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Review] Logistic Regression 逻辑回归代码实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7993251/article/details/80575676

邏輯回歸

湾湾的叫法是这个,感觉还不错~

前言:逻辑斯谛回归是最大熵模型的一个准则,属于对数线性模型。本文主要对逻辑回归的原理及代码实现做出说明。并在文末附上拟牛顿法的彩蛋,决定现在每写一篇顺带写一些会用到的数学方法

条件概率分布:

$$P(Y=1|x)=\frac{exp(w\cdot x+b)}{1+exp(w\cdot x+b)}$$

$$P(Y=0|x)=\frac{1}{1+exp(w\cdot x+b)}$$

    w为weight,b为bias,X是n维空间分布的随机变量,Y属于[0,1]的输出。

有时我们对w,x进行扩充

$$x=(x^{(1)},x^{(2)},...,x^{(n)},1)^{T}$$

$$w=(w^{(1)},w^{(2)},...,w^{(n)},b)^{T}$$

对数机率(logit)

$$logit(p)=log\frac{p}{1-p}$$

逻辑回归:

$$log\frac{P(Y=1|x)}{1-P(Y=1|x)}=w\cdot x$$

sigmoid

$$sigmoid(z)=\frac{1}{1+e^{-z}}$$

$$z=w_{0}x_{0}+w_{1}x_{1}+w_{2}x_{2}+...+w_{n}x_{n}=w^{T}x$$

        我们可以看到,sigmoid的函数输出是介于(0,1)之间的,中间值是0.5,于是之前 的公式 hθ 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因为 $h_{theta}(x)$输出是介于(0,1)之间,也就表明了数据属于某一类别的概率,例如 : 
        $h_{theta}(x)$<0.5 则说明当前数据属于A类; 
        $h_{theta}(x)$>0.5 则说明当前数据属于B类。 

        所以我们可以将sigmoid函数看成样本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有了上面的公式,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怎样去估计参数 θ 了。


对于输入x的类别概率

$$P(y=1|x;\theta)=h_{\theta}(x)$$

$$P(y=0|x;/theta)=1-h_{\theta}(x)$$


极大似然估计

根据上式,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概率论中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去求解损失函数,首先得到概率函数为: 

$$P(y|x;\theta)=(h_{\theta}(x))^(y)*(1-h_{\theta})^{1-y}$$

因为样本数据(m个)独立,所以它们的联合分布可以表示为各边际分布的乘积,取似然函数为:

$$L(\theta)=\prod_{i=1}^{m}P(y^{(i)}|x^{(i)};\theta)$$ 

$$L(\theta)=\prod_{i=1}^{m}(h_{\theta}(x^{(i)}))^{y^{(i)}}*(1-h_{\theta}(x^{(i)}))^{1-y^{(i)}}$$


取对数似然函数: 

$$l(\theta)=log(L(\theta))=\sum_{i=1}^{m}log((h_{\theta}(x^{(i)}))^{y^{(i)}}*(1-h_{0}(x^{(i)}))^{1-y^{(i)}})$$

最大似然估计就是要求得使 l(θ)l(θ) 取最大值时的 θθ ,这里可以使用梯度上升法求解。我们稍微变换一下: 

$$J(\theta)=-\frac{1}{m}l(\theta)$$

下面我们对J进行梯度上升算法。


梯度上升法(Gradient Ascent)

要找到某函数的最大值,最好的方法是沿着该函数的梯度方向探寻。如果梯度记为 ▽ ,则函数 f(x, y) 的梯度由下式表示:

\nablaf(x,y)=\begin{pmatrix}
{\partial f(x,y)/\partial x}
\\ 
\partial f(x,y)/\partial y

