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没有自学,不是大学——《逆袭大学》连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6153665

返回到【全文目录

4.5 没有自学,不是大学

常有大学生向我询问如果想学些知识,哪里有教,谁教得好。作为学生,找到名师,找到在学习中可以依赖的力量,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荣幸的事。

在大学里,有疑问没处问的时候是有的。在大学中,学会利用资源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自主地安排学习,这是一件既必要且必须的事,这就是大学的自学。不夸张地说,没有自学,就不是大学。没有学会自学,不是成功的大学。大学断然不是与以往的阶段一样仅在被教中度过,而是借着教的帮助,以及尽可能的自主安排,将学习进行下去。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习得思维方式,学到学习方法。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观 

在大学里,学会学习的核心是要学会自学,能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以自学成才闻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在大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中,要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找到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理解,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

大学生在自主性的学习中,应该学会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部和外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并且接受教育的影响,通过质疑、请教、研讨,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完全自主性的学习中,学习过程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从“学什么”到“怎么学”,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有了自主性学习,才能标志着大学生的学习进入了新的层次和境界。教育已经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教育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和走向社会以后的纯粹的自主学习不同,大学的自学,是有帮助的自学。得到帮助的途径体现在学习内容上,要受到培养方案的约束,在修读的学分中,有必修、选修课程的搭配,这些将使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备某种规定性。大学生有帮助的自学来自于大学中的所有设施、设备,也来自老师、同学,甚至是校工。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学校能够提供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中去,善于从师,将大学校园中的一切作为可师之源,逐渐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有人将自学视为自由学习,不愿受约束,拒绝与自己想法相左的安排和方式,实则是由“一切由别人说了算”的极端走入了“一切由着自己”的另一个极端。在有帮助条件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如果在进入大学之前,自学不足,甚至是自学的能力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而在进入大学后,一定要找到大学应该有的学习方式。

一位大学生称,“大学,大不了自己学”。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学生意识到了在大学中要自学,很好。但是也有局限。大不了中包含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似乎对被老师抱着走恋恋不舍,无可奈何地走向自学。而实际上,在大学,即使有很好的条件,也要主动去自学,这是唯一的选择。自学,不是自己学,而是自主学,要注重利用好身边一切可能的条件,争取可以得到的帮助,在这种有帮助的自学环境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大学是学出来的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他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4856470 查看本文章

叶先生的话是说给教师听的,对学生的启示是,要在被教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逐渐地不用被教也能“无师自通”,这是终身学习年代必须的选择。在这方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也指明了方向:教师主要的作用在于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教学活动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是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可以成为最具有价值的帮助,而学生的学,是基本的保障。

对不少人而言,大学可能是最后一段能指望有人教的时候了。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日后必须不断地学习。大学阶段要掌握的知识,也已经不是老师直接传授的就足够了。在有限时间的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仅是一个框架,以及某些重要原理中的难点部分,大学生要在课外的学习中,再通过额外的阅读与实践,在框架的基础上将知识体系丰富起来,突破难点,建立起相关知识的联系。大学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点要成为共识。

大学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句话需要放在学会学习的语境中去细品。得遇好老师,好环境,以有帮助的自学为核心度过几年的时间,是应该的选择。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由老师教过了十几年,在离开大学之后,将不再有人去教,大学需要完成这个过渡。进入大学了,还要指望着凡要学的都得有人教,这是一种讽刺。我是见过一名试图给自己找个家教的大学生。有些同学的学习就是严重依赖别人的教。到了大学阶段,已经让人教了十几年,还要顽固地等着人教才会去学,没有人教就不会学了,细思量,这样的结局真没法接受。如果在大学中遇到了不好的环境,以及没有遇到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老师,这种自主的学习更加必要。事实上,大学的老师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安排,大学的学生也是需要在老师的安排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婴儿一出生就会被植入一个芯片,人类迄今为止发现和发展出来的所有知识都在其中了,靠现在这种应试的方式灌输进来的知识将彻底失去意义。我也相信我们终将摆脱应试教育的阴霾,尽管其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在未来,会学习的能力将更加重要,它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发展新知识、新应用,创造出新生活。我们的社会将会因为有会学习的人而变得更加发达、高效和和谐,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因知识而富有教养,充满智慧。

