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 - 异想天开

1.经济学的稀缺性和疑惑
稀缺性是指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而不是指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当然自然资源也有其有限性,只不过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有时会比社会资源的有限性高很多。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注意这里的资源全部都是指向的物质资源。基于这种前提,经济学催生物质社会发展拜金主义就完成说得通了。但是我有个问题,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吗?社会资源一定是物质的吗?自然资源是物质的这个我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社会资源在这个地方模糊替换成物质,问题很严重的。我觉得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就是专门讲基于社会物质资源的内容吧,为什么翻译的时候没有仔细去分辨其中的差别呢?同样的一个问题,既然每个人都物质的满足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物欲很低,有的很高,那么经济学就会对一部分人来说很有效,对有些人就很无效。

2.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面临着权衡取舍
这里有个前提,你得有需求。当一个人对经济活动中的社会资源没有需要的时候,权衡取舍是不需要的。同样,假如一个人只在经济活动中仅仅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的时候,这个的权衡取舍也变得很可笑,因为近似不需要进行取舍了。只有什么时候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艰难的取舍问题?当人的需求模糊的时候,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的时候,就要比较和取舍。例如:不知道吃什么水果的时候,去买水果。如果阿黄的水果食谱中只有某种苹果,权衡反而近似不需要了。在权衡取舍的时候,经济学引入了平等和效率的概念。平等讲的是社会资源怎样在需要的人中进行分配。效率讲的是分配满意程度最高的特性。事实上,任何一种分配决策只能做到分配的可行性,是不是最有效的分配方式,有待分配之后的确认,不过基本上做不到最有效率。最有效率在最优化决策当中是很难确认的,因为人们通常是在仅仅知道有限条件下进行的决策,所以效率是实际决策的可行解带来的满意程度。

3.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例如,针对某种经济活动我们有两种选择:选择A和选择B。当我们选择A进行执行的时候,选择B就是A的机会成本。当然有很多人觉得机会成本应该可以相互进行比较,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只能进行模糊的比较。因为每个人的机会成本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机会成本中金钱占有的比重很大;有的人,机会成本中时间或者是注意力成本比重很大。所以,在经济活动中,任意两个人的机会成本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当然做出的决策就有差别了。现在的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几乎都是用金钱或者是货币进行衡量的,返回到根源,又确认了经济学只是讲的社会资源的物质层面的内容。

4.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是指在可用机会为既定条件下,系统而又有目的地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当然了经济学理性人可以理解为高物质欲望的理性人,例如葛朗台。为什么会有边际呢?这种情况出现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供方的价格太高了,以至于需求方需求有限同时还有一部分需求没有满足,完全无法做到供方将商品出售完毕。例如楼下的早餐10元一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顾客存在。如果降价,会有更多的需求方会转移到这里,这时楼下的早餐就存在边际这一说了。一般来说,经济学的理性人可以被读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家,我是这么认为的。造成边际的根本是卖方的价格太高导致买方的需求无法得到全部满足。

5.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奖励或预期)。请不要认为激励一定是具有正向或者是满足预期的,有可能是负向的或者是与预期相反的。在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中,经济活动的目标都是系统性的目标,一个激励措施落实到系统中会产生对多个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激励效果可能会变成负向的。激励的定义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激励的人来说效果不一样。例如:某班级奖励前三名奖品,对于一直稳坐班级成绩吊车尾的A来说,有反向激励的效果;对处于上次考试成绩第四名的同学激励作用巨大。

6.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这个应该写作交换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当然是基于平等交换的条件下。有的人说我们不交换是不是也可以,我想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交换的前提是必需有剩余的产出,同时还有交换其他物品的需要。在long long ago以前,人类没有剩余的产出,交换就处在很尴尬的地位。

7.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为什么市场如此的有效?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交易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面有着买卖双方的各种行为的集合作为支撑的。但是不能否认计划经济的作用。作为市场来说,有一部分的经济活动是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可是又必须要进行的,哪怕是赔钱也要进行,这个时候就需要计划经济或者国家统一规划指导。市场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是没有问题的。

8.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思路,政府是用来处理资本失效的烂摊子,这个是我仔细思考得出的结论。例如通过提高社会福利来改善贫富差距;使用计划经济进行基建;经济危机之后市场的引导等。以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来看,我们政府应该算是监管市场的强度偏高的,这个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改善的效果呢,因为经济市场中存在无法避免的马太效应,为了能够做到资源和货币的流动,必要要政府作出逆马太效应的举动,这样才可以使的市场合理的流动。即便是政府无法处理,也需要资源集中的富人去主动的逆马太效应,不然社会矛盾累积之后,问题就很严重了。

9.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当然这个只能计算为平均生活水平,同时还有一个前提是物品和服务是可以改善生活水平的。如同前苏联,计划经济主动强化军工重工业,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对人们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善,人们的安全感和荣誉感也无法用物质描述和衡量,能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对此表示要看物品和服务是不是与生活水平关联。

10.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在这个地方,省略了很多的条件。政府是指有发行法定 货币权利的机构。同时发行的货币过多最好要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段内。在短时间内货币增多导致物价上涨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呢?法定货币和人不是上帝!

11.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然这是存在很好的市场前提下,如果是恶性通货膨胀,不见得会提高就业水平,不过通货膨胀更靠近实物资产对货币资产的比例加大,例如民国时期的金圆券。通货膨胀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会增加就业,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影响。

结论:只要我们的社会追逐物质利益的人越多,经济学的规律就越明显,同样经济学的教材更新的频率也就越高。经济学并没有什么非常严格的理论,即便是上边的10大理论更多的是体现在统计学上的,表象上的结论。参与的追逐物质化的人越多,统计学上的规律也就越准确。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eacean2000/article/details/8098513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