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GBDT,XGBoost,lightGBM的对比

转载地址:https://blog.csdn.net/u014248127/article/details/79015803

RF,GBDT,XGBoost,lightGBM都属于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集成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结合多个基学习器的预测结果来改善基本学习器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根据基本学习器的生成方式,目前的集成学习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基本学习器之间存在强依赖关系、必须串行生成的序列化方法,以及基本学习器间不存在强依赖关系、可同时生成的并行化方法;前者的代表就是Boosting,后者的代表是Bagging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关于集成学习的介绍参考:机器学习模型优化之模型融合

这篇文章主要对集成学习中重要的、使用广泛的方法进行对比:RF(随机森林),ET(极端随机树),GBDT(梯度提升决策树),XGBoost,lightGBM

一、RF(随机森林): 
1,RF的原理: 
RF是Bagging算法的优化版本,改进一:基本学习器限定为决策树,改进二:除了bagging的在样本上加上扰动,同时在属性上也加上扰动,即是在决策树学习的过程中引入了随机属性选择,对基决策树的每个结点,先从该结点的属性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包含k个属性的子集,然后再从这个子集中选择一个最优属性用于划分。

2,RF的生成: 算法如下

输入为样本集D={(x,y1),(x2,y2),...(xm,ym)}D={(x,y1),(x2,y2),...(xm,ym)},弱分类器迭代次数T。
输出为最终的强分类器f(x)f(x)
1)对于t=1,2...,T: a)对训练集进行第t次随机采样,共采集m次,得到包含m个样本的采样集D-m    b)用采样集D-m训练'第m个决策树模型Gm(x)',在训练决策树模型的节点的时候, '
    在节点上所有的样本特征中选择一部分样本特征, 在这些随机选择的部分样本特征中选择一个最优的特征来做决策树的左右子树划分' 2) 如果是'分类算法预测',则T个弱学习器投出最多票数的类别或者类别之一为最终类别。 '如果是回归算法',T个弱学习器得到的回归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得到的值为最终的模型输出。
  • 1
  • 2
  • 3
  • 4
  • 5
  • 6
  • 7

3,RF和Bagging对比: RF的起始性能较差,特别当只有一个基学习器时,随着学习器数目增多,随机森林通常会收敛到更低的泛化误差。随机森林的训练效率也会高于Bagging,因为在单个决策树的构建中,Bagging使用的是‘确定性’决策树,在选择特征划分结点时,要对所有的特征进行考虑,而随机森林使用的是‘随机性’特征数,只需考虑特征的子集。

4,优缺点: 
  优点:训练可以高度并行化,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大样本训练速度有优势(个人觉得这是的最主要的优点);能够处理很高维的数据,并且不用特征选择,而且在训练完后,给出特征的重要性;相对于Boosting系列的Adaboost和GBDT, RF实现比较简单。。 
  缺点:在噪声较大的分类或者回归问题上容易过拟合。

二、ET(极端随机树)Extra-Trees(Extremely randomized trees): 
1,ET的原理:算法与随机森林算法十分相似,都是由许多决策树构成。但该算法与随机森林有两点主要的区别: 
1) 对于每个决策树的训练集,RF采用的是随机采样bootstrap来选择采样集作为每个决策树的训练集,而extra trees一般不采用随机采样,即每个决策树采用原始训练集。 
2) 在选定了划分特征后,RF的决策树会基于信息增益,基尼系数,均方差之类的原则,选择一个最优的特征值划分点,这和传统的决策树相同。但是extra trees比较的激进,他会随机的选择一个特征值来划分决策树。

2,ET随机选择特征值的解释: 
当特征属性是类别的形式时,随机选择具有某些类别的样本为左分支,而把具有其他类别的样本作为右分支;当特征属性是数值的形式时,随机选择一个处于该特征属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任意数,当样本的该特征属性值大于该值时,作为左分支,当小于该值时,作为右分支。这样就实现了在该特征属性下把样本随机分配到两个分支上的目的。然后计算此时的分叉值(如果特征属性是类别的形式,可以应用基尼指数;如果特征属性是数值的形式,可以应用均方误差)。遍历节点内的所有特征属性,按上述方法得到所有特征属性的分叉值,我们选择分叉值最大的那种形式实现对该节点的分叉。

3,ET与RF的对比:由于随机选择了特征值的划分点位,而不是最优点位,这样会导致生成的决策树的规模一般会大于RF所生成的决策树。也就是说,模型的方差相对于RF进一步减少,但是偏倚相对于RF进一步增大。在某些时候,extra trees的泛化能力比RF更好。 
(RF还有一个变形Isolation Forest是用来寻找异常点的,与本文关系不大,可以自行关注)