\end{pmatrix}

这个梯度意味着要沿 x 微分的方向移动沿 y 微分的方向移动 。其中,函数f(x, y) 必须要在待计算的点上有定义并且可微。



上图展示的,梯度上升算法到达每个点后都会重新估计移动的方向。从 P0 开始,计算完该点的梯度,函数就根据梯度移动到下一点 P1。在 P1 点,梯度再次被重新计算,并沿着新的梯度方向移动到 P2 。如此循环迭代,直到满足停止条件。迭代过程中,梯度算子总是保证我们能选取到最佳的移动方向。

上图中的梯度上升算法沿梯度方向移动了一步。可以看到,梯度算子总是指向函数值增长最快的方向。这里所说的是移动方向,而未提到移动量的大小。该量值称为步长,记作 α 。用向量来表示的话,梯度上升算法的迭代公式如下:

$$w:=w+\alpha\nabla _{w}f(w)$$

该公式将一直被迭代执行,直至达到某个停止条件为止,比如迭代次数达到某个指定值或者算法达到某个可以允许的误差范围。

例如:y = w0 + w1x1 + w2x2 + ... + wnxn
梯度:参考上图的例子,二维图像,x方向代表第一个系数,也就是 w1,y方向代表第二个系数也就是 w2,这样的向量就是梯度。
α:上面的梯度算法的迭代公式中的阿尔法,这个代表的是移动步长(step length)。移动步长会影响最终结果的拟合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随着迭代次数更改移动步长。
步长通俗的理解,100米,如果我一步走10米,我需要走10步;如果一步走20米,我只需要走5步。这里的一步走多少米就是步长的意思。
▽f(w):代表沿着梯度变化的方向。

问:有人会好奇为什么有些书籍上说的是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cent)?

答: 其实这个两个方法在此情况下本质上是相同的。关键在于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或者叫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如果目标函数是损失函数,那就是最小化损失函数来求函数的最小值,就用梯度下降。 如果目标函数是似然函数(Likelihood function),就是要最大化似然函数来求函数的最大值,那就用梯度上升。在逻辑回归中, 损失函数和似然函数无非就是互为正负关系。

只需要在迭代公式中的加法变成减法。因此,对应的公式可以写成

$$w:=w-\alpha\nabla _{w}f(w)$$


局部最优现象 (Local Optima)


上图表示参数 θ 与误差函数 J(θ) 的关系图 (这里的误差函数是损失函数,所以我们要最小化损失函数),红色的部分是表示 J(θ) 有着比较高的取值,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让 J(θ) 的值尽量的低。也就是深蓝色的部分。θ0,θ1 表示 θ 向量的两个维度(此处的θ0,θ1是x0和x1的系数,也对应的是上文w0和w1)。

可能梯度下降的最终点并非是全局最小点,可能是一个局部最小点,如我们上图中的右边的梯度下降曲线,描述的是最终到达一个局部最小点,这是我们重新选择了一个初始点得到的。

看来我们这个算法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初始点的选择影响而陷入局部最小点。


Logistic 回归 工作原理

每个回归系数初始化为 1
重复 R 次:
    计算整个数据集的梯度
    使用 步长 x 梯度 更新回归系数的向量
返回回归系数


Logistic 回归 算法特点

优点: 计算代价不高,易于理解和实现。
缺点: 容易欠拟合,分类精度可能不高。
适用数据类型: 数值型和标称型数据。


python实现

文本数据

-0.017612	14.053064	0
-1.395634	4.662541	1
-0.752157	6.538620	0
-1.322371	7.152853	0
0.423363	11.054677	0

