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思考:如何在工作中保持高速的自我成长

版权声明:版权归作者祝枫所有,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进行转载。 https://blog.csdn.net/Vince_ZHU/article/details/83046264

之前在跟一位正在读博士的同学交流之后,我意识到了自己成长的危机。那么如果我选择了不去读博士,那么我又该如何保持快速的自我成长呢?如何保持与博士同学们的思维层次和眼界在同一个水平上呢?如何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跟读博士一样的价值升值呢?

前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入职两个月以来,我日子过的有点儿过于安逸了:每天也就是完成上班的工作内容,然后看30分钟左右书籍,一天的日子就过去了。周围的人好像也都是这样,基本没有那种特别刻苦奋进的人,也没有优秀的给人压力的那种人,而我却是一个习惯了危机感的人。只有在环境中不断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我才会努力地去成长和进步,初中是这样,高中是这样,大学也是这样。为此,我必须系统地建立起自己成长的危机感,持续督促自己去学习、去成长。

向工作和同事学习

一天的时间中,80%左右的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学会向工作和同事学习尤为重要。在工作中,要钻研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深入透彻地了解这个行业的技术现状、市场现状、盈利模式和痛点,同时要了解公司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规划、技术痛点和产品开发流程,并且向优秀的前辈学习技术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技能、学会处理好和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向同事学习也是必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虽然身边的同事没有那种特别出类拔萃的,但是他们每个人可能在某一个方面特别擅长。A可能把自己的时间管理的特别好,时间利用率特别高,那么向他学习时间管理的技巧;B可能C++技术特别精湛,那就经常向他请教C++的知识;C可能在这个领域经验特别丰富,那么经常跟C交流一下这个领域的前世与今生;D可能羽毛球打得特别棒,那么经常约着D打打羽毛球锻炼下身体很不错;E可能饭菜做的特别好吃,那就周末跟D多学习一下做饭的手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经常向身边不同的同事学习特定的技巧,不仅可以提升自己身上相应的技巧,还能够借着这个机会交到一大群有趣的朋友。跟朋友一起做他们擅长的事情,向他们学习,衷心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主动接触优秀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我同学的例子让我亲自感受到了这种重要。要想让自己逐渐变得更优秀,就必须不断地去接触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既然身边没有特别优秀的人,环境不是特别优秀,那就主动出击,主动去结识那些优秀的人。
如果能在身边碰到优秀的人固然很好,碰不到也不用沮丧。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几天,想要在网上找一个比你优秀的人,简直太容易了。最好的方式是关注与你目前状态类似的优秀的人,关注他们的成长路径、关注他们每天在关注些什么、关注他们最近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关注他们最近又取得了什么进步与成就。这些东西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和他们形成对比,对比自己的成长速度是否能够跟得上优秀的人的步伐,进而督促自己去时刻提醒自己去成长进步,保持着成长的危机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主动跟他们进行交流接触,形成互动。
跟优秀的人建立关系的前提是你有值得他欣赏或者利用的价值。现在的人际关系很多是赤裸裸的基于价值链的,只有双方之间互相有利用价值,这种关系才会比较密切,否则只会是通讯录里面的死尸。因此,核心问题还是要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具有更高的价值,然后自己高价值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循环。

坚持读书

如果在生活中受环境限制,遇不到特别优秀的人怎么办?那就阅读经典吧!阅读,犹如和作者进行对话。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的作者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大家,他们的思想价值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就算是最顶尖的大学里面也不可能同时聚集这么多的大家,所以经常和经典对话,我就不用担心在思想层次和思维方式上落后于同辈读博的同学,也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思想上的成长。
阅读《金字塔原理》,我明白了原来写作、思考和演讲都是有“套路”的,按照这个套路去做,我不仅能够做得更好,还能够更高效和简单;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认识到了个人使命宣言的重要性,并撰写了自己的使命宣言,使得自己生活的更加明白和清楚;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意识到自己以前阅读书籍的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效果,我决定逐渐按照这本书中的方法去训练自己的阅读技巧。
书籍也是有分类的。既然是针对个人成长去阅读书籍,那么就应该针对自己想要提升的方面去有针对性地阅读。想要多了解历史,那就读历史相关的书籍;想要学习某个方法技巧,就选择相应的专业书籍。每半年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每个月要至少读一本书。

