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说说大学这滩泥淖——《逆袭大学》连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6222570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1.2 说说大学这滩泥淖

大学如泥淖

大学之“大”中的纠结


1.2 说说大学这滩泥淖

泥淖,字典中的释义是:①泥泞的低洼地,也指烂泥、泥坑。②比喻艰难而不易摆脱的困境。

和泥淖相关的词条中,我注意到了还有沼泽和湿地。沼泽,是低洼积水、杂草丛生的大片泥淖区。具体讲,沼泽是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乎达到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湿地,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简单地讲,连成片的泥淖为沼泽,大块的沼泽叫湿地。

前几年,我去过著名的湿地公园九寨沟,我被其秀美风光折服。沿着为游客修建的栈道,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了美轮美奂的景致。湿地不仅有美景,还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有效地调节着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但也要知道,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的正是与九寨沟毗邻的若尔盖、松潘等地,这样的地貌,成为红军长征途中最危险的障碍和必须闯过的关卡,中国革命几乎葬身在这茫茫泥海之中。

我一直想找一个事物去对比海水并着火焰的大学,在脑海中浮现出“泥淖”这个词,直至将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时,我才清楚用这个词是多么的贴切。

大学如泥淖

泥淖,读作ní nào。我用五笔字型没有打出这个词。其实我对“淖”字究竟如何写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用搜狗拼音输入“nizhao”,没有找到,再试着输入“nizhuo”,找到了,但在词后面加了括号,注明读音为ní nào。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确认,原来几十年里我都是读错的。

我恶作剧式地在我的学生中做过调查,将“淖”读作zhǎo和zhuó的,比读nào的多。读对的,几乎都归功于高考前语文老师提供的一页纸,纸上列出的是易读错的字。高考万岁!

其实,在阅读中,我多次见过“淖”字,每次见了该读什么没有把握,也就这样带过了。直到用“秀才认字”的方法,用错误的读音,居然在输入时得逞了,也给自己找到真相提供了一个机会。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撑,这个故事不会发生。细细想想,这是个美丽的错误,也有一个美丽的结局。

将目光转回到我们的大学。对不少同学而言,上了大学,真如走进了沼泽。甚至就如同“泥淖”该读什么这样表面的问题,大学是什么的问题也似是而非。及至过了陆地和沼泽的过渡带,才发现其中谜团阵阵,下一步踏出去究竟是一个可靠的落脚点,还是一个陷落点,不清楚;前方好像是有路,有人刚刚走过,但泥质很松软,脚印也已模糊,前人用作垫脚的一团草,已经融入泥中。其实,即使有路,那是别人的路,不是你的路。在沼泽的对面,你的方向与旁人并不相同,你自己的身高、体重也与人相异,能承载他的,不见得能承载你,他过不去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障碍,那些所谓的路又有何用?于是,看到的众生相是,有人小心翼翼地试探前行,尽管困难重重;有人原地不动,也不敢迈步,甚至抽泣起来;有人捶胸顿足,却发现脚下已经开始下陷;还有人,尽管是一起进入的,显然是进来前做足了准备,或者本身内功了得,早已跑得不见踪影;有人转头望着归路,却发现已经找不到原来的起点;还有人,企图用走硬路的方式,走过这片泥淖。

在这里,本能已经起不了作用,错误的方式,是否会带来美丽的结局,只能由老天决定。直到这时,我们可能才会想到,如果有人提前告诉你有关泥淖的性质、路况的判断、天气变化的规律,结局也许会不一样。

面对已经到来的考验,用原本具有的本能,或许能够对处理当前窘境有所帮助,但这种本能已经消失。正如,有多少人诚实地、明确地告诉过自己,“淖”该念什么,我没有把握。有多少人打开过字典,问个究竟?

不要责备这滩泥淖。在泥淖的对面,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已经建好或等着你去建造。泥淖中并不仅仅是危机,还有清澈的水、漂亮的花、旺盛的草,随着阴晴圆缺,四季风光变化多姿。更重要的是,泥淖中富含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各方面都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只有从这片泥淖中走出,方能承载起该有的担当,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为人类共同追求的那片洁净的天空。

大学之“大”中的纠结

对迷茫的大学生而言,理想中的大学是那样的遥远,现实中的大学泥淖令人迷茫。这片称之为“大学”的美丽而狰狞的泥淖中,究竟有何种成分?

