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Concurrency In Action》part3 线程间共享数据

《C++ Concurrency In Action》part3 线程间共享数据

从一个双链表中删除一个节点的步骤如下
1. 找到要删除的节点N
2. 更新前一个节点指向N的指针,让这个指针指向N的下一个节点
3. 更新后一个节点指向N的指针,让这个指正指向N的前一个节点
4. 删除节点N
这里写图片描述

                从一个双链表中删除一个节点

图中b和c在相同的方向上指向和原来已经不一致了,这就破坏了不变量。

线程间潜在问题就是修改共享数据,致使不变量遭到破坏。

1.1 条件竞争

并发中竞争条件的形成,取决于一个以上线程的相对执行顺序,每个线程都抢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改变执行顺序,也是良性竞争,其结果可以接受。例如,有两个线程同时向一个处理队列中添加任务,因为系统提供的不变量保持不变,所以谁先谁后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当不变量遭到破坏时,才会产生条件竞争,比如双向链表的例子。并发中对数据的条件竞争通常表为“恶性”(problematic)条件竞争。C++标准中也定义了数据竞争(data race)这个术语,一种特殊的条件竞争:并发的去修改一个独立对象,数据竞争是(可怕的)未定义行为(undefine behavior)的起因。

恶性条件竞争通常发生于完成对多于一个的数据块的修改时,例如,对两个连接指针的修改。因为操作要访问两个独立的数据块,独立的指令将会对数据块将进行修改,并且其中一个线程可能正在进行时,另一个线程就对数据块进行了访问。因为出现的概率太低,条件竞争很难查找,也很难复现。

条件竞争通常是时间敏感的,所以程序以调试模式运行时,它们常会完全消失,因为调试模式会影响程序的执行时间(即使影响不多)。

1.1.2 避免恶性条件竞争

这里提供一些方法来解决恶性条件竞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数据结构采用某种保护机制,确保只有进行修改的线程才能看到不变量被破坏时的中间状态。从其他访问线程的角度来看,修改不是已经完成了,就是还没开始。

另一个选择是对数据结构和不变量的设计进行修改,修改完的结构必须能完成一系列不可分割的变化,也就是保证每个不变量保持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无锁编程(lock-free programming)。不过,这种方式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如果到这个级别,无论是内存模型上的细微差异,还是线程访问数据的能力,都会让工作变的复杂。

另一种处理条件竞争的方式是,使用事务(transacting)的方式去处理数据结构的更新(这里的”处理”就如同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一样)。所需的一些数据和读取都存储在事务日志中,然后将之前的操作合为一步,再进行提交。当数据结构被另一个线程修改后,或处理已经重启的情况下,提交就会无法进行,这称作为“软件事务内存”(software transactional memory(STM))。
因为在C++中没有对STM进行直接支持,但是,基本思想会在后面提及。

保护共享数据结构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使用C++标准库提供的互斥量(mutex)。

1.2 使用互斥量保护共享数据

任何一个线程在执行这些代码时,其他任何线程试图访问共享数据结构,就必须等到那一段代码执行结束。于是,一个线程就不可能会看到被破坏的不变量,除非它本身就是修改共享数据的线程。当访问共享数据前,使用互斥量将相关数据锁住,再当访问结束后,再将数据解锁。线程库需要保证,当一个线程使用特定互斥量锁住共享数据时,其他的线程想要访问锁住的数据,都必须等到之前那个线程对数据进行解锁后,才能进行访问。这就保证了所有线程能看到共享数据,而不破坏不变量。

1、互斥量是C++中一种最通用的数据保护机制,但它不是“银弹”
2、精心组织代码来保护正确的数据,并在接口内部避免竞争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互斥量自身也有问题,也会造成死锁,或是对数据保护的太多(或太少)。

1.2.1 C++中使用互斥量

C++中通过实例化 std::mutex 创建互斥量,通过调用成员函数lock()进行上锁,unlock()进行解锁。不过,不推荐实践中直接去调用成员函数,因为调用成员函数就意味着,必须记住在每个函数出口都要去调用unlock(),也包括异常的情况。

C++标准库为互斥量提供了一个RAII语法的模板类 std::lack_guard其会在构造的时候提供已锁的互斥量,并在析构的时候进行解锁,从而保证了一个已锁的互斥量总是会被正确的解锁