三、GBDT(梯度提升决策树): 
1,GBDT原理: 
GBDT是集成学习Boosting家族的成员,是对提升树的改进。提升树是加法模型、学习算法为前向分布算法时的算法。不过它限定基本学习器为决策树。对于二分类问题,损失函数为指数函数,就是把AdaBoost算法中的基本学习器限定为二叉决策树就可以了;对于回归问题,损失函数为平方误差,此时,拟合的是当前模型的残差。梯度提升树GBDT是对提升树算法的改进,提升树算法只适合误差函数为指数函数和平方误差,对于一般的损失函数,梯度提升树算法利用损失函数的负梯度在当前模型的值,作为残差的近似值。

GBDT的会累加所有树的结果,而这种累加是无法通过分类完成的,因此GBDT的树都是CART回归树,而不是分类树(尽管GBDT调整后也可以用于分类但不代表GBDT的树为分类树)。

2,GBDT算法: 
GBDT算法原理的详细内容参考:梯度提升树(GBDT)原理小结 
下面总结出关键部分: 
输入是训练集样本T={(x,y1),(x2,y2),...(xm,ym)}T={(x,y1),(x2,y2),...(xm,ym)}, 最大迭代次数T, 损失函数L。 
输出是强学习器f(x) 
1) 初始化弱学习器 
这里写图片描述 
2) 对迭代轮数t=1,2,…T有: 
  a)对样本i=1,2,…m,计算负梯度 
这里写图片描述 
  b)利用(xi,rti)(i=1,2,..m)(xi,rti)(i=1,2,..m), 拟合一颗CART回归树,得到第t颗回归树,其对应的叶子节点区域为![这里写图片描述](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R_%7Btj%7D),j=1,2,...,J。其中J为回归树t的叶子节点的个数。 
  c) 对叶子区域j =1,2,..J,计算最佳拟合值 
这里写图片描述 
  d) 更新强学习器 
这里写图片描述 
3) 得到强学习器f(x)的表达式 
这里写图片描述

3,GBDT与Boosting的区别: 
GBDT与传统的Boosting区别较大,它的每一次计算都是为了减少上一次的残差,而为了消除残差,我们可以在残差减小的梯度方向上建立模型,所以说,在GradientBoost中,每个新的模型的建立是为了使得之前的模型的残差往梯度下降的方法,与传统的Boosting中关注正确错误的样本加权有着很大的区别。

4, 优缺点: 
  优点:它能灵活的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在相对较少的调参时间下,预测的准确度较高,这个是相对SVM来说的。 
  缺点:基学习器之前存在串行关系,难以并行训练数据。

四、XGBoost: 
1,XGBoost的原理认识: 
XGBoost的原理详细,我推荐两篇大神博客, xgboost原理 ,xgboost 算法原理。 
这里我简要解释一下我的认识: 
XGBoost是集成学习Boosting家族的成员,是在GBDT的基础上对boosting算法进行的改进。GBDT是用模型在数据上的负梯度作为残差的近似值,从而拟合残差。XGBoost也是拟合的在数据上的残差,但是它是用泰勒展式对模型损失残差的近似;同时XGBoost对模型的损失函数进行的改进,并加入了模型复杂度的正则项。

2,XGBoost与GBDT的区别: 在了解了XGBoost原理后容易理解二者的不同 
损失函数的改变:(导数和正则项的认识)

  • 传统的GBDT以CART树作为基学习器,XGBoost还支持线性分类器,这个时候XGBoost相当于L1和L2正则化的逻辑斯蒂回归(分类)或者线性回归(回归);
  • 传统的GBDT在优化的时候只用到一阶导数信息,XGBoost则对代价函数进行了二阶泰勒展开,得到一阶和二阶导数;
  • XGBoost在代价函数中加入了正则项,用于控制模型的复杂度。从权衡方差偏差来看,它降低了模型的方差,使学习出来的模型更加简单,放置过拟合,这也是XGBoost优于传统GBDT的一个特性;

工具的优化:(趋势值和并行的认识)

