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算法-KMP算法

笔记-算法-KMP算法

1.      KMP算法

KMP算法是一种改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KMP算法的关键是利用匹配失败后的信息,尽量减少模式串与主串的匹配次数以达到快速匹配的目的。具体实现就是实现一个next()函数,函数本身包含了模式串的局部匹配信息。时间复杂度O(m+n)。

1.1.    基本思想

设主串(m)为:BBC ABCDAB ABCDABCDABDE

模式串(p)为:ABCDABD

1.首先,p首位与m第1位匹配,结果为否,搜索后移1位;

2.至P首位与m第4位匹配,后续5位也匹配,但第6位不匹配;搜索后移;

3.如果搜索仍后移1位,则是常规穷举算法,KMP算法的想法是,设法利用前5位不匹配这个已知信息,不要把"搜索位置"移回已经比较过的位置,继续把它向后移,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4.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可以针对搜索词,算出一张《部分匹配表》(Partial Match Table)。这张表是如何产生的,后面再介绍,这里只要会用就可以了。

5.已知空格与D不匹配时,前面六个字符"ABCDAB"是匹配的。查表可知,最后一个匹配字符B对应的"部分匹配值"为2,因此按照下面的公式算出向后移动的位数:

  移动位数 = 已匹配的字符数 - 对应的部分匹配值

因为 6 - 2 等于4,所以将搜索词向后移动4位。

6.接下来按部就班的重复直到找到全匹配或搜索至尾端结束搜索;

7.匹配表:

匹配表是“前缀”和“后缀”的最长共有元素的长度。以ABCDABD为例:

- "A"的前缀和后缀都为空集,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的前缀为[A],后缀为[B],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C"的前缀为[A, AB],后缀为[BC, C],共有元素的长度0;

- "ABCD"的前缀为[A, AB, ABC],后缀为[BCD, CD, D],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CDA"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后缀为[BCDA, CDA, DA, A],共有元素为"A",长度为1;

- "ABCDAB"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 ABCDA],后缀为[BCDAB, CDAB, DAB, AB, B],共有元素为"AB",长度为2;

- "ABCDABD"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 ABCDA, ABCDAB],后缀为[BCDABD, CDABD, DABD, ABD, BD, D],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8."部分匹配"的实质是,有时候,字符串头部和尾部会有重复。比如,"ABCDAB"之中有两个"AB",那么它的"部分匹配值"就是2("AB"的长度)。搜索词移动的时候,第一个"AB"向后移动4位(字符串长度-部分匹配值),就可以来到第二个"AB"的位置

1.2.    代码实现

def get_next(p):

    p_len = len(p)

    i, j = 0, -1

    next[0] = -1

    while i < p_len-1:

        if j == -1 or p[i] == p[j]:

            i += 1

            j += 1

            next[i] = j

        else:

            j = next[j]

    return next

def kmp(s,p):

    slen, plen = len(s), len(p)

    if slen >= plen:

        i, j = 0, 0

        next = getnext(p)

        while i < slen:

            if j == -1 or s[i] == p[j]:

                i += 1

                j += 1

            else:

                j = next[j]

            if j == plen:

                return j - plen

    return -1

2.      附:参考文档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3/05/Knuth%E2%80%93Morris%E2%80%93Pratt_algorithm.html

https://www.cnblogs.com/yjiyjige/p/3263858.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wodeboke-y/p/9657052.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