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之辅助存储器1

1 概述

1.1 特点:容量大,速度慢,价格低,可脱机保存,属“非亦失性”存储器。

目前,广泛使用的有软磁盘,硬磁盘,磁带,光盘等。前三种属于磁表面存储器。

1.2 磁表面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2.1 记录密度:单位长度所存储的二进制信息量。

单位长度磁道能记录二进制信息的位数,称为位密度或线密度。

磁盘各磁道所记录的信息量是相同的,位密度不同。

1.2.2 存储容量,以位或字节为单位。

1.2.3 平均寻址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1.2.4 数据传送率。

1.2.5 误码率。

2 磁记录原理和记录方式

通过磁头和记录介质的相对运动完成读/写操作。

写入时,通过控制输入写入线圈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将对应磁头下方的微小区域磁化,不同电流方向产生不同的极性方向以区别“0”,“1”。

读出时,磁头相对于磁化单元作切个磁感线的运动,产生感应电势,通过感应电势的方向区别“0”,“1”信息。

2.1 磁表面存储器的记录方式

按某种规律将一串二进制数字信息变换成磁表面相应的磁化状态。

 归零制(RZ):记录“1”通以正向脉冲电流,记录“0”时通以反向脉冲电流。正向与反向脉冲之间有一段间隔没有电流,相应的该段磁介质未被磁化而呈现空白,弊端过多,目前很少使用。

不归零制(NRZ):记录信息时磁头线圈始终有驱动电流,当相邻两位信息代码不同时写电流改变方向,“见变就翻”。

见1就翻—的不归零制(NRZ1):只有在记录“1”时才改变电流方向。

调相制(PM):记录“1”,“0”的相位相反,电流变化出现在一位信息记录时间的中间时刻,所以在连续记录相同信息时电流方向会发生变化,而相邻的不同信息则电流方向保持不变。

调频制(FM):在一位信息的记录时间内保存电流变与不变来区别记录“0”,“1”。注意:无论记录“0”还是“1”在相邻信息的交界处,线圈电流均变化一次。

改进型调频制(MFM):记录方式基本上同调频制。不同在于改记录方式只有当连续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0”时

才在每位的起始处改变一次电流,不必在每个起始位处都改变电流方向。所以翻转次数更少,在相同长度的磁层上可记录的信息量将会增加,提高了磁记录密度。

3 评价记录方式的主要指标

3.1 编码效率:位密度与磁化翻转密度的比值,可用记录一位信息的最大磁化翻转次数来表示。

3.2 自同步能力(有点复杂)。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7566910/article/details/7905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