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阅读本书是因为偶尔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如何评价「凉山彝族人习惯于领援助 吸毒贩毒泛滥」?。发现下面的回答很有意思,而且多个回答者提到刘绍华老师的《我的凉山兄弟》这本书,于是就产生了拜读一下的想法,来了解凉山地区彝族为主的土著居民的生活。

本书主要介绍了凉山地区的毒品,艾滋肆虐的这种现象,分析了彝族居民的心里特性,特别是通过个案与口述使我们对凉山地区的居民的心里状态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总体而言,书中的理论与介绍基本上是中规中矩,作者没有以自己主观能动性来对这些行为或者是生活习俗进行评判,更多的是阐述事实,具体的判断标准交由读者自己去审视。诺苏人在鸦片战争中的角色,吸食毒品和去都市闯荡成为诺苏年轻人的“成年礼”,艾滋防治计划反而加重了艾滋病的“污名”……这些内容读来都颇为“震撼”。每次读此类作品都让人感叹民族和地域的多样性,也越发意识到“中国”这个统一而延续的概念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生造出来的。

“这是一个关于探险玩耍、为非作 歹、吸毒勒戒、艾滋茫然、世代差异、文化冲击和兄弟情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通篇读下来有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利姆地区的“成年礼”,他们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渴望凉山以外的生活,对外界产生强烈的渴望。即便对外界一无所知,第一次搭车外出怕得连夜跑回家,也要出去耍。即便遇上危险,被殴打,进监狱,也要出去耍。即便触犯原则,要偷窃、要贩毒,也要出去耍。出去耍,一是为了乐趣和好奇心,二是为了成就自我获得社区的尊重与认可。他们这些年轻一代对外界的渴望正是对大多数青年人的一个缩影,对新事物的向往与追逐,利姆地区青年人对外出闯荡的追逐,对新鲜事物的热烈渴求,是他们进入远方与融入他人的方式。

用一种隐喻方式来说,诺苏年轻人因为贪玩、吸毒,或为寻求各种机会而流动到都市,似乎变成了一种当代“男子成年礼”,而其所引带出来的剧烈社会变迁,则可视为宏观改革时期中国的过渡仪式。透过这个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这段生命历程转折的好与坏。一方面,诺苏人在当代中国的边缘社会地位,使得这些年轻人易沦为中国全球化经济转型下的牺牲者。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的生命充满了难以克服的困境,失业、赤贫、迷惑、危险、苦难等是家常便饭。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衷心拥抱全新的自由,在传统诺苏男性认同与崭新生活方式的概念交错下,尝试各种可能性。换言之,虽然利姆的年轻人面临诸多困难,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向往与追寻尽管失之鲁莽,但至少刚开始时他们有机会衷心实现自我。

2.中英计划的全盘失败,是无数失败的大型社会干预计划的典型。在中英项目实施之前,利姆地区对艾滋病人是包容的,他们从来没有以“肮脏”,“恐惧”等方式来对待他们,而是把艾滋病当做是一种普通疾病。而且有着强烈的互助传统,使得艾滋病患者及毒瘾者容易获得亲属在情感上和经济上的支援。但是当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公益为辅助的计划在利姆地区开展后,不但没有改善艾滋病人是生活,而且还使居民对“艾滋”产生了恐惧。正是这种官僚主义作风的僵化使得本来一件慈善最终却是更加加剧了利姆地区的恐惧与歧视。而当大型的社会计划失败,规划者变遁入抑郁管控的微观秩序中,如模范村或者样板计划。这些格局狭隘的计划一般都脱离大环境事实,而产生了看似可以通用的谬误。

3.海洛因如同早期的流行药物如鸦片等,在世界各地均曾经历类似转型:昔日蔚为风行的奢侈消费物质,如今被视为社会毒瘤。这些转变其实凸显出全球制药业、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的交错影响。凉山的毒品和艾滋病泛滥是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经济发展不平等的一个缩影,然而她又具有强烈的地方性文化特征。当代的彝族青年有着像他们祖辈一样如岩石般棱角分明的脸庞,但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祖辈一样拥有如高山孤鹰般桀骜不驯的性格,他们不再反抗,他们也无力反抗。他们选择纵身一跃,汇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当中,他们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的代价。

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与中国所用时间之迅速让人感到震惊。从让农民脱胎换股的工业革命开始,英国花了近两百年才走到如今落日贵族的现况,日本也花了一百五十年才走到如今的偏安死胡同,台湾花了五六十年走到了一个隐疾丛生的表面荣景,中国则只用了二三十年便产生了令人咋舌的两极市场效应。不禁问道,诺苏人的凉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追赶上一个可见的稍见公平的现代性未来?或者,陷入其他地区早已陷落的陷阱之中?从个别的角度来看,一定有人会乘势而起,步入现代化的满意人生。但就整体族群与其文化而言,诺苏有可能成为赢家么?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边缘的独特性从不讨好,这是众多弱势族群逐步卷入现代性漩涡的殊途同归。他们进入主流之际,也是他们愈加边缘化之际。许多文化与社会样貌,不过数年光景,已经成为历史。或许更偏远的地方会保留下某些传统,但是接受现代化改造,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iaoqiucheng/article/details/79002115