#include <list>
#include <mutex>
#include <algorithm>

std::list<int> some_list;//1
std::mutex some_mutex;//2

void add_to_list(int new_valu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guard(some_mutex);//3
    some_list.push_back(new_value);
}
bool list_contains(int value_to_find)
{
    std::lock_guard<std::mutex> guard(some_mutex);//4
    return std::find(some_list.begin(),some_list.end(),value_to_find)
        != some_list.end();
}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add_to_list(42);
    std::cout<<"contains(1)="<<list_contains(1)<<", contains(42)="<<list_contains(42)<<std::endl;
}

代码解释:全局变量①,这个全局变量被一个全局的互斥量保护②。add_to_list()③和list_contains()④函数中使用 std::lock_guard ,使得这两个函数中对数据的访问是互斥的:list_contains()不可能看到正在被add_to_list()修改的列表。

虽然某些情况下,使用全局变量没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互斥量通常会与保护的数据放在同一个类中,而不是定义成全局变量。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将其放在一个类中,就可让他们联系在一起,也可对类的功能进行封装,并进行数据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函数add_to_list和list_contains可以作为这个类的成员函数。互斥量和要保护的数据,在类中都需要定义为private成员,这会让访问数据的代码变的清晰,并且容易看出在什么时候对互斥量上锁。当所有成员函数都会在调用时对数据上锁,结束时对数据解锁,那么就保证了数据访问时不变量不被破坏。

当其中一个成员函数返回的是保护数据的指针或引用时,会破坏对数据的保护。具有访问能力的指针或引用可以访问(并可能修改)被保护的数据,而不会被互斥锁限制。互斥量保护的数据需要对接口的设计相当谨慎,要确保互斥量能锁住任何对保护数据的访问,并且不留后门。

1.2.2 精心组织代码来保护共享数据

使用互斥量来保护数据,并不是仅仅在每一个成员函数中都加入一个std::lock_guard 对象那么简单;一个迷失的指针或引用,将会让这种保护形同虚设。不过,检查迷失指针或引用是很容易的,只要没有成员函数通过返回值或者输出参数的形式向其调用者返回指向受保护数据的指针或引用,数据就是安全的。

在确保成员函数不会传出指针或引用的同时,检查成员函数是否通过指针或引用的方式来调用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这个操作不在你的控制下时)。函数可能没在互斥量保护的区域内,存储着指针或者引用,这样就很危险。更危险的是:将保护数据作为一个运行时参数,如下面代码所示。

#include <mutex>

class some_data
{
    int a;
    std::string b;
public:
    void do_something()
    {}
};

class data_wrapper
{
private:
    some_data data;
    std::mutex m;
public:
    template<typename Function>
    void process_data(Function func)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m);
        func(data);// 1 传递“保护”数据给用户函数
    }
};

some_data* unprotected;

void malicious_function(some_data& protected_data)
{
    unprotected=&protected_data;
}

data_wrapper x;

void foo()
{
    x.process_data(malicious_function);// 2 传递一个恶意函数
    unprotected->do_something();// 3 在无保护的情况下访问保护数据
}

int main()
{
    foo();
}

例子中process_data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std::lock_guard 对数据做了很好的保护,但调用用户提供的函数func①,就意味着foo能够绕过保护机制将函数 malicious_function 传递进去②,在没有锁定互斥量的情况下调用 do_something() 。

这段代码的问题在于根本没有保护,只是将所有可访问的数据结构代码标记为互斥。函数 foo() 中调用 unprotected->do_something() 的代码未能被标记为互斥。这种情况下,C++线程库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只能由程序员来使用正确的互斥锁来保护数据。从乐观的角度上看,还是有方法可循的:切勿将受保护数据的指针或引用传递到互斥锁作用域之外,无论是函数返回值,还是存储在外部可见内存,亦或是以参数的形式传递到用户提供的函数中去。

1.2.3 发现接口内在的条件竞争

之前双链表的例子,为了能让线程安全地删除一个节点,需要确保防止对这三个节点(待删除的节点及其前后相邻的节点)的并发访问。如果只对指向每个节点的指针进行访问保护,那就和没有使用互斥量一样,条件竞争仍会发生——除了指针,整个数据结构和整个删除操作需要保护。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互斥量来保护整个链表。

