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看中年危机

一、越来越早的中年危机
    中学时候我学过一篇课文,莫怀戚的《散步》。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散文,至今我依然对它中的两段话印象很深。第一句话是“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这句话中“熬”这个字,几乎成了考试必考的内容,所以印象深刻。而另一句话则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依然记得当课文讲到这一段话时候,我的班主任杨老师是这样给我们分析的: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家里顶梁柱,责任重大。我的家庭也正好是由我的奶奶、我的父母和我组成,想想我父亲身上的责任和压力,于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年危机。
    近两年,随着一些热门事件,比如华为的“35岁劝退”、唐山收费阿姨失业以及中兴员工跳楼等,中年危机成为了一个很时髦的词。年轻人们也开始拿起了枸杞保温杯,自嘲自己是“80后”后空巢老人、“90后”中年大叔。而我们的生活上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比如房子超贵,但总要买;升职很难,常要加班;夹层难做,但只能忍;婚恋很难,像是配对......等等。
    于是我们常常感叹,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国家计划生育,将来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两个孩子;读小学时候,读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没工作时候,工作是分配的,可以工作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能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能挣钱的时候,房子也买不起。。。
    于是我们感叹,我们是被坑的一代。


二、其实每一代都是“被坑”的一代
    我的奶奶是“20后”,她拥有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一切美德,勤劳、节俭、善良、持家,除此之外她还非常聪明。小时候她听旁边私塾里的读书声,自己记住很多课文,即使到了九十多岁依然可以背得滚瓜烂熟;家里做点小生意,她不会写字,纯凭大脑就能记住每一笔账。可惜的是她遇到了解放前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标签就是战争、贫穷,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条件去读书呢。所以,奶奶们也是被坑的一代。
    我的父母是“60后”,刚一上学就遇上了文革,本来应该学习时间却成了批斗会、忆苦会。尽管如此他们成绩依然优秀,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也只能初中毕业16岁就参加工作。当他们工作十几年后,正直30多岁年富力强时候缺又遇上了下岗热潮。此时父母无工无业,却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情况,中年危机可想而知。“文革”、“下岗潮”,所以,父母辈们也是被坑的一代。
    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困难,都会遇到自己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的社会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幸福了,至少我们大多数人不会为温饱发愁,不会担心没有书读,不会找不到工作。从我的奶奶们、父母们来看,我们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了。


三、我们担忧的是什么呢?
    然而我们依然担忧。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担忧源于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我们考虑在更大的城市生活,才会忧虑在大城市买房;我们希望自己能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忧虑工作;我们都想嫁给爱情,才会忧虑婚恋。某个方面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虑体现出我们对现状的不满,我们的上进;但另一方面,如果过多的忧虑,只会让自己陷入一种深度的负面情绪,忧虑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前段时间有些声音,比如“月入三万,我依然养不起孩子”,“年入百万,在北京才刚刚脱贫”。对此,最多的评论是“赚多少钱有多少钱的活法”。月入三千,想过月入三万的生活自然不可能,那还不如给自己定一个个目标,让自己从月入三千到月入五千,到一万,再到三万。到时候你无需忧虑,过的自然就是月入三万的生活了。
    
四、我们现在真正最该忧虑的是什么?
    三十岁的年龄,自古被称为“而立之年”,也就是成家立业的年龄。但在我们这个年代,有的人三十岁时候确实已经成家立业,儿女双全了;但也有很多人才刚刚起步,或单身,或刚踏入社会,甚至或许还在读书。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际遇不同、环境不同,在这错综复杂的世界,不应该再以年龄来作为唯一标准来判断每个人该做什么事了。只要自己觉得对,每个状态都是很好的存在。
    那在这个年龄,我们该忧虑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最该忧虑的是健康。
    今年年后,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这也是我来北京十一年里生病最严重的一次。病中的自己,别说工作和学习了,哪怕想要正常的生活,比如睡觉,都是很困难的事。如果说人生是一串数字的话,身体就是最高位的“1”,而工作、事业、家庭等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身体,你拥有再多“0”,你的价值依然是“0”。而对于我生病的根本原因,我觉得还是自己身体素质下降太多,而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方面是我平时不太注意身体,常常以工作太累为理由很少锻炼,饮食方面也不太注意,使自己已经有了脂肪肝;另一方面也是我年前三个月工作比较忙,一周工作70-80小时算是常态,最忙时候一周工作近100小时。读书时候我觉得熬夜根本不是事,通宵完了睡一觉就好了;但是现在自己根本没法通宵,而且熬夜之后自己会非常疲惫。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我觉得无论如何身体都是第一位,有句话是“前半生以命换钱,后半生以钱换命”。其实以命换钱容易,但以钱换命,那就不是你想换就能换的。
    其次该忧虑的是自我的投资
    我们之前忧虑的事情,比如房子、工作、婚恋,其实忧虑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自己更优秀,才能让自己值更多的钱,也就能赚更多的钱,自然就能减轻买房的压力;自己更优秀,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工作效率和选择空间,从而不会过多担忧工作的事;自己更优秀,才会遇到更好的人,毕竟婚恋双方至少也要三观一致。而如何让自己更优秀呢,那就是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投资,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对于自己需要提升的技能和知识,投入时间和金钱都是必须且值得的。
    而对于自我投资上,其实我们经常存在几个误区:
    1.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时间我觉得应该是有两部分,自己的空余学习时间以及一部分工作时间。自己的空余学习时间不用多说,将自己休息和娱乐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只要不让自己太累,都是挺好的。而对于一部分的工作时间有时候却被人忽视了,但其实这部分时间更加重要。我们自我的提升很多时候都源于工作,工作是我们最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运用的地方。但如果我们的工作总是一些重复性劳动的事情,或者与自己的人生规划偏离时候,此时我们将会失去一大部分宝贵的学习时间。比如,搬砖五年和搬砖十年,真的能给自己的技能带来多大进步么;或者你说你白天为了生存而搬砖,晚上为了人生你学习砌墙,但是长久下去,你觉得你真的能比得上那些白天工作时候就在砌墙,有理论有实践的人么?
    2.学习的内容。有时候我们也迷茫,对自己现状不满,知道自己该学习但是不知道学习什么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说“你不知道怎么选吗?我帮你选”“你不想耗费时间学嘛?我帮你读”“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嘛?我嚼烂了给你”,是的,“罗振宇”们出现了。对于知识付费,我觉得很正常,只是有时候太迷信这个,就很容易迷失自我。一开始我也很喜欢,觉得干货满满,自己用很少的时间仿佛就获得了很多知识,还是各行各业的知识,出去和人吹牛倍有面子。但久而久之我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就是大部分内容我很快就遗忘了,第二就是刚开始我觉得收获满满,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安晓辉安老师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我们个人的发展需要打造一个顶端优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所谓顶端优势,就是自己在某个领域里技能和知识层面上可以让自己凸显出来,这样就会更容易被识别,更容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具备了顶端优势之后,再横向拓展,将你的技能构建成T型,这样就有更强、更全面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找到一个自己的人生规划方向,并努力学习与这个方向相关的内容,先让自己有顶端优势,再横向扩展;而不是获取各种碎片化的知识,让自己看起来仿佛啥都“知道”,但“知道”和真正“掌握”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距离。或许全能和全不能之间的差别就是一个“顶端优势”吧,至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最急迫的是要打造一个我自己的“顶端优势”。


五、最后再说点什么。
    其实现在就感受到中间危机我觉得总的来说还是件好事吧。如果,你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可能的危机,不早做准备的话,下一个受到冲击的人可能就是你! 毕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所以现在就开始干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it_kaki/article/details/8015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