绘制图



解析数据

# 解析数据
def loadDataSet(file_name):
    '''
    Desc: 
        加载并解析数据
    Args:
        file_name -- 要解析的文件路径
    Returns:
        dataMat -- 原始数据的特征
        labelMat -- 原始数据的标签,也就是每条样本对应的类别。即目标向量
    '''
    # dataMat为原始数据, labelMat为原始数据的标签
    dataMat = []
    labelMat = []
    fr = open(file_name)
    for line in fr.readlines():
        lineArr = line.strip().split()
        #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 X0 的值设为 1.0 ,也就是在每一行的开头添加一个 1.0 作为 X0
        dataMat.append([1.0, float(lineArr[0]), float(lineArr[1])])
        labelMat.append(int(lineArr[2]))
    return dataMat, labelMat

sigmoid

# sigmoid阶跃函数
def sigmoid(inX):
    # return 1.0 / (1 + exp(-inX))

    # Tanh是Sigmoid的变形,与 sigmoid 不同的是,tanh 是0均值的。因此,实际应用中,tanh 会比 sigmoid 更好。
    return 2 * 1.0/(1+exp(-2*inX)) - 1


Gradient Ascent

# 正常的处理方案
# 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 dataMatIn 是一个2维NumPy数组,每列分别代表每个不同的特征,每行则代表每个训练样本。
# 第二个参数==> classLabels 是类别标签,它是一个 1*100 的行向量。为了便于矩阵计算,需要将该行向量转换为列向量,做法是将原向量转置,再将它赋值给labelMat。
def gradAscent(dataMatIn, classLabels):
    # 转化为矩阵[[1,1,2],[1,1,2]....]
    dataMatrix = mat(dataMatIn)             # 转换为 NumPy 矩阵
    # 转化为矩阵[[0,1,0,1,0,1.....]],并转制[[0],[1],[0].....]
    # transpose() 行列转置函数
    # 将行向量转化为列向量   =>  矩阵的转置
    labelMat = mat(classLabels).transpose() # 首先将数组转换为 NumPy 矩阵,然后再将行向量转置为列向量
    # m->数据量,样本数 n->特征数
    m,n = shape(dataMatrix)
    # print m, n, '__'*10, shape(dataMatrix.transpose()), '__'*100
    # alpha代表向目标移动的步长
    alpha = 0.001
    # 迭代次数
    maxCycles = 500
    # 生成一个长度和特征数相同的矩阵,此处n为3 -> [[1],[1],[1]]
    # weights 代表回归系数, 此处的 ones((n,1)) 创建一个长度和特征数相同的矩阵,其中的数全部都是 1
    weights = ones((n,1))
    for k in range(maxCycles):              #heavy on matrix operations
        # m*3 的矩阵 * 3*1 的矩阵 = m*1的矩阵
        # 那么乘上矩阵的意义,就代表:通过公式得到的理论值
        # 参考地址: 矩阵乘法的本质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51965/answer/31050145
        # print 'dataMatrix====', dataMatrix 
        # print 'weights====', weights
        # n*3   *  3*1  = n*1
        h = sigmoid(dataMatrix*weights)     # 矩阵乘法
        # print 'hhhhhhh====', h
        # labelMat是实际值
        error = (labelMat - h)              # 向量相减
        # 0.001* (3*m)*(m*1) 表示在每一个列上的一个误差情况,最后得出 x1,x2,xn的系数的偏移量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dataMatrix.transpose() * error # 矩阵乘法,最后得到回归系数
    return array(weights)


画出数据集和 Logistic 回归最佳拟合直线的函数

def plotBestFit(dataArr, labelMat, weights):
    '''
        Desc:
            将我们得到的数据可视化展示出来
        Args:
            dataArr:样本数据的特征
            labelMat:样本数据的类别标签,即目标变量
            weights:回归系数
        Returns:
            None
    '''
    
