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经济大局观(十六):理性人和机会成本

此前我们说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所以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将有限资源用于何处的权衡取舍。那么,人们取舍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经济学的另外一个假设了。这个假设是理性人,基本含义是理性的人总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理性人这个假设争议很大,因为它将代价和利益仅仅局限于跟金钱和物质相关的经济代价和经济利益,但现实中,人的很多行为并不完全基于经济利益,比如慈善、公益等。

所以,理性人假设其实不适合很多场景,但在通证机制里,还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假设,因为区块链世界天然地跟“钱”绑在一起。至少在现阶段,绝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奔着利益而去的。一旦有了利益(通证)的奖励,很多原来不适合理性人的场景,都会变得适合。

比如维基百科。如果以理性人假设去解释维基百科,绝对是解释不通的,因为编写它的人没有任何物质收益,人们去编写完全是因为兴趣和热情。

那么,如果在维基百科里引入通证会如何呢?可预计,势必会有很多人为了通证奖励而不顾质量的疯狂编写。这时候,理性人假设又发挥了作用,不过维基也不会是现在的维基。

基于此,我们在分析通证经济的时候,保留理性人假设。也就是说,在区块链世界,人们都试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成本谋取最大经济利益。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

经济学第二条原理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成本的定义,即“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所以,经济学里的成本跟会计里的成本不一样,它的本质是机会成本,是放弃了的机会的价值。

举个例子:假如你上四年大学花了4万块钱,在会计学里,这4万块就是成本。但在经济学里不是这样的,经济学里是这么算的,如果这四年你不上大学,你可以工作赚30万,同时花销也是4万,那这大学四年的成本就是30万,因为你为了上大学放弃了30万的工作收入。至于那4万花销,因为你不管在哪里,都要吃喝玩乐,都需要花这4万,而不是上大学才需要花,所以它并不是上大学的成本。如果硬要说的话,可以把这4万看做是活着的成本。

收益的话,就跟会计学上的差不多。不过也有一点不同,会计学里的收益只考虑金钱物质,但经济学里的收益范畴更广。比如,大学四年,既可以让你学到很多知识,又可以让你未来的工作收入比不上大学时,平均每年多出5万。在会计学里,只有那更高的收入才是收益。但在经济学里,知识和收入都是收益。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3623760 查看本文章

理性人通过权衡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做出选择。当年科比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他放弃了大学而直接进入NBA,为什么呢?因为他读大学的机会成本高达上千万美元。

我们说了发行通证的诸多好处。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那些大公司不在自己的主营业务里也发个通证呢?毕竟发个通证就是几个程序员写几句代码的事,这点成本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不算啥啊!他们是不是傻呢?当然不是。他们不发通证其实也是理性人的行为。

我们可用机会成本来解释这个现象。

通证毕竟是个新东西,而且在法律上还是个灰色的。一个大公司靠着已有的市场,就能稳稳地享受既得利益,这些利益是巨大的。如果在自己的主营业务内发行通证,那就引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只是业务上的,而且还是政治和法律上的。

昨天我们说了,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在这里,大公司为发行一个通证要放弃的,可不止几个程序员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经营和巨大的利益。所以它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当然不会这么做。

但是,小公司、发展困难的公司、初创公司就不一样,他们的机会成本很小,可以放手一搏。互联网公司是离区块链最近的公司,而互联网公司里率先拥抱区块链的并不是BAT这些大公司,而是迅雷、暴风、天涯这些发展困难、边缘化的公司。

当然,大公司肯定也能看到区块链的巨大潜力,虽然他们不会用区块链来改造自己的主业,但会成立独立的区块链公司来运营,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以,在区块链的世界里,项目发起方要不就是完全的初创团队、要不就是发展困难的传统公司、要不就是传统大公司专门成立的小公司。这是机会成本使然。

同样,通证经济里的投资者和用户组成,也遵循这个逻辑。

李笑来说过,在比特币价格非常低的时候,他就游说一些特别有钱的大佬和机构来投资比特币,但没一个人投,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比特币的盘子太小了,对于这些动辄上亿的土豪来说,花很大的精力来学习区块链和比特币,结果只能投个几百万几千万。如果把这时间花在其他标的上,就能随便投个几亿。考虑到这个机会成本,他们自然不会去了解比特币,不去了解的话,自然也不会知道比特币有这么大的潜力!当然就不会投。

在投资界,风投基金算是最能接受新东西,最激进的投资方了。但即使这样,传统的风投基金遇到区块链,反应也还是慢了半拍,真正叱咤区块链的是那些在区块链赚到亿万财富的大佬们建立起来的新的风投基金。

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用户,他是否入币圈、是否参与社群,也会考虑到机会成本。如果你是一个高收入者,年入几百万,自然不愿意跑到币乎,每天辛苦日更,赚那么几十上百块。
那这么说的话,区块链岂不是由一群边缘公司、穷屌丝组成,还有前途吗?

当然有,这个模式在历史上往往代表着巨大的成功。

西方的城市一开始只是贵族城堡的边缘地带,但后来却成为资本主义的摇篮。

五月花号上的乘客,基本都是被迫害的边缘人、失败者,但正是他们奠定了美利坚的基础。
21世纪最初的几年,互联网公司很难招到好的人才。马云就说过,当时阿里招人,在街上随便抓一个都行。那会,名校毕业生往往去外企、国企,学校差、成绩差的才会去互联网公司。结果如何,大家现在知道了。

现在,区块链也是依着这个模式在发展,屌丝进入、逆袭、再吸引高素质人才,所以不妨坚持。

以上只是用机会成本分析了是否拥抱区块链的问题,至于具体的通证设计,自然也是处处需要考虑机会成本,不过太依赖于具体的场景,没有统一的套路,以后遇到了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874184/article/details/8284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