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三十一)——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antkillerfarm/article/details/80880221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在《机器学习(十六)》中,我们已经讨论了一个LDA,这里我们来看看另一个LDA。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是Ronald Fisher于1936年提出的方法,因此又叫做Fisher’s linear discriminant。正如之前在《知名数据集》中提到的,Iris flower Data Set也是出自该论文。

之前我们讨论的PCA、ICA也好,对样本数据来言,可以是没有类别标签y的。回想我们做回归时,如果特征太多,那么会产生不相关特征引入、过度拟合等问题。我们可以使用PCA来降维,但PCA没有将类别标签考虑进去,属于无监督的

比如回到上次提出的文档中含有“learn”和“study”的问题,使用PCA后,也许可以将这两个特征合并为一个,降了维度。但假设我们的类别标签y是判断这篇文章的topic是不是有关学习方面的。那么这两个特征对y几乎没什么影响,完全可以去除。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对一张100*100像素的图片做人脸识别,每个像素是一个特征,那么会有10000个特征,而对应的类别标签y仅仅是0/1值,1代表是人脸。这么多特征不仅训练复杂,而且不必要特征对结果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但我们想得到降维后的一些最佳特征(与y关系最密切的),怎么办呢?

给定特征为d维的N个样例 x ( i ) { x 1 ( i ) , x 2 ( i ) , , x d ( i ) } ,其中有 N 1 个样例属于类别 w 1 ,另外 N 2 个样例属于类别 w 2

现在我们觉得原始特征数太多,想将d维特征降到只有一维,而又要保证类别能够“清晰”地反映在低维数据上,也就是这一维就能决定每个样例的类别。

我们将这个最佳的向量称为w(d维),那么样例x(d维)到w上的投影可以用下式来计算:

y = w T x

这里得到的y值不是0/1值,而是x投影到直线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我们首先看看x是二维的情况,从直观上来看,右图比较好,可以很好地将不同类别的样本点分离。这实际上就是LDA的思想:最大化类间方差与最小化类内方差,即减少分类内部之间的差异,而扩大不同分类之间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找到这个最佳的w。

首先我们寻找每类样例的均值(中心点),这里i只有两个:

μ i = 1 N i x ω i x

由于x到w投影后的样本点均值为:

μ i ~ = 1 N i y ω i y = 1 N i y ω i w T x = w T μ i

由此可知,投影后的的均值也就是样本中心点的投影。

什么是最佳的直线(w)呢?我们首先发现,能够使投影后的两类样本中心点尽量分离的直线是好的直线,定量表示就是:

J ( w ) =∣ μ 1 ~ μ 2 ~ ∣=∣ w T ( μ 1 μ 2 )

J(w)越大越好。

但是只考虑J(w)行不行呢?不行,看下图:

样本点均匀分布在椭圆里,投影到横轴 x 1 上时能够获得更大的中心点间距J(w),但是由于有重叠, x 1 不能分离样本点。投影到纵轴 x 2 上,虽然J(w)较小,但是能够分离样本点。因此我们还需要考虑样本点之间的方差,方差越大,样本点越难以分离。

我们使用另外一个度量值,称作散列值(scatter),对投影后的类求散列值,如下:

s i ~ 2 = y ω i ( y μ i ~ ) 2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只是少除以样本数量的方差值,散列值的几何意义是样本点的密集程度,值越大,越分散,反之,越集中。

而我们想要的投影后的样本点的样子是:不同类别的样本点越分开越好,同类的越聚集越好,也就是均值差越大越好,散列值越小越好。正好,我们可以使用J(w)和S来度量,最终的度量公式是:

J ( w ) = μ 1 ~ μ 2 ~ s 1 ~ 2 + s 2 ~ 2

接下来的事就比较明显了,我们只需寻找使J(w)最大的w即可。

先把散列值公式展开:

s i ~ 2 = y ω i ( y μ i ~ ) 2 = x ω i ( w T x w T μ i ) 2 = x ω i w T ( x μ i ) ( x μ i ) T w

我们定义上式中间部分:

S i = x ω i ( x μ i ) ( x μ i ) T

这也被称为散列矩阵(scatter matrices)。

我们继续定义:

S W = S 1 + S 2

S W 称为Within-class scatter matrix。

S B = ( μ 1 μ 2 ) ( μ 1 μ 2 ) T

S B 称为Between-class scatter matrix。

那么J(w)最终可以表示为:

J ( w ) = w T S B w w T S W w

在我们求导之前,需要对分母进行归一化,因为不做归一化的话,w扩大任何倍,公式都成立,我们就无法确定w。因此,我们打算令 w T S W w = 1 ,那么加入拉格朗日乘子后,求导:

c ( w ) = w T S B w λ ( w T S W w 1 ) d c d w = 2 S B w 2 λ S W w = 0 S B w = λ S W w S W 1 S B w = λ w

可见,w实际上就是矩阵 S W 1 S B 的特征向量。

因为:

S B w = ( μ 1 μ 2 ) ( μ 1 μ 2 ) T w

其中,后面两项的积是一个常数,记做 λ w ,则:

S W 1 S B w = S W 1 ( μ 1 μ 2 ) λ w = λ w

由于对w扩大缩小任何倍不影响结果,因此可以约去两边的未知常数 λ , λ w ,得到:

w = S W 1 ( μ 1 μ 2 )

至此,我们只需要求出原始样本的均值和方差就可以求出最佳的方向w。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述结论虽然来自2维,但对于多维也是成立的。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割性能最好。由于

S W 1 S B
不一定是对称阵,因此得到的K个特征向量不一定正交,这也是与PCA不同的地方。

这里写图片描述

PCA选择样本点投影具有最大方差的方向,LDA选择分类性能最好的方向。

使用LDA的一些限制:

1.LDA至多可生成C-1维子空间。C为类别数。

LDA降维后的维度区间在[1,C-1],与原始特征数n无关,对于二值分类,最多投影到1维。

2.LDA不适合对非高斯分布样本进行降维。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图中红色区域表示一类样本,蓝色区域表示另一类,由于是2类,所以最多投影到1维上。不管在直线上怎么投影,都难使红色点和蓝色点内部凝聚,类间分离。

3.LDA在样本分类信息依赖方差而不是均值时,效果不好。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图中,样本点依靠方差信息进行分类,而不是均值信息。LDA不能够进行有效分类,因为LDA过度依靠均值信息。

对LDA稍加扩展就得到了《图像处理理论(一)》中的Otsu法。Otsu法实际上是一维离散域的LDA。

此外,对于二值分类问题,最小二乘法和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是一致的。

参考:

https://mp.weixin.qq.com/s/u-6nPrb4r9AS2gtrl5s-FA

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算法介绍

http://www.cnblogs.com/jerrylead/archive/2011/04/21/2024384.html

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一)

http://www.cnblogs.com/jerrylead/archive/2011/04/21/2024389.html

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二)

t-SNE

概述

t-SNE(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是用于降维的一种机器学习算法,是由Laurens van der Maaten和Geoffrey Hinton在08年提出来。此外,t-SNE 是一种非线性降维算法,非常适用于高维数据降维到2维或者3维,进行可视化。

论文:

《Visualizing Data using t-SNE》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降维算法:

1.主成分分析(线性)

2.t-SNE(非参数/非线性)

3.萨蒙映射(非线性)

4.等距映射(非线性)

5.局部线性嵌入(非线性)

6.规范相关分析(非线性)

7.SNE(非线性)

8.最小方差无偏估计(非线性)

9.拉普拉斯特征图(非线性)

PCA的相关内容参见《机器学习(十四)》。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ntkillerfarm/article/details/808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