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

2405826-57b3e0e429b3d9aa.png

说起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动物武器》这本书,作者是一位美国的昆虫学家,叫道格拉斯·埃姆伦,专门研究进化论,同时他也是一位忠实的军事迷,特别喜欢研究各种武器。在他看来,研究昆虫和武器这两个领域的东西,背后的逻辑都是一个,那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为什么是适者,而不是强者生存。这个话题很重要的一个前设条件就是时间维度,这个时间需要足够的长,例如成百上千年,这个计量单位的时间,这个话题才有意义。

通常来说,我们看到动物世界的时候,发现动物之间的竞争,例如角越大的麋鹿,打架越厉害,就能争取到更多的交配权,以繁衍更多的后代。那么渐渐的,鹿角小的麋鹿就会越来越少。这种鹿角变大的改变收益是明显的,所以生物会把更多的资源导向变大鹿角。但是,在资源导向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几个方面的平衡。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

1.不计成本的变得更强

如果变强的过程中,没有克制,不知道变强最后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那么就会导致我们在追求变强这个目的本身上,耗费过多的成本。例如书中,作者用一种动物作为例子:蜣螂(俗名屎壳郎),蜣螂是一种住在地穴里的动物。雌蜣螂会在地上挖一个洞,然后躲到洞里面照顾宝宝,而雄蜣螂就会守在洞口,把头朝向外面,用头来和别的雄蜣螂打架。
长久下来,这些雄性蜣螂就在脑袋上进化出了大角,而且越来越大。在人类培养箱里,只需要2年时间、经过7代的繁衍,雄蜣螂的角就会变得比祖先的大一倍,成为全身最大的器官。这种武器进化的速度简直堪比人类的军备竞赛。
但是蜣螂付出的成本同样惊人,人类培养箱中,大角蜣螂的进食量要比普通蜣螂高出好几倍。在野生条件下,它们普遍营养不良,因为资源都被投入到生长大角上去了。如果把培养箱里的大角蜣螂放到野生环境,它们根本找不到足够多的食物来活不下去。
这个时候,大角虽然可以战胜竞争对手,但也成为了生存下去的负担。

2.变得更强,容易忽略其他发展的可能性,一条路走到黑

还是拿蜣螂来说,按理说大角蜣螂吃到更多的食物,可以让自己更敏捷,提早发现天敌。但是后来因为发育大角耗尽了太多成本,结果就是它们的眼睛要比祖辈小30%,嗅觉会变得更不灵敏,而且行动非常迟缓。动物学家做了一个比喻,大角蜣螂走起路来,就好像人在每条腿上绑20公斤沙袋,非常不灵活。
不仅如此,大角蜣螂的触角、翅膀、还有生殖器都发生了退化。对于这个物种来说,任何基于上面几个器官变异带来的物种改良,都不太可能发生了。它们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把角再变大,直到环境不能提供更多的资源为止。

3.当你不断强化某个优势,对手会另辟蹊径与你竞争

还说蜣螂,如果角大就一定会是胜利者,那野生环境下应该早就没有小角蜣螂了。然而,自然界中大约有四分之一仍然是小角蜣螂。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小角蜣螂没有什么特殊的打斗技能,它们根本就不走这条路。
刚才我们说到,大角蜣螂会守在洞穴口,进去的唯一办法看起来就是打败它。但小角蜣螂可不这么想,它会在旁边再挖一条隧道,挖一条侧面的隧道。挖着挖着,然后拐到旁边大角蜣螂那个隧道里,破壁而入,直扑目标,几分钟之内迅速与雌蜣螂完成交配,再原路返回。
守在洞口蜣螂,因为视力不行、嗅觉不行,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顶着一个大角,在隧道里根本无法转身,很难及时赶走偷袭者。
你乍听起来会觉得,这也太无耻了吧。但是如果抛开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看,这其实就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动物世界里,不仅蜣螂会这么干,麋鹿、山羊、鱼、鸟等等,都能找到通过偷情来延续基因的案例。既然靠打架只能当光棍,又打不过强者,那就另辟蹊径,再找一条赛道。

结语

强者未必恒强,适者生存。在变得更强这条路上,要堤防木桶效应。生命自寻出路,适者意味着变化,积极拥抱变化,只有变才是永恒的。
注:“Hans在路上”个人公众号首发。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4195364/article/details/8729601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