    n = shape(dataArr)[0]
    xcord1 = []; ycord1 = []
    xcord2 = []; ycord2 = []
    for i in range(n):
        if int(labelMat[i])== 1:
            xcord1.append(dataArr[i,1]); ycord1.append(dataArr[i,2])
        else:
            xcord2.append(dataArr[i,1]); ycord2.append(dataArr[i,2])
    fig = plt.figure()
    ax = fig.add_subplot(111)
    ax.scatter(xcord1, ycord1, s=30, c='red', marker='s')
    ax.scatter(xcord2, ycord2, s=30, c='green')
    x = arange(-3.0, 3.0, 0.1)
    """
    y的由来,卧槽,是不是没看懂?
    首先理论上是这个样子的。
    dataMat.append([1.0, float(lineArr[0]), float(lineArr[1])])
    w0*x0+w1*x1+w2*x2=f(x)
    x0最开始就设置为1叻, x2就是我们画图的y值,而f(x)被我们磨合误差给算到w0,w1,w2身上去了
    所以: w0+w1*x+w2*y=0 => y = (-w0-w1*x)/w2   
    """
    y = (-weights[0]-weights[1]*x)/weights[2]
    ax.plot(x, y)
    plt.xlabel('X'); plt.ylabel('Y')
    plt.show()


测试算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类

def testLR():
    # 1.收集并准备数据
    dataMat, labelMat = loadDataSet("input/5.Logistic/TestSet.txt")

    # print dataMat, '---\n', labelMat
    # 2.训练模型,  f(x)=a1*x1+b2*x2+..+nn*xn中 (a1,b2, .., nn).T的矩阵值
    # 因为数组没有是复制n份, array的乘法就是乘法
    dataArr = array(dataMat)
    # print dataArr
    weights = gradAscent(dataArr, labelMat)
    # weights = stocGradAscent0(dataArr, labelMat)
    # weights = stocGradAscent1(dataArr, labelMat)
    # print '*'*30, weights

    # 数据可视化
    plotBestFit(dataArr, labelMat, weights)
所有回归系数初始化为 1
对数据集中每个样本
    计算该样本的梯度
    使用 alpha x gradient 更新回归系数值
返回回归系数值


随机梯度上升算法

# 随机梯度上升
# 梯度上升优化算法在每次更新数据集时都需要遍历整个数据集,计算复杂都较高
# 随机梯度上升一次只用一个样本点来更新回归系数
def stocGradAscent0(dataMatrix, classLabels):
    m,n = shape(dataMatrix)
    alpha = 0.01
    # n*1的矩阵
    # 函数ones创建一个全1的数组
    weights = ones(n)   # 初始化长度为n的数组,元素全部为 1
    for i in range(m):
        # sum(dataMatrix[i]*weights)为了求 f(x)的值, f(x)=a1*x1+b2*x2+..+nn*xn,此处求出的 h 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不是一个矩阵
        h = sigmoid(sum(dataMatrix[i]*weights))
        # print 'dataMatrix[i]===', dataMatrix[i]
        # 计算真实类别与预测类别之间的差值,然后按照该差值调整回归系数
        error = classLabels[i] - h
        # 0.01*(1*1)*(1*n)
        print weights, "*"*10 , dataMatrix[i], "*"*10 , error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error * dataMatrix[i]
    return weights

可以看到,随机梯度上升算法与梯度上升算法在代码上很相似,但也有一些区别: 第一,后者的变量 h 和误差 error 都是向量,而前者则全是数值;第二,前者没有矩阵的转换过程,所有变量的数据类型都是 NumPy 数组。

判断优化算法优劣的可靠方法是看它是否收敛,也就是说参数是否达到了稳定值,是否还会不断地变化?下图展示了随机梯度上升算法在 200 次迭代过程中回归系数的变化情况。其中的系数2,也就是 X2 只经过了 50 次迭代就达到了稳定值,但系数 1 和 0 则需要更多次的迭代。如下图所示:




