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 那些年,Alpha 策略对冲遇到的那些困难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kwame211/article/details/85046841

首先我想说一说在Alpha策略的研究中,一些通常的设置:

基差的不可预测性

如果大家有耐心做过关于基差预测的研究,就会发现在实际研究和投资过程中,预测基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其难度甚至不亚于直接预测大小盘的走势。当然,市场机构各有神通,不排除有少数市场有实力的机构能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特定的预测区间下对基差做出"大概率"准确的、量化的预测。然而正如同Alpha策略选择用对冲期货来规避市场风险的初衷的一样,市场上大部分的机构在测试其策略时,往往直接用”指数“来替代股指期货对策略进行回测,从而希望能够”真实“地呈现策略的本来面目。然而这一设置,后面会说到,在投资过程中,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行业中性

同”市场中性“策略这个名字一样,Alpha策略追寻地是剔除了市场、行业判断的纯粹的套利收益。直白地说,这是因为量化投资在直接预测大盘走势、预测行业强弱上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原因在后面会说明。所以,国内的Alpha策略在早期(注意:我说的是早期)一般都会将策略在某个行业上的权重配得跟指数一致。这样、由于行业相对强弱所带来的风险也会被规避掉。然而这一设置,仍然会带来很多问题。

回测的时间

由于数据获取等种种原因,2007年之前的数据是有非常多缺失且不完整的。如涉及到指数权重、财务数据、会计准则更改等等问题。所以一般而言,国内的Alpha策略最早也是从2007年中开始回测,更有甚者可能从2008年之后开始回测。But, time does matter.

如果说Alpha策略在中国所遇到的研究困难,就不得不从股指期货这个对于Alpha策略来说唯一的对冲工具说起了。IF合约是从2010年4月16日在中金所开始交易的,国内Alpha策略的兴起也基本上与IF的上市密不可分,所以我把Alpha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A. 2010年4月-2014年10月(迷人的潘多拉魔盒)

如果大家在这个时期做Alpha策略,你会发现赚钱太容易了!记得曾经跟某BGI回来的量化私募大佬电话会议的时候,该大佬说,现在Alpha随便什么策略都能赚钱。言语中,是戏谑,是无奈,却也隐含着担忧。

在这个时期,你会发现用一些非常简单的信号,用经典的Alpha框架,回测起来,年化15%以上的收益、夏普3以上的策略一堆一堆的。你可能会突然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发现了新大陆!

如果说,在当时的环境下,Alpha研究有什么隐忧的话,那就是:IF本身的问题太大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IF的标的指数是沪深300指数,而沪深300指数最大的特点就是金融业的权重太大了!而且银行股的只数太少了,只有16只!

如果大家读过Grinold的Quantitative Equity Portfolio Management(此君来自Barra,做Alpha的同志必然读过他的书;Barra Risk Model也算是发源于他的研究),就会记得,一个策略的Information Ratio跟涵盖股票的只数的开方、截面离散率是正相关的。但是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有什么特点呢?低波动、同涨同跌严重(相对其他版块),低价股多且日内波动率极低。前两个特点导致银行股本身很难有高Alpha,最后一个特点则导致交易起来十分困难,这样的话, 策略如果跟指数一样,配很高的权重在银行上,就要忍受始终在银行业上赚不到钱甚至亏钱。

多说一句,为什么低价股交易起来会很困难呢?比如你要买农业银行(2016/6/24日收盘3.17元),假设下一交易日开盘3.16(买一)/3.17(卖一),实际交易你会发现,低价股的盘口很少动的,因为动一下就是0.01/3.16 = 32bps就出去了,这个在交易过程中太难忍受了,要知道有时候Alpha策略一天还不一定能赚32bps呢。所以如果你一直挂在买一,就面临交易量大无法成交的风险,如果跨过盘口去对手盘成交,Oh god,真是能疼出血来。BUT!在当时,这些都是小问题,因为当时Alpha太高了,或者说,小盘因子的Alpha太高了。所以,接下来,回测时间的问题就来了。