独立思考与写作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死而不学则殆。读书与思考是分不开的,在读书的同时必定伴随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因为读书是一个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全盘接受作者思想的过程。读书的时候要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换种做法岂不是更好?在读完书之后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也就是书评。同时针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亦或是实时热点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真正去思考其中的前因后果和其中潜在的逻辑,并将其总结归纳,然后抽象出来形成文字,也就是写作。
写作很重要,尤其是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博士之所以成长很快,除了其更精湛的科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严谨的科研和大量的论文写作培养了其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表达能力。对于不读博士的我来说,思维能力我可以通过严谨的工作内容和读书思考去逐渐培养,表达能力就需要大量的写作和公司内部的答辩讲课的机会去锻炼。写作,尤其是长文写作,很能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谈到某个话题,感觉自己有很多想法、有很多要说的,但是一旦坐下来要形成文字,发现自己只能写出寥寥数行,典型的眼高手低。
独立思考和写作的能力也需要刻意训练。独立思考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上的,因为了解的知识比较多,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同时,独立思考要求敢于质疑,敢于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并且要敢于去表达和讨论,思想的碰撞可能会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写作是一种技巧,如果不上升到创作的高度的话,因此需要定量长期的去练习。每周写1~2篇技术博客,1篇周记,每月写1篇书评,1~2篇个人随笔。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我之前说过:一个人的职业不能规划,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后面会遇到什么机遇,永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然而个人的能力成长却是可以规划的,因为个人能力和素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基本是自己可控制的。要想获得一个快速的、有针对性的成长,需要制定相应的个人成长计划。
这里说的个人成长计划,指的是培养个人软实力的规划。软实力并不针对某个特定的工作岗位,因此不会受外界环境与机遇影响太大,然而软实力却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软实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思维方式类:最近在看《金字塔原理》,虽然之前思考的时候也会不自主地采用金字塔的方式,但是总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形成这种形式,效率较低且不是很完善。在读完此书之后,我在一次答辩中刻意采用这种方式去准备答辩过程和PPT制作,效果果然不错,主管称赞我的PPT和答辩过程逻辑很清楚。这几天又被推荐了一个本关于思维方式的书籍《第五项修炼》,这个是关于系统性思考的方法。虽然思维方式是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后期逐渐训练的,而我也相信一个高效的思维方式将使我受益良多,甚至我可以掌握多种思考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切换思考方式。
  • 工具方法类:利用有用高效的工具去完成工作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一个适用自己的工作方法可以使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你PPT做的很好,那么在每次答辩过程中,辅以良好的演讲能力,在相同的内容情况下,你肯定可以脱颖而出。同时,如果你掌握了很好的读书的方法,那么你读书的效率和效果可能优于其他人,那么在相同的时间内你将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差距,不就是这样一点点产生的吗?
  • 专业技能类:大家可能认为专业技能应该很重要,怎么放到了思维方式和工具方法之后呢?专业技能对于事业来说是很重要,但是一方面我们的专业技能大部分是在工作中学习的,不需要我们花很大功夫去特地做计划培养;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在思维方式和工具方法上很厉害,他的专业技能肯定差不了。关于专业技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其中的研究工具和比较前沿的研究内容我们在空余时间可以涉猎。
  • 个人形象类:这是一个看颜的时代。对于这句话,我深信不疑。这里的颜,不仅仅指的是相貌,而是一个人的形象塑造,由内而外的气质与形象。整洁的外表、得体的服装、优雅的谈吐、自信的心态、温润的声音,这是我们给他人的第一印象,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去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在适当的场合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能力,这就是内在的培养与外在的表达能力。内在的培养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肚子了有墨水才能行呀;外在的表现能力,包括沟通表达能力、演讲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等。
  • 兴趣爱好类:锦上添花、如虎添翼这类词经常用来形容一个突出的兴趣爱好的作用,但是实际兴趣爱好的作用还有另一个层次的重要作用:让生活成之为生活。一个突出的兴趣爱好固然在职场中让你锦上添花,然而其更重要的作用是让你享受生活,因为生活中不止有工作,还有诗和远方。在周末,放下工作,呷一口凉茶,悠闲地坐在椅子上读着《论语》,岂不快哉!

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以上五点,这是促进我不断快速自我成长的需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Vince_ZHU/article/details/83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