改进随机梯度上升算法

# 随机梯度上升算法(随机化)
def stocGradAscent1(dataMatrix, classLabels, numIter=150):
    m,n = shape(dataMatrix)
    weights = ones(n)   # 创建与列数相同的矩阵的系数矩阵,所有的元素都是1
    # 随机梯度, 循环150,观察是否收敛
    for j in range(numIter):
        # [0, 1, 2 .. m-1]
        dataIndex = range(m)
        for i in range(m):
            # i和j的不断增大,导致alpha的值不断减少,但是不为0
            alpha = 4/(1.0+j+i)+0.0001    # alpha 会随着迭代不断减小,但永远不会减小到0,因为后边还有一个常数项0.0001
            # 随机产生一个 0~len()之间的一个值
            # random.uniform(x, y) 方法将随机生成下一个实数,它在[x,y]范围内,x是这个范围内的最小值,y是这个范围内的最大值。
            randIndex = int(random.uniform(0,len(dataIndex)))
            # sum(dataMatrix[i]*weights)为了求 f(x)的值, f(x)=a1*x1+b2*x2+..+nn*xn
            h = sigmoid(sum(dataMatrix[dataIndex[randIndex]]*weights))
            error = classLabels[dataIndex[randIndex]] - h
            # print weights, '__h=%s' % h, '__'*20, alpha, '__'*20, error, '__'*20, dataMatrix[randIndex]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error * dataMatrix[dataIndex[randIndex]]
            del(dataIndex[randIndex])
    return weights

上面的改进版随机梯度上升算法,我们修改了两处代码。

第一处改进为 alpha 的值。alpha 在每次迭代的时候都会调整,这回缓解上面波动图的数据波动或者高频波动。另外,虽然 alpha 会随着迭代次数不断减少,但永远不会减小到 0,因为我们在计算公式中添加了一个常数项。

第二处修改为 randIndex 更新,这里通过随机选取样本拉来更新回归系数。这种方法将减少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方法每次随机从列表中选出一个值,然后从列表中删掉该值(再进行下一次迭代)。

程序运行之后能看到类似于下图的结果图。



案例:从疝气病症预测病马的死亡率

特征工程

处理数据中的缺失值:

  • 使用可用特征的均值来填补缺失值;

  • 使用特殊值来填补缺失值,如 -1;

  • 忽略有缺失值的样本;

  • 使用有相似样本的均值添补缺失值;

  • 使用另外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缺失值。

现在,我们对下一节要用的数据集进行预处理,使其可以顺利地使用分类算法。在预处理需要做两件事:

  • 所有的缺失值必须用一个实数值来替换,因为我们使用的 NumPy 数据类型不允许包含缺失值。我们这里选择实数 0 来替换所有缺失值,恰好能适用于 Logistic 回归。这样做的直觉在于,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在更新时不会影响系数的值。回归系数的更新公式如下: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error * dataMatrix[dataIndex[randIndex]]

    如果 dataMatrix 的某个特征对应值为 0,那么该特征的系数将不做更新,即:

    weights = weights

    另外,由于 Sigmoid(0) = 0.5 ,即它对结果的预测不具有任何倾向性,因此我们上述做法也不会对误差造成任何影响。基于上述原因,将缺失值用 0 代替既可以保留现有数据,也不需要对优化算法进行修改。此外,该数据集中的特征取值一般不为 0,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满足 “特殊值” 这个要求。

  • 如果在测试数据集中发现了一条数据的类别标签已经缺失,那么我们的简单做法是将该条数据丢弃。这是因为类别标签与特征不同,很难确定采用某个合适的值来替换。采用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类时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而如果采用类似 kNN 的方法,则保留该条数据显得更加合理。