B. 2014年10月-2014年12月(Alpha策略痛苦的回忆)

其实这波小盘的强势从2013年或者说2012年就开始了,Alpha策略在这几年的回测动辄40~50%的收益率,其实大部分Alpha策略在2010~2011年是不好的,但是由于08、12、13的高收益的提升,它们往往被忽略了。这个时候,现在已经众所周知了,市场开始转向了。

其实回过头来看,除了量化投研人员之外,主动投资研究的人士早就看到了这次大牛市的到来,而量化投资的童鞋成天与数据、模型、代码和论文打交道,本身的市场敏感性相较而言则要差很多,而且大部分做Alpha的朋友是不喜欢或者是厌恶Beta的,这种厌恶来源于保守,也来源于Beta很难用量化看懂。

于是,大家看到,金融股开始狂飙,大小盘转换开始加速,基差开始急剧拉升。犹记得当时我看见Alpha策略那触目惊心的亏损的时候,真心佩服那些能够坚持账户市值中性的大佬们。虽然策略本身的缺陷是显著的,但是在那样环境下的坚持,我认为是这对自己投资理念的坚持。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市场给Alpha策略研发人员上的一课:应该说,量化策略本身(如包含统计学习特性)和量化策略开发人员是具有很强的学习市场能力,但当你从未见过、考虑过、测试过这样的市场状况时,你无法保证量化策略的成功。这是量化天生的缺陷,它是数学、是统计、是基于过去对未来的预测,当你需要它预知它从未见过的事物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结下来,这段时间,Alpha的失败有几大原因:

一、由于市场特性的变化、大小盘风格发生大逆转、流动性偏好发生大逆转。

二、由于IF本身的结构特征,在金融股狂涨时,如果调仓频率低,由于市场涨跌,会自动产生市值敞口、行业敞口。

三、基差的急剧拉伸带来的巨大浮亏。

这几个原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这一段痛苦的经历,对Alpha策略来说,也是涅槃重生后的宝贵财富,当然,你得能活下来,不少Alpha策略当时已经被清盘了。

C. 2015年股灾之后(狂欢之后的负重者)

股灾之前的2015年对Alpha策略是美好的,简直太美好了,半年,很多的基金或产品轻轻松松录得50%以上的收益。然后就是雪崩了,然后就是监管介入,提高保证金,限制交易手数,期指流动性大跌。目前期指的流动性差不多是股灾之前流动性的百分之一。

但是好在中证500期货(IC)的推出很好的解决了沪深300期货本身的结构性问题,使得Alpha策略面临更少的市场风险和风格风险,从而能够更好的挖掘“真正”的alpha。

但是深度贴水的问题就来了。个人观点,这种深度贴水,是对做多期指时流动性缺陷、政策限制缺陷等问题的补偿,在监管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可能是一种“Normal Backwardation”。这种深度贴水带来两个困难:一、如果在深度贴水下建仓,一旦基差收窄,账户经常要面对2-3%的回撤;二、移仓成本太高。因为市场多头套保需求多,而投机多头又受到限制,所以一旦需要换仓时,移仓成本会非常高,IC近月合约通常都在3%左右甚至往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年换仓12次,Alpha一年得挣36%以上才能勉强避免由换仓导致的亏损。

D. 最后,策略的转向

现在,很多的Alpha策略开始探求其他的突破,这些方向是Alpha进步的动力,比如:

一、放开行业中性、市值中性的约束,用量化方法学习提取市场特征,动态调整。

二、结合CTA策略、结合场外期权产品、结合期货纯多策略等等;

三、新的数据源,也意味全新的Alpha来源。

外汇以及差价合约等杠杆类金融产品具有高风险,请勿在完全了解产品属性及所带来的风险前开始交易。您的盈利或亏损将根据基础产品在市场中的涨幅有所不同。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kwame211/article/details/8504684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