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存储器管理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一,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1,连续分配方式

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

(1)单一连续分配

内存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两部分:

系统区:仅提供给OS使用,通常放在内存低址部分

用户区:除系统区以外的全部内存空间,提供给用户使用。

最简单的一种存储管理方式,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

优点:易于管理。 缺点: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内存。

(2)固定分区分配

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partition),每个应用进程占用一个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

提高: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适用于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最早的多道程序存储管理方式。

1)如何划分分区大小

分区大小相等: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缺乏灵活性。

分区大小不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少量的大分区。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

2)需要的数据结构

建立一记录相关信息的分区表(或分区链表),表项有: | 起始位置 | 大小 | 状态 |

分区表中,表项值随着内存的分配和释放而动态改变

3)固定分配的不足:

内碎片(一个分区内的剩余空间)造成浪费

分区总数固定,限制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3)动态分区分配

分区的大小不固定:在装入程序时根据进程实际需要,动态分配内存空间,即——需要多少划分多少。 、

空闲分区表项:从1项到n项:内存会从初始的一个大分区不断被划分、回收从而形成内存中的多个分区。

优点:并发进程数没有固定数的限制,不产生内碎片。

缺点:有外碎片(分区间无法利用的空间)

具体实现:

①数据结构

空闲分区表: 记录每个空闲分区的情况。 每个空闲分区对应一个表目,包括分区序号、分区始址及分区的大小等数据项。

空闲分区链: 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设置用于控制分区分配的信息,及用于链接各分区的前向指针; 分区尾部则设置一后向指针,在分区末尾重复设置状态位和分区大小表目方便检索。

②分区分配算法

动态分区方式,分区多、大小差异各不相同,此时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更需选择一个合适的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链中选出一合适分区

首次适应算法FF(first-fit):

空闲分区排序: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检索: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至找到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 分配: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作业要求大小的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大小改变仍留在空闲链中。 若从头到尾检索不到满足要求的分区则分配失败

优点:优先利用内存低址部分,保留了高地址部分的大空闲区;

缺点:但低址部分不断划分,会产生较多小碎片;而且每次查找从低址部分开始,会逐渐增加查找开销。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next-fit)

空闲分区排序:按地址

检索: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到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实现算法,需要: 设置一个起始查寻指针 采用循环查找方式

分配:分出需要的大小

优点:空闲分区分布均匀,减少查找开销    缺点:缺乏大的空闲分区

最佳适应算法 (best-fit)

总是把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避免“大材小用”。

空闲分区排序:所有空闲分区按容量从小到大排序成空闲分区表或链。

检索:从表或链的头开始,找到的第一个满足的就分配

分配:分出需要的大小  

缺点:每次找到最合适大小的分区割下的空闲区也总是最小,会产生许多难以利用的小空闲区(外碎片)

最差适应算法/最坏匹配法(worst-fit):

基本不留下小空闲分区,但会出现缺乏较大的空闲分区的情况。

快速适应算法

根据进程常用空间大小进行划分,相同大小的串成一个链,需管理多个各种不同大小的分区的链表。进程需要时,从最接近大小需求的链中摘一个分区。类似的:伙伴算法

能快速找到合适分区,但链表信息会很多;实际上是空间换时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hild_heart/article/details/8354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