改进版随机梯度上升算法

# 正常的处理方案
# 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 dataMatIn 是一个2维NumPy数组,每列分别代表每个不同的特征,每行则代表每个训练样本。
# 第二个参数==> classLabels 是类别标签,它是一个 1*100 的行向量。为了便于矩阵计算,需要将该行向量转换为列向量,做法是将原向量转置,再将它赋值给labelMat。
def gradAscent(dataMatIn, classLabels):
    # 转化为矩阵[[1,1,2],[1,1,2]....]
    dataMatrix = mat(dataMatIn)             # 转换为 NumPy 矩阵
    # 转化为矩阵[[0,1,0,1,0,1.....]],并转制[[0],[1],[0].....]
    # transpose() 行列转置函数
    # 将行向量转化为列向量   =>  矩阵的转置
    labelMat = mat(classLabels).transpose() # 首先将数组转换为 NumPy 矩阵,然后再将行向量转置为列向量
    # m->数据量,样本数 n->特征数
    m,n = shape(dataMatrix)
    # print m, n, '__'*10, shape(dataMatrix.transpose()), '__'*100
    # alpha代表向目标移动的步长
    alpha = 0.001
    # 迭代次数
    maxCycles = 500
    # 生成一个长度和特征数相同的矩阵,此处n为3 -> [[1],[1],[1]]
    # weights 代表回归系数, 此处的 ones((n,1)) 创建一个长度和特征数相同的矩阵,其中的数全部都是 1
    weights = ones((n,1))
    for k in range(maxCycles):              #heavy on matrix operations
        # m*3 的矩阵 * 3*1 的单位矩阵 = m*1的矩阵
        # 那么乘上单位矩阵的意义,就代表:通过公式得到的理论值
        # 参考地址: 矩阵乘法的本质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51965/answer/31050145
        # print 'dataMatrix====', dataMatrix 
        # print 'weights====', weights
        # n*3   *  3*1  = n*1
        h = sigmoid(dataMatrix*weights)     # 矩阵乘法
        # print 'hhhhhhh====', h
        # labelMat是实际值
        error = (labelMat - h)              # 向量相减
        # 0.001* (3*m)*(m*1) 表示在每一个列上的一个误差情况,最后得出 x1,x2,xn的系数的偏移量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dataMatrix.transpose() * error # 矩阵乘法,最后得到回归系数
    return array(weights)


# 随机梯度上升
# 梯度上升优化算法在每次更新数据集时都需要遍历整个数据集,计算复杂都较高
# 随机梯度上升一次只用一个样本点来更新回归系数
def stocGradAscent0(dataMatrix, classLabels):
    m,n = shape(dataMatrix)
    alpha = 0.01
    # n*1的矩阵
    # 函数ones创建一个全1的数组
    weights = ones(n)   # 初始化长度为n的数组,元素全部为 1
    for i in range(m):
        # sum(dataMatrix[i]*weights)为了求 f(x)的值, f(x)=a1*x1+b2*x2+..+nn*xn,此处求出的 h 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不是一个矩阵
        h = sigmoid(sum(dataMatrix[i]*weights))
        # print 'dataMatrix[i]===', dataMatrix[i]
        # 计算真实类别与预测类别之间的差值,然后按照该差值调整回归系数
        error = classLabels[i] - h
        # 0.01*(1*1)*(1*n)
        print weights, "*"*10 , dataMatrix[i], "*"*10 , error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error * dataMatrix[i]
    return weights


# 随机梯度上升算法(随机化)
def stocGradAscent1(dataMatrix, classLabels, numIter=150):
    m,n = shape(dataMatrix)
    weights = ones(n)   # 创建与列数相同的矩阵的系数矩阵,所有的元素都是1
    # 随机梯度, 循环150,观察是否收敛
    for j in range(numIter):
        # [0, 1, 2 .. m-1]
        dataIndex = range(m)
        for i in range(m):
            # i和j的不断增大,导致alpha的值不断减少,但是不为0
            alpha = 4/(1.0+j+i)+0.0001    # alpha 会随着迭代不断减小,但永远不会减小到0,因为后边还有一个常数项0.0001
            # 随机产生一个 0~len()之间的一个值
            # random.uniform(x, y) 方法将随机生成下一个实数,它在[x,y]范围内,x是这个范围内的最小值,y是这个范围内的最大值。
            randIndex = int(random.uniform(0,len(dataIndex)))
            # sum(dataMatrix[i]*weights)为了求 f(x)的值, f(x)=a1*x1+b2*x2+..+nn*xn
            h = sigmoid(sum(dataMatrix[dataIndex[randIndex]]*weights))
            error = classLabels[dataIndex[randIndex]] - h
            # print weights, '__h=%s' % h, '__'*20, alpha, '__'*20, error, '__'*20, dataMatrix[randIndex]
            weights = weights + alpha * error * dataMatrix[dataIndex[randIndex]]
            del(dataIndex[randIndex])
    return weights