大学应该有思想解放、高瞻远瞩、勇于进取的领路人。蔡元培、马相伯、张伯苓等一批在中国多难之时为中国高等教育奠基的先驱自不用说,为“去行政化”改革奔走呼吁的朱清时校长,在建立中国大学新体制上殚精竭虑。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上任伊始做出承诺,一心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放弃行政、学术兼顾会带来的利益,成为体制中凭个体自觉改善风气的先行者。但也要看到,藉借搞关系,谋求官位节节上升的,在管理岗位上搞贪污腐败为己谋利的、带头搞学术腐败、与民争利、不务正业的大学领导,也还是有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在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上,有诸多的突破和创举,充分体现出了决策者的远大见识,但不少事情却被中国式地歪曲,其中的种种缘由,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大学要有德高望重、造诣精深、诲人不倦的教授、专家。美名传天下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自不必说,他们在自身修养、思想启迪、学术发展、为人师表等方面堪为典范。尽管新时代鲜有“星”光灿烂的老师,但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教书育人、攻坚克难、科技创新的教师不在少数。然而,也有部分老师不思进取、不务正业、不讲师德,将从事教育仅当成为自己谋生、谋利的途径,打着为人师表的旗子,做着误人子弟的勾当。我还知道,为数不少的教师也处在迷茫之中,他们非常渴望当一名好老师,但受缚于现有体制一刀切的评价指标,受阻于不能接受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找不到改变自己的勇气和机会。他们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他们的学识不可谓不专深,但工作的效果确实大打折扣。想要吐槽的是,一些敬业坚守的老师,需要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大学生上课不听、下课不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该出现的现象中去,久而生出厌烦之心,显出倦怠之态。有一些老师时时想逃出这种折磨,还有一些,激情退去后,“能干什么就干点什么”。在此没有责备这些老师和大学生的意思,师生要形成合力,才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

大学环境幽雅,校舍充足,设施先进,信息资料丰富。尤其是在近十多年中,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然而相对于实际需求与人们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相比,不少地方仍有差距。正如当年的我,曾因住上了八人一间的楼房宿舍而兴奋,而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及家长,会为四人一间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抱有微辞。大学的大业背后也有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例如,图书馆受到冷遇,经典书籍少有人过问,实验室闲置,自习室平时冷清,而考试前却显紧张,大业并未得到大用。

大学有博学厚德、求真务实、崇尚文明、美化人生的大学氛围。大学发展的轨迹为其赋予了做社会灯塔的职责。大学是“追求学问的地方,而非资格养成之所”,大学在指引社会方面起过和正在起着作用。然而,近几十年以来,走出象牙塔的大学,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镜子,功利之心、浮躁之风盛行。在大学中,谈个人理想、民族命运的声音渐微,上大学被视为谋生、当官、发财的途径和资本,而有些立志从事实业,担负民族振兴职责的学子常常遭到鄙视。大学的学生会被指责为培养官僚作风的场所,本该有独立担当的知识分子和年轻学子缺少了胸怀天下的豪情,甚至连独善其身的坚守也难以做到了。

大学里有大学生,他们风华正茂、与时俱进、全面发展,这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优秀学生,目光远大,为着理想不懈追求,天资聪颖而且努力学习,更可贵的是有一批学生能够克服家庭、学校条件,以及自身缺陷等各方面的困难,向阻碍自己前进的拦路虎发起挑战。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立长志没行动,用兴趣、环境作为借口,重复着自己无效的大学生活。更痛心的是,一些同学明知要面对社会的要求,却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圈子中,浪费着大学的良好设施,浪费着学校和老师们的辛勤工作,终日虚度光阴,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彻底毁掉了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大学,一副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大片难以言表的泥淖。在理想主义者的脑海中,大学如天堂一般;而在一个对大学产生失望与厌倦,恨不得逃离的另一些人看来,大学简直就是地狱。

正如小马不能光听老牛与松鼠的说法,每一个在大学中的人,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必须给出自己的回答。河水到底有多深,这是一个有确切答案的问题。面对更加难以评论的大学,难以给出答案也显出这个答案的宝贵。身在泥淖中,不管遇到了什么境遇,向着你所追求的方向,你会看到不尽的可以依赖的条件和力量,为此倾力追逐,大学就是美好的;而如果你终于被心中那个劝你放弃努力的小人说动,不再关心前行的方向,甚至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你的大学之旅将危机四伏。

畅谈湿地,是纽曼、洪堡、杜威级别的教育家有资格讲的;沼泽,需要总揽教育格局的专家学者、从事教育管理的领导去掌握;而我,这样一个在泥淖中多度过了一些光阴的老泥条,试图和大学的新主人们共同品尝泥浆的滋味,辨别出哪里有阴沟,哪里富含营养。

返回到【全文目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6222570
1.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