大学中有帮助的自学 

教学是一种在教师传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教学过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自学,尤其是在有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在大学里的自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称之为“限定性自学”,指的是学生完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学活动,如课程的预习、复习、做作业,以及为完成作业而阅读教师指定的资料。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学,高中的自习课大抵做的也就是这些事情。这种被限定了内容的自学,是自学中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层次,是为了掌握所谓的“课内知识”。在失去了“高压”之后,这种限定性的自学需要学生自觉地去完成的,高等数学课的老师可能会划几道题做一做,英语老师可能会提出听力、阅读和练习的要求,程序设计课老师会指定一个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去实践。老师给予的帮助,到此为止。此处的限定,针对的是学习内容,学生是否完成,怎样完成,在大学中,却是自由的。有人认真去做,有人随意去做,有人干脆不做,有人copy交差,各种选择,各种风光。

第二种自学称为“主动性自学”,指的是学生为加深理解教学内容,主动阅读参考书和科技参考资料等学习活动。当前的大学生习惯了只用指定的教科书完成学习的模式,至多再加上一本习题指导,这就是全部的学习材料。有的同学实际上是看教材也要等到期末的,美其名曰“考前预习”。而实际上大学的一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并不限于指定的一本教材,教师在课堂上用几十个学时所讲的内容只能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要点,有些教材上写的不讲,要由学生自己看,有些教材上没有的,老师却要凭借自己对于学科和领域的了解,补充进来。从这个意义体现的是,老师在讲课,而不是讲书。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时,同步地阅读相关的教材和著作,或者关注某些网络资源。有时候看一本书,左看右看不明白,而在另外一本书上,从另一个角度,或换一种方法去谈同一个问题,顿时豁然开朗,然后再回来看第一本书时,又别有一番风味。如此博览下来,学识不受一家之言的约束,也学会了用多个角度看待一个问题,避免了只依靠一本书学习而遭受其中可能错误的误导,也体会到了学习中的进退自如。在20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有些课程缺教材而不得不由学生在听课记笔记之后自己再找材料学习,我体会到了这种主动性自学中的曼妙。而如今资源丰富了,教材水平提高了,不少学生却习惯于只看教材而视野得不到开阔,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这种主动性的自学完全靠学生课外自己做出选择,并不受教师严格控制,但还是受到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约束。这种自学方式可以得到的帮助还在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找任课教师给出指导。

第三种自习称为“自主性自学”,是指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或扬长,或补短,自觉调整知识结构而进行的学习活动。这是大学自由学习中的最高层次,也是经过大学的锻炼真正成长起来的标志。这里的兴趣、爱好可以是专业兴趣和爱好,借此形成自己在专业能力方面的特色;也可以是自己的课余(将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体育的,文艺的或者其他方面的,这是将来丰富、充实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圈子形成的必要;对目前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还可以针对自己心仪的其他专业开展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形成的交叉型的知识结构,从而将“上了不喜欢专业”无奈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为未来按自己的志趣发展的机会。

大部分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是在完全受控的状态下完成的。我建议在大学低年级时,由于课程大多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首先保证限定性的自学,争取开展主动性的自学,这也是实施更高级自学的基础。而到了高年级,一定要安排出自主性的自学来。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在对自学的驾驭能力尚且不足的情况下,不建议安排出大量的自主性自学。由低层次的不是完全自由的自学,由更多依赖教师要求、指导、帮助的自学,过渡到教师稍加点拨就能进展下去,直至完全依靠自己的自学安排。大学的自学是有帮助的自学,帮助的资源和力量除了教师之外,还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周边同样聪明、充满活力和有求知欲的同学。在网络时代,可以依靠的力量还有各种网络社区中志趣相同的成员,彼此的交流会令双方都有收获。有帮助的自学,除了获得知识,学会学习,还能学会充分利用资源,调动有利于进步的各种因素,这是大学毕业后能够独立的资本。