logistic回归分类函数

# 分类函数,根据回归系数和特征向量来计算 Sigmoid的值
def classifyVector(inX, weights):
    '''
    Desc: 
        最终的分类函数,根据回归系数和特征向量来计算 Sigmoid 的值,大于0.5函数返回1,否则返回0
    Args:
        inX -- 特征向量,features
        weights -- 根据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 计算得到的回归系数
    Returns:
        如果 prob 计算大于 0.5 函数返回 1
        否则返回 0
    '''
    prob = sigmoid(sum(inX*weights))
    if prob > 0.5: return 1.0
    else: return 0.0

# 打开测试集和训练集,并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
def colicTest():
    '''
    Desc:
        打开测试集和训练集,并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
    Args:
        None
    Returns:
        errorRate -- 分类错误率
    '''
    frTrain = open('input/5.Logistic/horseColicTraining.txt')
    frTest = open('input/5.Logistic/horseColicTest.txt')
    trainingSet = []
    trainingLabels = []
    # 解析训练数据集中的数据特征和Labels
    # trainingSet 中存储训练数据集的特征,trainingLabels 存储训练数据集的样本对应的分类标签
    for line in frTrain.readlines():
        currLine = line.strip().split('\t')
        lineArr = []
        for i in range(21):
            lineArr.append(float(currLine[i]))
        trainingSet.append(lineArr)
        trainingLabels.append(float(currLine[21]))
    # 使用 改进后的 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求得在此数据集上的最佳回归系数 trainWeights
    trainWeights = stocGradAscent1(array(trainingSet), trainingLabels, 500)
    errorCount = 0
    numTestVec = 0.0
    # 读取 测试数据集 进行测试,计算分类错误的样本条数和最终的错误率
    for line in frTest.readlines():
        numTestVec += 1.0
        currLine = line.strip().split('\t')
        lineArr = []
        for i in range(21):
            lineArr.append(float(currLine[i]))
        if int(classifyVector(array(lineArr), trainWeights)) != int(currLine[21]):
            errorCount += 1
    errorRate = (float(errorCount) / numTestVec)
    print "the error rate of this test is: %f" % errorRate
    return errorRate


# 调用 colicTest() 10次并求结果的平均值
def multiTest():
    numTests = 10
    errorSum = 0.0
    for k in range(numTests):
        errorSum += colicTest()
    print "after %d iterations the average error rate is: %f" % (numTests, errorSum/float(numTests)) 


多标签分类

逻辑回归也可以用作于多标签分类。 思路如下:

假设我们标签A中有a0,a1,a2....an个标签,对于每个标签 ai (ai 是标签A之一),我们训练一个逻辑回归分类器。

即,训练该标签的逻辑回归分类器的时候,将ai看作一类标签,非ai的所有标签看作一类标签。那么相当于整个数据集里面只有两类标签:ai 和其他。

剩下步骤就跟我们训练正常的逻辑回归分类器一样了。

测试数据的时候,将查询点套用在每个逻辑回归分类器中的Sigmoid 函数,取值最高的对应标签为查询点的标签。


部分转载自apacheCN


总结

又到每日总结时刻。对于逻辑回归这么一个线性分类器的特色在于将线性的问题通过sigmoid转化到[0,1]之间的概率问题。在二分类问题上表现出色,同时这里也给出误差函数的梯度方法计算极值。所以说,LogisticRegression 就是一个被logistic方程归一化后的线性回归,仅此而已。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7993251/article/details/8057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