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我们最亲近的人,相反却把耐心和宽容给了陌生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错误。

如果说有些错误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话,倒也还情有可原,可如果当我们明明有选择权利的时候,却还继续选择错误的话,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看过《舌尖》即将收官的《三餐》,我才发觉其实我们错过的有很多很多,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刻意疏远家庭的餐桌,而是投怀送抱到朋友的饭局上,人声鼎沸胡吃海喝的同时,还有另外一幅清爽用心却食筷少一人的局面。

如此说来,《三餐》是《舌尖》所有分集中最为浓重的一笔,因为它不仅简单的叙述了三餐,也不仅是与食物有关的人,更是一种生活背后的东西所升华所凝练出来的简单。

1)

依旧是三餐,相信我们绝大多数都是选择和广东的律师儿子一样的方式,早上随便买点路边摊的早餐,无非是煎饼果子和豆浆油条的地域不同而已,中午简单的外卖盒饭毫无营养可言,或许晚上才是我们最为期待的,有家人或者自己的用心制作,此刻的食材才能发挥出一种幸福的味道。

也只有在这一集中,导演刻意凸显了很多集体的元素,从电力巡线小组到90后的打工群体,集体餐的出现更加让我们觉得这才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在我们最最辛苦的时候,能够勾引人的味蕾往往只是一个馒头一碗面条,而不是那些大鱼大肉的刺激。在这里,简单和平淡与繁复和刺激发生了最为精彩的对决,甚至简单到选择田园之乐,平淡到选择更有人生意义的斋菜,无论如何,化繁为简的食材一直是最有力的武器,它能够赢得一切繁文缛节的奢华,功力自然就在简单二字上面。

很多年前,姜育恒在歌中唱到“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大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这是《舌尖》里面的文案内容,套用到三餐里面就更为精准,认清明天的去向,所以镜头交代了每一个家庭的盼望,当高三的莘莘学子放飞一盏盏红红的孔明灯时,当在富士康打工的圆圆和友人们一起在外聚餐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充满着对明天的向往。

寻常无异味,鲜洁即家珍。他们能够品尝的虽不是什么饕餮盛宴,但也绝不是冰冷无感的食物,要知道在寻常里面往往包含了更多的真情,这也是久居在乡村小镇的龙大爷一直不愿意呆在大城市的原因,能够随便在在家方圆一公里之内找寻到最新鲜的食材,惬意且悠闲地烹制着一日三餐,期待着一家人围桌就餐时的那份安逸和满足。

有人可以为了在早上多睡一小会而往往忽略早餐,在广州退休老师的早茶时间却可以长达1小时。这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三餐的不同,而三餐的不同又决定了人对幸福感觉的不同。

记得我在外读书求学和求职入职时,每每看到路边一大家子人围围桌就餐就特别羡慕,虽说桌面上都是一些土豆丝、西红柿蛋等再家常不过的菜,但是我却在外面为了学习为了工作始终离这些远远的远远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逢年过节一定要回家一定要和家人聚集一起。

当我们吃的不仅仅是美味的时候,或许舌尖上的味蕾就能够和内心的温柔质感连接到一起。那里面,藏着我们太多太多的故事。“我们中国人写东西,从来不注重人物关系,往往都是一个人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但这不可能,你一写人际关系,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作为该片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如是说。

意思这个词语在汉语里面包含诸多的意义,在这里,它是一种对食物本身食材表达的赞颂,它也是一种对食物的乐趣和情趣表达,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积极意义。

3

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对于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嗜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

今天,空前丰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我们常常迷惑吃什么该怎么吃如何吃等问题,陷入佛家所言的一种“无明”,归根结底就在于内心不够简单。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穷其一生,始得大道至简。

临此涕零,方觉三餐非淡。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pizhiyun/p/925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