大学已经进入了专业教育的阶段,无论哪种自学的方式,已经不必局限于类似高中那样的抠课本、泡题海的那一套了。自行设计和安排出形式多样的自习成为必要。大学的课内学习注重完备的理论体系,而在课外的自学中更多关注实践,让理论和实践由于自学建立起联系的纽带,“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促成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双重丰收。大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各专业的自习方式也就多样起来:文学专业的看小说、语言学专业的看电影、营销专业的搞推销、计算机专业的去上机,这些全都是自习的形式。最有爱的是,一屋子的男生在织毛衣,他们在宿舍,也是上自习。未来的工作中,他们可能并不需要做这样的工作,但是需要对此有亲身的体验。他们是一帮服装制造专业的大学生。

自学与课程的结合

修读课程是大学学习中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备课,确定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师生通过课堂这一纽带,共同完成学习。传统的课堂,普遍采用讲授的方法——教师将讲台视为舞台,为学生展现要传授的知识。与之对应,学生听讲,参与必要的讨论。

这样一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尽管很多人就是在被动地听讲。一般的学习方法指导,会有人介绍先预习再听课之类的经验。这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对于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将自学与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

有学生和我提到不习惯L老师上的程序设计课,说上他的课,“感觉学不到东西,在课本上也找不到”。我问了一名程序设计能力较好的同学,他说L老师的课老好了。我大概知道了其中的问题。不久后,我找机会听了L老师的一次课。

L老师是一位很认真的老师,他讲的那一堂课很精彩,如果能够听进去的话。他的特点是围绕着正在讲的内容,引申得很广。不过,他的引申却不是总朝着所谓“拔高”的方向去的,这是我为跟不上进度的学生所担心的。开始讲一个新的内容,他联系、对比到了课程前期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在前期学习中一时体会不深刻但非常关键的部分,他也提到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为后续内容预设伏笔。他讲基于对象的程序设计,用一个浅显的例子,将学生从接触编程以来主要的程序设计思想贯穿起来,以图让学生看到引入对象之后带来的整体上的改观。他的节奏很稳,不断地提出问题,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L老师在编织着程序设计的知识网络,这是一堂非常好的课。

我完全明白了学生所谓“讲的在课本上都找不到”,“听完看书都不懂”之类的抱怨出自何方了。我坐在教室靠后的位置,我发现我周围不少学生就在埋头看课本,好几分钟不抬头。显然,他们无奈之下寄希望于自学了。诡异的是,所谓的自学,就是课堂不听讲,闷头看书。这时,我再次深刻地感觉到,如果学生学习方法不改变,不丰富起来,不学会如何利用好这样的课堂,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学生普遍对课本的依赖很重。听L老师的课,需要在课外保证自主性学习的投入,尤其是及时的复习。复习也并不是将教材中刚刚讲过的章节看一看那么简单,而是应该设法将课堂上提及的问题,找到其原始出处再次重温。如果听课的过程已显吃力,要通过记笔记的方式记下梗概。老师用PPT授课,课堂节奏快记笔记困难,我建议可以提前将讲义打印下来带到课堂,在讲义上做记录,课后围绕讲义进行复习。有些老师会在课前公布讲义,也可以单独联系老师索要。在随L老师的学习中,要逐渐弱化对课本的过分依赖。实际上,对大学的课程,课本也仅是主要的参考书而已。老师讲课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书,这是负责任的老师的做法。而学生学的是一门课程,而不是在学一本书。这不是说课本不要看了,而是除了课本,还要再找到其他同类书籍一起仔细钻研。学一门课,就看一本书的做法一定要改变。要能结合着课堂,结合着不同书中对同一问题不同的阐述,配合上课后的实践开展学习,L老师的那种穿插编织而来的课堂将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期盼的大学课堂,在这种课堂条件下学习遭遇了困难的同学,要改变自己的学习。这里有限定性自学和主动性自学方面的缺失,也有未能用好课堂的遗憾。

想起了我当年大一时学习高等代数,任课的是系主任李廉教授。李老师的学识和教学水平无需评论,但大一的孩子们跟不上,私下里还起草了一个要求换老师的信,我也签了请愿的大名。发动者后来知道了他在系里的声望,计划自动取消。几周之后,大家沉下心来,应该是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却真的发现了李老师课堂的精彩。

再次地想到了我听课中周围埋头看课本的同学,我在课间也和他们进行了简单交流。抛弃了这样的课堂,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即使去上课了,但只埋头自己看课本,只显示了想要学好的愿望,掩盖不了死守着不当学法不思改变的事实。

返回到【全文目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6153665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