尽管链表的个别操作是安全的,但不意味着你就能走出困境;即使在一个很简单的接口中,依旧可能遇到条件竞争。例如,构建一个类似于 std::stack 结构的栈,除了构造函数和swap()以外,需要对 std::stack 提供五个操作:push()一个新元素进栈,pop()一个元素出栈,top()查看栈顶元素,empty()判断栈是否是空栈,size()了解栈中有多少个元素。即使修改了top(),使其返回一个拷贝而非引用(即遵循了1.2.2节的准则),对内部数据使用一个互斥量进行保护,不过这个接口仍存在条件竞争。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基于互斥量实现的接口中,在无锁实现的接口中,条件竞争依旧会产生。这是接口的问题,与其实现方式无关。

std::stack 容器的实现:

#include <deque>
template<typename T,typename Container=std::deque<T> >
class stack
{
public:
    explicit stack(const Container&);
    explicit stack(Container&& = Container());
    template <class Alloc> explicit stack(const Alloc&);
    template <class Alloc> stack(const Container&, const Alloc&);
    template <class Alloc> stack(Container&&, const Alloc&);
    template <class Alloc> stack(stack&&, const Alloc&);

    bool empty() const;
    size_t size() const;
    T& top();
    T const& top() const;
    void push(T const&);
    void push(T&&);
    void pop();
    void swap(stack&&);
};

int main()
{}

虽然empty()和size()可能在被调用并返回时是正确的,但其的结果是不可靠的;当它们返回后,其他线程就可以自由地访问栈,并且可能push()多个新元素到栈中,也可能pop()一些已在栈中的元素。这样的话,之前从empty()和size()得到的结果就有问题了。

特别地,当栈实例是非共享的,如果栈非空,使用empty()检查再调用top()访问栈顶部的元素是安全的。

stack<int> s;
if (! s.empty()){ // 1
int const value = s.top(); // 2
s.pop(); // 3
do_something(value);
}

以上是单线程安全代码:对一个空栈使用top()是未定义行为。对于共享的栈对象,这样的调用顺序就不再安全了,因为在调用empty()①和调用top()②之间,可能有来自另一个线程的pop()调用并删除了最后一个元素。这是一个经典的条件竞争,使用互斥量对栈内部数据进行保护,但依旧不能阻止条件竞争的发生,这就是接口固有的问题。

问题发生在接口设计上,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是改变接口设计。有人会问:怎么改?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当调用top()时,发现栈已经是空的了,那么就抛出异常。虽然这能直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一个笨拙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话,即使empty()返回false的情况下,你也需要异常捕获机制。本质上,这样的改变会让empty()成为一个多余函数。

当仔细的观察过之前的代码段,就会发现另一个潜在的条件竞争在调用top()②和pop()③之间。假设两个线程运行着前面的代码,并且都引用同一个栈对象s。这并非罕见的情况,当为性能而使用线程时,多个线程在不同的数据上执行相同的操作是很平常的,并且共享同一个栈可以将工作分摊给它们。假设,一开始栈中只有两个元素,这时任一线程上的empty()和top()都存在竞争,只需要考虑可能的执行顺序即可。当栈被一个内部互斥量所保护时,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调用栈的成员函数,所以调用可以很好地交错,并且do_something()是可以并发运行的。在表1.1中,展示一种可能的执行顺序。

这里写图片描述

当线程运行时,调用两次top(),栈没被修改,所以每个线程能得到同样的值。不仅是这样,在调用top()函数调用的过程中(两次),pop()函数都没有被调用。这样,在其中一个值再读取的时候,虽然不会出现“写后读”的情况,但其值已被处理了两次。这种条件竞争,比未定义的empty()/top()竞争更加严重;虽然其结果依赖于do_something()的结果,但因为看起来没有任何错误,就会让这个Bug很难定位。

这就需要接口设计上有较大的改动,提议之一就是使用同一互斥量来保护top()和pop()。

选项1: 传入一个引用
第一个选项是将变量的引用作为参数,传入pop()函数中获取想要的“弹出值”:

std::vector<int> result;
some_stack.pop(result);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式还不错,但有明显的缺点:需要临时构造出一个堆中类型的实例,用于接收目标值。对于一些类型,这样做是不现实的,因为临时构造一个实例,从时间和资源的角度上来看,都是不划算。对于其他的类型,这样也不总能行得通,因为构造函数需要的一些参数,在代码的这个阶段不一定可用。最后,需要可赋值的存储类型,这是一个重大限制:即使支持移动构造,甚至是拷贝构造(从而允许返回一个值),很多用户自定义类型可能都不支持赋值操作。

