在日本开始发售。

这是村上时隔四年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也是继《1Q84》之后,七年来的首部多卷长篇小说。

村上的小说向来是有独特魅力和故事情节的,其独特的笔触总是能把作者引入特定的桥段里。自然,也是万众期待,异常火热。

但与前作不同,此书一出便引发了广泛争议。

一切事端,全然因为书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南京大屠杀40万人遇害”。

说法随即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讨伐,被迅速封杀,在网络上也引发一片哗然。

不满的声音之大,但仍然抵挡不住这位文坛巨匠的超高人气,和他往常的小说一样,《骑士团长杀人事件》非常畅销,原本拟定首印100万册,但因为预售太过火爆,最后增印至130万册。

此书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开始发售,但完全可以想象,一旦在中国开卖,怕也是抢到手软。曾有人做过调查,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日本作家有哪些,前三名中一定就有村上春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村上春树

喜欢村上并不是什么难言之隐,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村上春树。

在他的文章里,蕴含了太多我们的人生片段。不是浅尝辄止的平淡,而是讲的一次次矛盾,一段段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

就拿我自己来说,第一次读村上的作品,纯属偶然,却受到了一场震撼。

翻看《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少不经事的年纪便着实被猛击了一下。大段大段露骨的情色描写,实在叫人不好意思啊,又忍不住好奇心。

其中的新鲜感所带来的刺激自是不言而喻的,但值得一提的,情色虽是村上作品的一大特色,但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还是书中的主人公—— 渡边。

一个游走在城市之中的青年,独自啃食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像无数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一样,那么平凡,那么独特。

读多了村上的作品,会发现他笔下的主人公都很相似:喜欢独来独往,有品味,经常伴随着离异、生活不顺等。

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才会如此感同身受。

而不管是《挪威的森林》中不喜与人深交的渡边,还是《舞!舞!舞!》中既无远大抱负又无特殊本领、精神空虚的“我”,又或者是《海边的卡夫卡》里从小被母亲抛弃,在父亲的冷酷和诅咒中长大,离群索居的田村卡夫卡。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同一个特质,那就是,孤独——普通人的孤独和时代的迷失感。

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

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

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

——《海边的卡夫卡》

村上春树出生在一个平凡幸福的家庭。

父亲叫村上千秋,是一名国语老师;母亲出生船场商家,也是一位教师。可以说,村上是一个典型的书香之家,没受过多少挫折,几乎是被宠溺着长大的。

而作为独生子女,他又生长在大阪神户之间一处静谧的郊外住宅区,自小就体会着没有同伴的孤独,也养成了一个人看书和玩耍的习惯。

孤独感,是村上之后的文字里不能不谈的东西。

后来上了大学,他也总是痴迷着各类小说故事,在家看小说,在课堂上读小说,那时候几乎是一头扎进了书里。这样的的学生,放眼整个国家都不会太多。

所以一直以来,村上春树都没有过什么朋友,唯一的两个朋友也都是女生。其中一位阳子(Yoko),后来成了他的知心爱人。

村上春树的骨子里那份与众不同就注定了他不会成为一个普罗大众,虚度一生。

自然,他素来追求着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

如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所说的一般:

“我这个人是那种喜欢独处的性情,或说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应对孤独最好的方式就是享受孤独。

如果说童年的经历奠定了他小说主人公的形象,那么那些在文学上对村上有过深深影响的作家则是村上一以贯之的精神所在。

钱德勒塑造外表淡漠的硬汉形象(马洛)。

卡佛用极简的口吻叙述各人隐痛深沉的生活。

菲茨杰拉德小说男主角多为梦想幻灭之人。

钱德勒、卡佛、菲茨杰拉德都喜欢一个郁郁独行的男主角,正因受这三个人的影响,村上的作品中也继承了这一点。

于是《漫长的告别》《舞舞舞》便出现了一个对马洛推崇至极的村上春树,而小说中的“我”也大有类似于马洛独来独往的行径。

同时,村上的小说里永远有这么一对女性翻来覆去的出现:一个沉郁复杂,一个阳光活泼。们一个导向安静和黑暗的世界,一个趋向蹦跃与活泼的世界。

村上春树通常会与前一个睡觉(直子、由美吉、妻子、图书馆女郎),和后一个调情。

她们象征了黑暗的彼侧世界(欲望、权力、资本、阴影)和现实生活的此侧世界。

主角总是在两个世界之间摇荡,他们迷恋黑暗的彼侧世界,但需要现实生活里活泼的姑娘,把他们从幽暗世界中拯救出来。

如村上自己所说:从小到大,他积累了许多生活的毒素,都需要倾吐出来。

他的小说也确是如此。

大概孤独的人 内心都深藏着一个幽暗的世界

如同城市里孤独的人们 只在黑夜里揭开的伤口

而时代赋予村上的,是现代化对于人性的冲击

简单来说,物质文化的发展,人们早已不必担心温饱问题,转而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受到关注,但是社会所能提供的精神物质已无法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

这种矛盾,让人们进而出现了种种心理上的问题,孤独感油然而生。

人们讨厌孤独,却又不得不在孤独中标榜自我。于是只好寄希望于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慰藉,以或批判、或自嘲、或鼓舞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村上春树的作品正好能够满足这一点。

这样的人不是少数,在中国也有很多。

而喜欢村上春树的人,大多都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这些人,都是受这个时代“积压”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急速扩张的城市、大城市生存的艰难和梦想的无处安放,让这个群体无所适从的被迫去接受现实,他们需要借助一个东西聊以慰藉,于是村上春树就成为了这样一个符号。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HER》中,男主角生活在未来科技化时代中,不与人接触,朋友很少,最后无意间认识一个女网友,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深深爱上她声音里暗藏的温柔。可是有一天,当他穿行于地铁、街道时,发现,擦家而过的人也对着手机在谈情说爱,而那头传来的声音是那么熟悉,才猛然惊觉,原来他们都在和同一个虚拟机器人恋爱,原来,我们都是孤独的灵魂。

这是属于时代的孤独,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孤独。

忽又想起最近知乎的一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现在的男性普遍都不再主动追求女性了?”

除却这个时代下所需要的高追求成本外,人们的精神屏障越来越厚,城市化使得的人与人之间渐渐隔离,择偶甚至朋友圈越来越窄,更别说重新去认识一个陌生人,了解他接纳他。一旦受伤,我们的幻想终将幻灭,而随之一起被葬送的,可能还有我们对生活的希望。

所以《家族的形式》里男主角大介才会说:

所以我才这样一个人生活,不给任何人添麻烦,也不伤害任何人,把握人际距离很难,近之则嫌,远之则疏,到底该如何是好。

直到最后,我们都选择了继续一个人生活。

但是,说到底,这些那些,又何尝不是村上春树的那一句:“哪里有人会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编辑:皮皮

文章转载于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0313004218649.html,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763929/article/details/8690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