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心得

    读罢此书,心中竟有怆然之感,不禁为傅雷夫妇最后饮恨而去感到伤痛。人生在世不过白驹过隙而已,傅雷却每天疲于工作,为自己的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其所翻译著作对我国做学问的后者也影响深远,其英年早逝实在是中国文化界的巨大损失!

    我读的是译林出版社重新编撰的家书集,在书中父亲的信和聪的信对照起来,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从1954-1966年父子间的心灵交流与朋友间的关怀。傅雷是一位好父亲,他告诫儿子要“先做人,后做艺术”,这也是傅家家风的核心,后来聪专注于艺术,父亲提醒他专注于弹琴艺术固然重要,然而不能忘记生活的艺术,不能忘记感情中的另一半——弥拉,父亲言辞恳切,有着朋友的作风,生怕有教导之嫌,其后悔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时常告诫聪不要遗传自己的毛病,同时,不断学习优秀的品质,此乃真正良父也。同时,我也想起自己的父亲,他自幼厌学,故所受文化不高,因为整天忙于生计,在立身处世品质方面对我影响较浅,做人方面也对我缺少告诫。幸而,我心灵成熟较早,对世事洞察较多,很小就能够知道精华糟粕之分,故能习“勤能补拙”的立身之道,在求学问方面没有落后太多,在其他方面主要靠自身领悟,虽知落后但也在弥补。我和我的父亲之间的隔阂必然会随着时代的轮转越来越深,我也只能嗟叹,明白此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只能在我父亲的岁月末端敬子女的孝,以表内心养育感激之情。

    虽然父信是书中的主要内容,但聪信也给我印象深刻。按父亲的话说,他在当时得到的是中国罕有的求学机会,能够到波兰求学,学习肖邦等著名先辈音乐家乐曲,他从不懈怠,不断反思,同时接受父亲意见修改毛病,很快就为祖国赢得了声誉。求学同时,参加演出,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再后来,他遇到了弥拉,父亲则支持他鼓励他,不断给儿子聪出谋划策,他对儿媳也没有挑剔,他甚至和她推心置腹谈话,还推荐一些书给她,因为傅雷知道,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妻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聪没有懈怠,参加了很多音乐会,褒奖泛泛。当聪订婚后,他也很快变得成熟,父亲母亲则提醒他注意理财,这是家庭幸福的大事,虽然琐碎但不可忽视。这让我也捎了根弦,要多学习学习理财方面的知识,以后必有大用。聪的择偶方面可能也受父亲影响,父亲认为对终身伴侣的要求大抵有三样:“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弥拉难道不是这样的嘛?后来父母钱财紧张,索要书信中言辞都带有自惭的意味,聪虽在海外,仍敬孝道如初。每次聪的信,对父母都是最大的慰藉。想起自己,难道不是如此吗?虽在东吴之地,离家几小时车程,但父母心之期盼,更加能够理解,时常联系,多努力多报好消息很重要。书信最后,聪有了孩子,父母更是开心坏了,祖母梅馥甚至亲手织毛衣给孙子,亲情感人如此。

    母亲朱梅馥超出我的封建时期女子想象,在书信中我了解到,为了家庭幸福她刚开始忍气吞声,常常和傅雷交流,多看书,思想境界和丈夫一同进步,所以夫妻关系很是和谐。想及自己的处境,不免苦恼,严君姿色婉约,但脾气暴戾,我已领教多次;另一是承君,姿色稍弱,虽言谈交际少了些,但性格开朗达观,有胸襟有情怀,一直在努力,此深得我心。不免纠结。

    当然,书信中我也有不满之处,比如父亲对长子次子并没有一视同仁,从书信中很容易看出来,写给敏的信更加有长者的脾气,对事情少了些积极地思考,并且和聪交谈时,父亲也流露出敏的悟性不强的心声。可见,虽是傅雷虽是中国近代思想先辈,亦有封建思想束缚,何况我自己,不过青青少年,所需学习知识甚多,由此方能改观自身处境,谋得更高修养。

    希望自己借傅雷家训,求得更高人生境界。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7597345/article/details/8304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