选项2:无异常抛出的拷贝构造函数或移动构造函数
对于有返回值的pop()函数来说,只有“异常安全”方面的担忧(当返回值时可以抛出一个异常)。很多类型都有拷贝构造函数,它们不会抛出异常,并且随着新标准中对“右值引用”的支持,很多类型都将会有一个移动构造函数,即使他们和拷贝构造函数做着相同的事情,它也不会抛出异常。一个有用的选项可以限制对线程安全的栈的使用,并且能让栈安全的返回所需的值,而不会抛出异常。

虽然安全,但非可靠。尽管能在编译时,使用 std::is_no_throw_copy_constructible 和 std::is_nothrow_move_constructible 类型特征,让拷贝或移动构造函数不抛出异常,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太强。很多用户定义类型有可抛出异常的拷贝构造函数,没有移动构造函数;或是,都不抛出异常的构造函数(这种改变会随着C++11中左值引用,越来越为大众所用)。如果类型不能存储线程安全的堆栈,想想该是多么的不幸。

选项3:返回指向弹出值的指针
第三个选择是返回一个指向弹出元素的指针,而不是直接返回值。指针的优势是自由拷贝,并且不会产生异常。缺点就是返回一个指针需要对对象的内存分配进行管理,对于简单数据类型(比如:int),内存管理的开销要远大于直接返回值。对于选择这个方案的接口,使用 std::shared_ptr 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避免内存泄露(因为当对象中指针销毁时,对象也会被销毁),而且标准库能够完全控制内存分配方案,也就不需要new和delete操作。这种优化是很重要的:因为堆栈中的每个对象,都需要用new进行独立的内存分配,相较于非线程安全版本,这个方案的开销相当大。

选项4:“选项1 + 选项2”或 “选项1 + 选项3”
对于通用的代码来说,灵活性不应忽视。当你已经选择了选项2或3时,再去选择1也是很容易的。这些选项提供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最合适,最经济的方案。

例:定义线程安全的堆栈

#include <exception>
#include <memory>

struct empty_stack: std::exception
{
    const char* what() const throw();
};

template<typename T>
class threadsafe_stack
{
public:
    threadsafe_stack();
    threadsafe_stack(const threadsafe_stack&);
    threadsafe_stack& operator=(const threadsafe_stack&) = delete;// 1 赋值操作被删除

    void push(T new_value);
    std::shared_ptr<T> pop();
    void pop(T& value);
    bool empty() const;
};

int main()
{}

削减接口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甚至限制对栈的一些操作。栈是不能直接赋值的,因为赋值操作已经删除了①,并且这里没有swap()函数。栈可以拷贝的,假设栈中的元素可以拷贝。当栈为空时,pop()函数会抛出一个empty_stack异常,所以在empty()函数被调用后,其他部件还能正常工作。如选项3描述的那样,使用 std::shared_ptr 可以避免内存分配管理的问题,并避免多次使用new和delete操作。堆栈中的五个操作,现在就剩下三个:push(), pop()和empty()(这里empty()都有些多余)。简化接口更有利于数据控制,可以保证互斥量将一个操作完全锁住。下面的代码将展示一个简单的实现——封装 std::stack<>的。

例:扩充(线程安全)堆栈

#include <exception>
#include <stack>
#include <mutex>
#include <memory>

struct empty_stack: std::exception
{
    const char* what() const throw()
    {
        return "empty stack";
    }

};

template<typename T>
class threadsafe_stack
{
private:
    std::stack<T> data;
    mutable std::mutex m;
public:
    threadsafe_stack(){}
    threadsafe_stack(const threadsafe_stack& other)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other.m);
        data=other.data;// 1 在构造函数体中的执行拷贝
    }
    threadsafe_stack& operator=(const threadsafe_stack&) = delete;

    void push(T new_valu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
        data.push(new_value);
    }
    std::shared_ptr<T> pop()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
        if(data.empty()) throw empty_stack();// 在调用pop前,检查栈是否为空
        std::shared_ptr<T> const res(std::make_shared<T>(data.top()));
        // 在修改堆栈前,分配出返回值
        data.pop();
        return res;
    }
    void pop(T& valu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
        if(data.empty()) throw empty_stack();
        value=data.top();
        data.pop();
    }
    bool empty() const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
        return data.empty();
    }
};

int main()
{
    threadsafe_stack<int> si;
    si.push(5);
    si.pop();
    if(!si.empty())
    {
        int x;
        si.pop(x);
    }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24206709/article/details/77844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