  • shrinkage**(缩减),**相当于学习速率(XGBoost中的eta)。XGBoost在进行完一次迭代时,会将叶子节点的权值乘上该系数,主要是为了削弱每棵树的影响,让后面有更大的学习空间。(GBDT也有学习速率);
  • 列抽样。XGBoost借鉴了随机森林的做法,支持列抽样,不仅防止过 拟合,还能减少计算;
  • 对缺失值的处理。对于特征的值有缺失的样本,XGBoost还可以自动 学习出它的分裂方向;
  • XGBoost工具支持并行。Boosting不是一种串行的结构吗?怎么并行 的?注意XGBoost的并行不是tree粒度的并行,XGBoost也是一次迭代完才能进行下一次迭代的(第t次迭代的代价函数里包含了前面t-1次迭代的预测值)。XGBoost的并行是在特征粒度上的。我们知道,决策树的学习最耗时的一个步骤就是对特征的值进行排序(因为要确定最佳分割点),XGBoost在训练之前,预先对数据进行了排序,然后保存为block结构,后面的迭代 中重复地使用这个结构,大大减小计算量。这个block结构也使得并行成为了可能,在进行节点的分裂时,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增益,最终选增益最大的那个特征去做分裂,那么各个特征的增益计算就可以开多线程进行。实践参考: xgboost入门与实战(原理篇)

五、lightGBM: 
1,lightGBM的认识: 它是微软出的新的boosting框架,基本原理与XGBoost一样,只是在框架上做了一优化(重点在模型的训练速度的优化)。 
关于lightGBM的介绍参考:比XGBOOST更快–LightGBM介绍

2,lightGBM与XGBoost的区别: 
(1)xgboost采用的是level-wise的分裂策略,而lightGBM采用了leaf-wise的策略,区别是xgboost对每一层所有节点做无差别分裂,可能有些节点的增益非常小,对结果影响不大,但是xgboost也进行了分裂,带来了务必要的开销。 leaft-wise的做法是在当前所有叶子节点中选择分裂收益最大的节点进行分裂,如此递归进行,很明显leaf-wise这种做法容易过拟合,因为容易陷入比较高的深度中,因此需要对最大深度做限制,从而避免过拟合。

(2)lightgbm使用了基于histogram的决策树算法,这一点不同与xgboost中的 exact 算法,histogram算法在内存和计算代价上都有不小优势。 
-. 内存上优势:很明显,直方图算法的内存消耗为(#data* #features * 1Bytes)(因为对特征分桶后只需保存特征离散化之后的值),而xgboost的exact算法内存消耗为:(2 * #data * #features* 4Bytes),因为xgboost既要保存原始feature的值,也要保存这个值的顺序索引,这些值需要32位的浮点数来保存。 
-. 计算上的优势,预排序算法在选择好分裂特征计算分裂收益时需要遍历所有样本的特征值,时间为(#data),而直方图算法只需要遍历桶就行了,时间为(#bin)

(3)直方图做差加速 
-. 一个子节点的直方图可以通过父节点的直方图减去兄弟节点的直方图得到,从而加速计算。

(4)lightgbm支持直接输入categorical 的feature 
-. 在对离散特征分裂时,每个取值都当作一个桶,分裂时的增益算的是”是否属于某个category“的gain。类似于one-hot编码。

(5)但实际上xgboost的近似直方图算法也类似于lightgbm这里的直方图算法,为什么xgboost的近似算法比lightgbm还是慢很多呢? 
-. xgboost在每一层都动态构建直方图, 因为xgboost的直方图算法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feature,而是所有feature共享一个直方图(每个样本的权重是二阶导),所以每一层都要重新构建直方图,而lightgbm中对每个特征都有一个直方图,所以构建一次直方图就够了。 
-. lightgbm做了cache优化?

(6)lightgbm哪些方面做了并行? 
-. feature parallel 
一般的feature parallel就是对数据做垂直分割(partiion data vertically,就是对属性分割),然后将分割后的数据分散到各个workder上,各个workers计算其拥有的数据的best splits point, 之后再汇总得到全局最优分割点。但是lightgbm说这种方法通讯开销比较大,lightgbm的做法是每个worker都拥有所有数据,再分割?(没懂,既然每个worker都有所有数据了,再汇总有什么意义?这个并行体现在哪里??) 
-. data parallel 
传统的data parallel是将对数据集进行划分,也叫 平行分割(partion data horizontally), 分散到各个workers上之后,workers对得到的数据做直方图,汇总各个workers的直方图得到全局的直方图。 lightgbm也claim这个操作的通讯开销较大,lightgbm的做法是使用”Reduce Scatter“机制,不汇总所有直方图,只汇总不同worker的不同feature的直方图(原理?),在这个汇总的直方图上做split,最后同步。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hibei/p/940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